云南/吳福川
一種有趣的觀果植物
——猴子不能爬的樹
云南/吳福川
胡拉木(Hura crepitans L.) 系我國引種栽培的大戟科響盒子屬植物,原產(chǎn)于南美洲的亞馬遜熱帶雨林中。該樹種可高達40米,樹桿長滿圓錐狀小而密的刺,連猴子都不敢爬,所以又戲稱為“猴子不能爬的樹”,形象地說明了樹桿典型的密刺特征。
胡拉木最有意思的是它的果實。它的蒴果形似南瓜型,直徑6~7.5厘米,約3厘米高。南瓜型的果實是由13-14個扁平的小果實圍繞中心輻射狀排列形成的,種子扁平,直徑約2厘米。由于成熟的果實在搖動時可發(fā)出沙沙的響聲,所以用具有“沙沙作響的”之意的“crepitans”作為種加詞,有時又稱為沙箱樹、響盒子、猴子吃飯鈴等。
有趣的是,果實成熟后,隨著果殼的逐漸干燥,最終果實會突然爆裂開,響聲很大,而伴隨著爆炸聲,果實會分裂成多個小塊,借助爆炸的沖擊力,種子得以散布到十多米遠的地方,所以還得到“炸藥樹”的稱呼。
樹葉
樹干上的刺
果實
大多數(shù)情況下,該樹作為藥用或出于觀賞的目的進行栽培。其分泌的乳膠被用來制作箭毒,據(jù)說可以使壞牙齒脫落,墨西哥人將其有毒的乳狀樹汁摻沙,用以麻痹魚類。由于樹液能導致眼睛暫時失明,所以伐木工人不得不戴上眼罩進行作業(yè)。在美國也恰恰利用這一“毒招”,使用該樹液制作催淚瓦斯。作為藥用,可以治療皮膚病、風濕病,殺死腸內(nèi)蠕蟲,樹皮提取物被用來治療麻風病;在英屬西印度群島,也曾用該樹作吸墨水的沙匣。胡拉木的木材密度較小,適用在較輕的結(jié)構(gòu)上。
雖然果實長得很“藝術”,簡單加工后,就可以作為工藝品進行展示與出售,但對于容易過敏的人群來說,該果實容易導致發(fā)生皮炎,并且在多米尼亞共和國,已有14例接觸性過敏的記錄,所以不大適合作為手鏈、項鏈等貼身裝飾品使用,而只適合作為“擺件”進行欣賞。
雖然有文獻表明,在東非的坦桑尼亞,該樹種已經(jīng)成為入侵物種,但在我國并未發(fā)現(xiàn)具有入侵的趨勢,可作為一種觀果植物,進行開發(fā)利用。
果實(剝?nèi)スず臀磩儯?/p>
果實
吳福川,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高級實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