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宙
兩代偉人的體育思想比較論要
吳靜宙
孫中山與毛澤東都充分認識到體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們積極倡導體育運動,辯證的看待體育與民族、國家的關系,提出體育為教育之先,“三育并重”的思想;軍事與體育相結合;倡導國民體育,躬身體育實踐;弘揚傳統(tǒng)文化,兼收西方精華。其階級性不同導致其體育思想也有差異,然而,其中也有驚人的相似。通過對二人有關的文獻、史料進行分析、提煉、概括,對二人體育思想進行初步研究。
毛澤東 孫中山 體育思想比較
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孫中山和毛澤東,皆胸懷天下,在二人身上都表現(xiàn)出了經(jīng)國濟世和勇于擔當?shù)念I袖氣魄和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在體育思想方面也各有千秋。他們都受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同時也深受近代西方思想的影響。就二人體育思想,學者們對此進行研究的比較少,筆者試圖對兩位偉人體育思想的研究將對我國當代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推廣起到促進作用。
孫中山曾說,中國要想強大,必須振興體育事業(yè)以達到增強民族體質之目的。國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國家的興衰榮辱,高尚健全的人格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這一切都離不開教育。他說人類的天職“最重要的就是要令人群社會,天天進步?!靡环N宗旨,互相勸勉,彼此身體力行,造成頂好的人格……。何以提高國民素質,健全國人人格,體、智、德育并重,缺一不可,體育乃“三育”之基礎。
對學校教育,毛澤東一貫主張德、智、體三育并重,不可偏其一而忽其他。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他以樸素唯物論觀點對此作了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闡明了他對體育的獨到見解。他特別重視體育,主張新入學的兒童應“宜專注重于身體之發(fā)育,而知識之增進、道德之養(yǎng)成次之?!边@種科學的“三育”觀至今仍不乏其科學性。
孫中山曾多次提出了“強種保國,強民自衛(wèi)”的思想。他堅持認為,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實現(xiàn)國家獨立、富強,求得真正的和平,必須建設一支素質過硬、身體健康的隊伍。1903年8月,在孫中山領導下在日本東京創(chuàng)立了青山軍事學校。隨后,他又在東京創(chuàng)立了體育會,把體育運動同軍事訓練緊密結合,推行嚴格、科學的兵操訓練,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1907年,他又在廣東梅縣松口鎮(zhèn)創(chuàng)辦了松口體育會,開設有球類、田徑、兵操等眾多新式體育和軍事課程,以提高青年學生的身體素質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軍事素質、組織紀律性、吃苦耐勞等素質。1913年,先生在東京創(chuàng)立“浩然廬”,在他的邀請下,日本教官教授柔道和技擊術,培養(yǎng)了眾多軍事人才。將軍事與體育相結合,不僅鍛煉了身體使身體更加強壯,而且還增強了意志、培養(yǎng)了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意識。
革命性是毛澤東體育思想的重要特征,他將體育鍛煉與軍事訓練看得同等重要。在民族民族危亡、國家落后的20世紀 30年代,毛澤東多次號召邊區(qū)軍民堅定信心,同武裝到牙齒的法西斯猛獸作殘酷的搏斗,非有鋼鐵一般的身體和艱苦卓絕的精神不能得到最后勝利!1937 年,在全邊區(qū)“八一”運動會的開幕式上,毛澤東發(fā)表講話,他說:“我們今天這個抗戰(zhàn)動員運動大會,不僅是運動競賽,而且要為抗戰(zhàn)而動員起來”。毛澤東時常鼓勵士兵一邊打仗,一邊鍛煉。只有把身體鍛煉好,才能把仗打好。仗打好了也有利于身體素質的提高。1944年,在賀龍陪同下,毛澤東參觀了運動員們的投擲、刺殺、射擊、馬術表演,他給三五九旅的大練兵提出了極高的評價。體育服務于軍事,軍事反哺體育,二者密切聯(lián)系,相得益彰,為革命戰(zhàn)爭取得勝利包括后來的解放戰(zhàn)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孫中山先生戎馬一生,且精力過人、孜孜不倦的為革命事業(yè)而奮斗,離不開其持之以恒的體育鍛煉。他喜歡參與游泳、踢毽子、放風箏等體育活動,青少年時期,西方入侵帶來了西方現(xiàn)代體育思想,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他開始了解西方現(xiàn)代體育,并對其展開研究。十四歲的他進入美國夏威夷的奧蘭尼書院,對開設的兵式體操頗感興趣,并堅持刻苦操練。在廣州博濟醫(yī)校就讀期間,他積極參加學校各種體育活動并喜歡上戶外運動??v觀孫中山先生一生,無論是青年還是老年,無論是為革命奮斗不息,還是在后來戎馬倥惚中,都能見到他體育實踐的身影。
毛澤東熱衷于體育鍛煉,無論是少年時期和小伙伴們玩“騎竹馬”、“疊羅漢”、“贊獅子”,還是后來在東山小學時練體操、跑步、游泳等。為了進行嚴格的體操訓練,在辛亥革命前夕他決心參加新軍,由于他對軍事訓練的熱愛以及刻苦專研,短短幾個月便學會了軍操。在長沙第一師范學習期間,一方面他更加注重體育鍛煉,同時開始了對體育理論的研究,并發(fā)表了《體育之研究》一文,文中論述了他對體育之含義、功能、健身方法等思想的獨特認識,貫穿了中西體育思想。在江西革命根據(jù)地開展以振奮軍民精神的蘇區(qū)體育運動大會時毛澤東時常告誡青年不僅要會打仗,還要會鍛煉身體;身體好,才能打好仗,打勝仗。應該將軍事訓練與體育鍛煉相結合。
孫中山非常推崇技擊術,孫中山將中國傳統(tǒng)技擊術看得與槍炮同等重要的地位。在1919年10月,他親自為《精武本紀》題詞作序,以“尚武精神”作為其題詞。他反對中國人在槍炮傳入中國后,國人不習技擊術而使得整個社會國民體質俞弱。在競爭激烈的時代,若自己本身不能自強而依靠外物,則只能自無滅亡。
毛澤東主張,體育作為一種文化,也需要與其他文化積極融合才能使傳統(tǒng)文化獲得新的發(fā)展空間和新的生命力。革命到過的地方,必然帶來了新的體育元素。在有的落后地區(qū),當?shù)厝嗣耋w育意識和基礎實施發(fā)展滯后。毛澤東就主動和農民開展思想工作,積極引導他們轉變思想觀念,積極參加體育運動,鍛煉好的體魄,才能很好的迎接革命的勝利。同時,毛澤東自創(chuàng)的“六段運動”,中國古代養(yǎng)生實踐的傳承和發(fā)展。
(1)體育強兵。國家富強不是抽象的某一方面,它涵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軍事等,同時也包括體育。孫中山和毛澤東都對國民體力和國力的關系有所闡述。身體素質是人之存在的前提,國民身體素質的強弱直接或間接決定著國力的強弱。近代屈辱史就是見證。21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多方面的,體育必將發(fā)揮更大作用。體育在一般情況下就只是體育,而在特殊情況下就是國力象征,就是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體現(xiàn)。體育不僅是每個人的事,更是事關國家未來發(fā)展的大事。在社會發(fā)展中,人作為動物的這種體育行為正在逐漸消失,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倒退。在學校教育中,體育退位其次,不在是“三育”之首,成了“德、智”育的奴隸。在這種狀況下,國民身體素質令人堪憂,尤其是青少年。
(2)弘揚傳統(tǒng)文化,正確對待西方文化。孫、毛二人的體育思想都繼承了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精華,同時也對西方現(xiàn)代體育思想進行了“揚棄”。孫、毛二人都以辯證的觀點看待傳統(tǒng)體育文化和西方現(xiàn)代體育思想,正確處理了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彰顯了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大量西方文化流入中國,使得傳統(tǒng)文化面臨新的挑戰(zhàn)。新技術的發(fā)展與運用進一步促進了西方文化的傳播,使傳統(tǒng)文化被“邊緣化”。國外有些思想誠然有其進步性,但祖宗的“根”不能丟,并且要“增粗增大”?!皷|亞病夫”的帽子戴了漫長的歲月,現(xiàn)在更不能戴文化上的“病夫”。
(3)豐富馬克思主義體育觀,弘揚哲學社會科學。當下,馬克思主義體育觀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一大薄弱環(huán)節(jié),事關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孫中山——偉大資產(chǎn)階級革命先驅,其體育思想固然有其階級局限性,但仍不可排除其合理性存在。他的“體育為教育之先”、“中西并包的體育方法論”等體育思想與毛澤東同志體育思想亦有極大的相似性。任何思想都有其階級性,但去其階級性后所留下的合理性仍可為我所用。
[1]毛澤東.體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
[2]邵元沖先生文集[M].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45.
[3]吳玉章 .獻詞[N].解放日報,1942-09-05(4).
[4]毛澤東.毛主席演詞[N].新中華報,1937-08-02(運動大會特刊).
[5]王增明.賀龍抗戰(zhàn)時期體育思想初探[J].西安體育學院學,1986,3(3):2.
[6]孫中山 .精武技擊運動紀[N].申報,1916-11-06(3).
[7]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707,726.
湖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吳靜宙,湖南株洲人,湖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