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惟山 屈伶螢
2017年12月14日,在一個平常的冬日,那個以訴說鄉(xiāng)愁而聞名中外的詩人余光中先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這是一個令人悲痛的時刻,不僅是因為他的詩名,也不僅是因為他的文名,而是因為他的詩歌作品標志著一個時代,并且表達了一個國家全體國民的思想與情感,這就是“東方式”的愛國主義。不僅如此,他的詩歌是當代中國文學寶庫中最具有閃光品質(zhì)的部分,他的散文也是當代中國不可多得的精品,不用說他卓越的文學批評,更不用說他孤標獨秀的文學翻譯。
然而,余光中先生一生中的許多時光,卻是痛苦的與悲慘的,雖然他也有風光與榮耀的時候。童年的時光與少年的時光,他基本上是在灰色暗淡與流離飄泊中度過的。在國難之時的倉皇逃荒到戰(zhàn)爭年代的漂泊孤島,從溫軟的江南水鄉(xiāng)到霧罩的山城重慶,從孤獨的臺灣寶島到美國寒冷的愛荷華,從祖國的海島這頭到祖國的大陸那頭,詩人的一生就像他筆下那一株飄搖的蒲公英,那一片孤獨而游走的云朵,似乎永遠也沒有寧靜的時候。他總是思念著自己的故土,他總是渴望著踩到那一塊切實的土地。窮愁出詩人,是中國古代文論中重要的詩學觀點之一,而余光中先生那一系列詩篇,正是產(chǎn)生于他自我的生活、自己的時代、自己的經(jīng)歷、自己的生命體驗。余光中先生的詩之所以讀來感人至深,一代一代的中國讀者都被他的詩篇所動情與動容,絕對不是無緣無故的,沒有詩人在這個不斷變動的大時代里的人生起伏和豐富多彩的情感生活,就不會產(chǎn)生這樣的詩作。所以,余光中的詩文是個人才情的凝聚,也是時代生活的反映,更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
鄉(xiāng)愁與愛國,就是重要的文化傳統(tǒng)之一。如果我們讀詩人一些重要的詩歌作品,就會發(fā)現(xiàn)鄉(xiāng)愁是他筆下永恒不變的主題。他總是在尋找自己的過去與未來,在飄蕩不安的旅程中尋找自己的根系。他青蔥少年之時便離家流浪,滿頭銀絲之際卻只能隔海遙望。寫于詩人四十歲時候的名詩《鄉(xiāng)愁》,承載了詩人二十多年的思鄉(xiāng)之情。從本質(zhì)上來說,詩中的意象和情感,并不是來自于幻想,而是切實存在的詩人自我生命不同時光的經(jīng)歷。詩人通過對生活的感悟和體驗,在一種感性十足的表達下,給讀者以一種最為真實、最為真切的的感受。詩人以四段時光(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xiàn)在)、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zāi)埂⒑{)、四個角色(我、新娘、母親、祖國),將一些平易近人的詞語,幻化成了讓中華兒女潸然淚下的情感回響。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不僅是因為詩人的博大情感與獨立自我,也是因為其高超的詩藝表達。短短的句子、簡要的詞語、單個的意象、長短不齊的排列,就把自己所感知的時代鄉(xiāng)愁,豐富而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了。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南北之遙與東西之遠幾乎相等,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在交通已經(jīng)大大改善的今天,鄉(xiāng)愁都是不可繞開的話題。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重要主題,如此地沉重與深厚,在李白、杜甫的詩中存在著,也在高適、蘇東坡的詩中產(chǎn)生。余光中只不過是中華文學傳統(tǒng)的一種延續(xù)而已,不過是一種了不起與很難比的延續(xù)與創(chuàng)造。
當然,余光中先生還有更為博大的情懷,這就是超越時空、遠達整個民族與世界的“愛國主義”。他的童年是在溫潤的江南水鄉(xiāng)度過的,十歲之前,他在常州鄉(xiāng)村度過了快樂單純的童年時光。國難當頭,戰(zhàn)爭的槍響打破了鄉(xiāng)村平靜的時光,余先生隨母親倉皇出逃,從昆明輾轉(zhuǎn)進川,在巴山蜀水的深處,度過了中學的時光。余光中先生總說自己是江南人,也是四川人,會說地道的吳儂軟語,也會流利的巴蜀川音。但江南和四川,到底哪個才是自己的故土,才是自己的歸處?這是一位詩人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斷思考與探討的問題。詩人的第一故鄉(xiāng),當然是自己的出生地?!澳鞘谴笠坏氖罴?,隨母親回她的故鄉(xiāng)武進,鐵軌無盡,伸入江南溫柔的水鄉(xiāng),柳絲弄晴輕輕地撫著麥浪?!保ㄓ喙庵校骸队洃浵耔F軌一樣長》)常州的綠柳和暖陽,故鄉(xiāng)的水草豐茂,都是詩人心中最柔軟、最溫暖的存在。江南的嫵媚和柔美,充盈了詩中的藝術(shù)感性。然而日本所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讓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從東到西,來到了四川,生活于重慶這座世界上少有的山城。于是四川成為了他一生中的第二個故鄉(xiāng)??箲?zhàn)勝利之后,為了看到外面的世界,詩人選擇了金陵大學外文系,于是再次以求學的方式回到了熟悉的江南,于是這里成為了詩人的第三個故鄉(xiāng)。正是在這里,詩人開始了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耙粋€秋晴的黃昏,一少年坐在敞向紫金山的窗口,寫下第一首詩。那時候他沒料到,這一生他注定要寫很多作品,更不會料到,他未來的讀者,不在大陸,卻在海外。他注定要做南方的詩人,他的詩,要在亞熱帶的風雨里成長?!?(《余光中詩選·自序》)他不僅在這里寫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詩,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然而再一次戰(zhàn)爭的爆發(fā),讓他又有了他的第四個故鄉(xiāng)——臺灣。他不得不又一次開始了他的流浪,從南京到廈門,最后終于流浪到了孤島。他在這里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只是被亞熱帶的季風影響,而更有了更加開闊的視野與更加深厚的時代色彩,國家與民族的前途、人類與世界的命運,都在其詩歌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他的詩歌中不再只是南方,而更多的是每一個浪子心中都有而筆下所無的遼闊的故鄉(xiāng)。鄉(xiāng)愁本是一個重要的主題,然而余光中的絕大多數(shù)作品將此與國家、民族、世界、人類相聯(lián)系,寫出了更加博大深厚的情懷與獨立深刻的思想。長江、黃河、黃山、長城這一類意象出現(xiàn)在他的作品里,漢唐、宋明時代的人物形象與風物也出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并且讓詩人一再地痛苦與悲傷。所以,我們說他的詩超越了一般的鄉(xiāng)愁,而進入到了一種文化與哲學的層面。的確,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哲人。
有兩位女性對他的人生與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這就是他的母親與妻子。在臺灣,他遇見了他一生的愛人——范我存。他們談?wù)撛姼琛⒁魳?、繪畫和故鄉(xiāng)。他曾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贝箨懡o予了他童年的溫暖,而臺灣給了他青年的癡狂。范我存帶著一種江南女子的嫻靜進入了他的生活。她坐著那搖晃的小船,飄飄蕩蕩,終于來到了他的身邊。后來余光中赴美進修和在海外講學,雖然與妻子分隔兩地,卻感情深厚,所以在其詩《鄉(xiāng)愁》中,鄉(xiāng)愁從郵票變成了船票,一張小小的船票,寄托著詩人對新娘的愛與思念。余光中的許多作品中都有其妻子的影子,并不只是在愛情詩《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這樣的作品中。所以,余光中之所以成為當代中國的大詩人,時代與戰(zhàn)爭因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其家庭生活特別是妻子對于他的愛與護,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母親,是余光中鄉(xiāng)愁的起點,也是生命中一種最重要的存在。童年時,母親獨自一人帶著他逃難,跑遍萬水千山;長大后,母親總是站在家門前向遠游的孩子告別。母親是偉大的、溫柔的、靜默的、堅毅的、慈祥的、勤勞的,也是脆弱的、蒼老的,抵擋不過時間的侵襲。詩人在成長,母親在老去,終于在某個平常的夏日永遠地離去。所以在詩人的作品里,母親成為了一個特別親切的意象,并且上升到國家與民族的高度,有時候讓我們不易分別。這個時候,鄉(xiāng)愁不再只是一張小小的郵票,一張薄薄的船票,而是只能緬懷的墳?zāi)?。母親和故鄉(xiāng),在記憶里并未消散死掉,而是變成了帶著情感的語言,在詩歌中不斷地被描摹,被深愛。鄉(xiāng)愁是母親,母親便是故鄉(xiāng)。母親離開了,但鄉(xiāng)愁卻永遠不會消散,永遠存留于人們的記憶之中。
讓人們傳唱的作品,不只是那一首小詩《鄉(xiāng)愁》,還有更為豐富多彩的《民歌》:“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從青海到黃海/風也聽見/沙也聽見//如果黃河凍成了冰河/還有長江最最母性的鼻音/從高原到平原/魚也聽見/龍也聽見//如果長江凍成了冰河/還有我,還有我的紅海在呼嘯/從早潮到晚潮/醒也聽見/夢也聽見//有一天我的血也結(jié)冰/還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從A型到O型/哭也聽見/笑也聽見”。從長江到黃河,從南方到北方,從高山到平原,從A型到O型,每一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中華兒女都能聽見,聽見祖國的呼喚,聽見共同的渴望。詩人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居所,鄉(xiāng)愁跨越了時空的界限,成為了民族共同的思念。大陸是故鄉(xiāng),臺灣也是故鄉(xiāng),祖國就是所有中華兒女的故鄉(xiāng)。詩人也曾尋找,尋找自己到底屬于何方,長期的漂泊和不斷的變遷,讓詩人丟失了方向,卻在無數(shù)次的變遷和體味之后明白了自己的根系。這個根系不是具體的地方,而是真實的血脈,無論A型還是O型,只要身在何處,何處就是詩人的故鄉(xiāng)。詩人在這里對于中華民族感情的表達是感人至深的。
曾經(jīng)有一個青年,在密歇根的冰寒中向西遙望故土的黎明;曾經(jīng)有一個老人,在西子灣的夕陽下,守著對岸亮燈的燈塔?,F(xiàn)在,他終于以特殊的方式返回了自己的故鄉(xiāng)?!爱斘宜罆r,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fā)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cè),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保ㄓ喙庵校骸懂斘宜罆r》)離去只是肉體的消逝,歸來卻是精神的永存。今天,余光中先生離開了我們,然而他的精神卻是不會離開的,他的品質(zhì)卻是不會消失的。只要他的作品還存在,他的生命就會存在,他的靈魂就會存在,他將永遠與我們在一起。我們雖然沒有機會能夠與他同甘苦、共患難,我們也沒有機會與他請教與對話,然而只要我們能夠閱讀他那些精美無限的作品,我們也就與他發(fā)生了共鳴、產(chǎn)生了同境,我們的人生也會充滿一種特別的詩情與畫意!他的幾乎所有的作品,都足以讓我們品味一生,借鑒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