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心言
L女士的女兒今年9歲,讀3年級,參加了學(xué)校的足球隊。5月份得到通知:球隊在暑假期間要去包頭集訓(xùn)10天。
接到通知的家長會想些什么問題?9歲,是不是太?。繌膩頉]有離開過家,事事依賴大人,能獨立生活嗎?包頭,幾百公里以外,是不是太遠?生活能習(xí)慣嗎?10天,是不是太長?要不要找個理由不參加了?或者爭取有家長同去?這些都不是L女士的選擇。
L女士看孩子很高興,就認真幫她做起準(zhǔn)備。首先是自己的衣服,一共帶幾件,都放在什么地方,不會丟,不會找不到,明天早上要穿的衣服頭天晚上準(zhǔn)備好。這些原來都是媽媽的事,不合適了就叫喚?!皬慕裉炱?,這就是你自己的事了,再叫喚也沒人幫你?!?/p>
再就是衣服自己洗,自己晾,自己收。
更重要的是早上不能睡懶覺。該什么時候起床,自己用手機上鬧鐘。怕一次叫不醒可以設(shè)二次鬧。自己不起來,哪怕要遲到了媽媽也不管。
賴床這個毛病還真不容易改。頭一天鬧鐘響了兩次,還拖著不想起。起來時一看來不及吃早飯了,看見媽媽坐在那里不說話,想發(fā)兩句抱怨,自己又堵回去了。
其實L女士訓(xùn)練孩子自主自理自立能力不是一天了。孩子的作業(yè),明明有錯,她不指出幫孩子改正,只說:自己再檢查檢查。L女士的理論是:將來考試做錯了誰幫她改呀?將來工作出錯誰幫她改呀?從小不讓她有依賴心,自己錯了自己負責(zé),長大才能有出息。
孩子處于成長期,理應(yīng)得到大人的呵護。呵護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而不是阻礙孩子的成長。孩子總歸是要獨立生活的,不可能在呵護中生活一輩子。從小依賴心強的孩子長大后的幸福感反而會差一些。
這個道理多數(shù)為人父母者應(yīng)該是明白的。學(xué)走路免不了要跌跤,但是沒有哪位父母因為怕孩子跌跤就不讓他走路。
孩子天生對沒做過的事感興趣。有的孩子吃魚之前都由媽媽先挑刺,他想自己挑刺,媽媽就先買魚刺大的魚讓孩子試吃。孩子洗澡會要求自己放水,不能因為怕他燙著不讓他放。至于掃地、擦桌子、洗衣服這些事做習(xí)慣了自然會“眼里有活”,更應(yīng)當(dāng)樂見孩子有這樣的實踐。
“道理好講,遇事又會舍不得。”舍不得孩子受累自然是出于愛心,但缺少的是為孩子的長遠打算,還是愛得不夠深。
L女士的成功還來自丈夫的支持。父母的教育理念如果不一致,效果就出不來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