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英芳
(江蘇省張家港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600)
頭頸部CTA的護理與體會
范英芳
(江蘇省張家港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600)
目的探索頭頸部CTA的護理干預對患者及圖像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我科收治的頭頸部CTA檢查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比較針對性護理和常規(guī)護理的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造影劑灌注一次性成功率(96.67%)、檢查成功率(96.67%)、依從性(100.00%)、圖像質量達標率(96.67%)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性護理在頭頸部CTA檢查患者中效果顯著。
頭頸部;CTA;護理;體會
頭頸部CTA(頭頸部動脈血管造影)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方法,常用于頭頸部患者的檢查,包括腦血管病、腦血管畸形、腦梗塞、頸內(nèi)動脈、椎基底動脈等的檢查,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的影像學資料,避免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但在檢查過程中,因為患者配合度不高、掃描條件、對比劑團注方案等因素,影響整體檢查結果[1]。本文旨在探索頭頸部CTA針對性護理的臨床意義,具體可見下文描述。
選取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我科收治的頭頸部CTA檢查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化成2組,各30例,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針對性護理和常規(guī)護理。入選標準:(1)患者均是由于頭痛、頭暈、言語不清、口角歪斜、肢體肌力改變、惡心、嘔吐、視物模糊或者手麻實施頭頸部CTA檢查;(2)患者均了解、知情、同意本次實驗。
觀察組平均年齡(48.95±3.55)歲,男17例,女13例;病種類型:7例患者為腦動脈狹窄,5例患者為腦動脈瘤,8例患者為頸段微小動脈瘤,10例患者為頸內(nèi)動脈狹窄。
對照組平均年齡(48.43±3.27)歲,男16例,女14例;病種類型:8例患者為腦動脈狹窄,4例患者為腦動脈瘤,7例患者為頸段微小動脈瘤,11例患者為頸內(nèi)動脈狹窄。
兩組頭頸部CTA檢查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知識宣教、心理護理。
觀察組采用針對性護理,主要措施如下:
(1)檢查前心理疏導:由于CTA檢查前常規(guī)需要簽訂造影同意書,而同意書上都會提到造影劑可能發(fā)生過敏,嚴重者會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這大大加大了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對此護理人員在檢查前需對患者做好溝通工作,告知患者CTA是一種無創(chuàng)、安全、快速、輻射低的檢查,耐心細致的向患者解釋檢查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感覺,如出現(xiàn)全身發(fā)熱現(xiàn)象、尿意感,均屬于正常反應,從而取得患者配合,消除患者顧慮。
(2)靜脈注射部位的選擇:為了確保對比劑的順利輸注,需留置18G大小的留置針,且盡可能選擇右上肢粗大靜脈血管,并確保血管富有彈性、粗直,避免對比劑外滲。同時選擇右上肢注射,能夠提高圖像質量,降低反流速度,減少靜脈周圍偽影[2]。
(3)檢查中護理:取下頭頸部所有金屬物品,取下義齒,使用頭托,膠帶固定患者的額部和下頜部。雙手放于身體兩側,告知患者檢查中不要做吞咽動作,頭頸部不要動。放松身體,標準頭顱定位。留置針連接雙筒高壓注射器,以5 ml/s注射速率注射碘佛醇(320 mg/mL)40 mL,隨后以同樣速度注射0.9%生理鹽水60 mL(可根據(jù)體重情況略作增減)。對于意識昏迷患者,需加強患者意識、面部表情的觀察[3]。
(4)安全護理:為了保證檢查工作的順利實施,需在床旁備好急救物品,從而做到防患于未然。且需定時檢查急救藥物期限、隨時處于備用狀態(tài)。同時定期對科室醫(yī)務人員進行過敏性休克急救流程訓練,從而保證患者生命安全。
(5)檢查后護理:檢查完成后,仔細詢問患者身體感覺情況。對出現(xiàn)過敏癥狀者,及時和相關科室聯(lián)系。為了避免過敏性休克穿刺困難,即使當時沒有癥狀者,也需要觀察半小時后方能拔出穿刺針,并告之正確的按壓方法,囑咐患者多飲水,以加快造影劑的排泄。
對比兩組患者的造影劑灌注一次性成功率、檢查成功率、依從性、圖像質量達標率。
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成功率、依從性、圖像質量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n(%)]
頭頸部的CT血管造影(CTA)能清楚地顯示頸內(nèi)動脈、椎基底動脈、Willis環(huán)的血管圖像,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腦血管病的檢查[4]。且屬于安全性高、無創(chuàng)性、操作簡單的檢查方式,再加上其造影劑量少、費用低,患者更易于接受 。
頭頸部CTA成功與否,與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體位的擺放與固定、靜脈穿刺部位、造影劑的注射速度與總量、患者的配合密切相關。由于患者對頭頸部CTA檢查的不了解,加之CTA檢查前常規(guī)需要簽訂造影同意書,而同意書上都會提到造影劑可能發(fā)生過敏,嚴重者會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這更加重了患者的緊張與恐慌。為之,在簽訂同意書時,應換位思考,注意談話技巧,既不能講得太輕,也不能太重,將重點講清楚,告知患者及家屬過敏性休克的發(fā)生率極低,萬一發(fā)生,CT室內(nèi)也備有急救藥品及器械,我們也會第一時間救治。讓患者放松緊張情緒,積極配合檢查。有研究表明,血管內(nèi)對比劑濃度越高,圖像質量越好[5]。為之,我們連接雙筒高壓注射器,以5 ml/s注射速率注射碘佛醇(320 mg/mL)40 mL,隨后以同樣速度注射0.9%生理鹽水60 mL。為了滿足高壓高速率的需要,盡量選擇粗直、彈性好的右上肢靜脈注射,可以減少靜脈周圍偽影,降低返流程度,提高圖像質量。同時體位的擺放與固定、檢查中患者的配合同樣不容小覷。筆者通過對CTA檢查患者的護理干預,包括檢查前心理疏導、靜脈注射部位的選擇、檢查中護理、安全護理和檢查后的護理,提高了檢查安全性和患者依從性,增加對CTA檢查知識的了解度,避免了造影劑的外滲,提高了圖像質量和灌注成功率。
總而言之,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對頭頸部CTA檢查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提高穿刺技巧,做好患者檢查前后的心理護理及準備工作,是保證頭頸部CTA患者檢查成功,提高圖像質量的關鍵。并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改善以往緊張的護患關系,確保檢查工作的順利實施。
[1] 楊 蓉.頭頸部CT血管造影在短暫腦梗塞臨床診治中的價值及護理配合[J].醫(yī)學信息,2013,55(28):486-486.
[2] 沈 文,張靈敏,劉金有,等.護理干預在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造影中的應用[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9):1227-1228.
[3] 李 碩,楊 巖.16排螺旋CT行頭頸部CTA檢查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的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2014,96(1):277-278.
[4] Sameshima T,Futami S,Morita Y,et al.Clinical usefulness of andproblems with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for the evaluation ofarteriosclerotic stenosis of the carotid artery:comparison withconventional angiography,MRA,and ultrasound sonography [J].Surg Neurol,2009,51(3):301.
[5] 楊尚文,楊獻峰,胡安寧,等.不同部位注射對比劑對頭頸部CTA圖像質量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6,18(2):209-213.
R473
B
ISSN.2096-2479.2017.42.176.02
本文編輯:劉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