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世旭
一位黑人青年作家寫過一個兒時聽來的故事,說是一個獵人瞄準(zhǔn)了一只樹上的猴子,正要扣動扳機(jī),猴子說,如果你開槍打我,你母親就會死掉;如果你不開槍,你父親就會死掉。講故事的人最后問:“如果你是那個獵人,你會怎么做?”
作家說,他們村里的小孩每年都會聽到這個故事。講故事的人往往都是村中的長者,他們常常會當(dāng)著孩子父母的面,給孩子們提出這個問題。每個孩子都被要求回答,但從來沒有人回答過,因為他們的父母都在場。講故事的人也從來沒有給出過答案。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是一種讓人揪心的困擾。
事情當(dāng)然絕不會到此為止,孩子們不可能聽完就完了,相反他們會比聽任何故事都認(rèn)真一百倍地集體討論,想出盡可能多的既能過關(guān)、又能避免父親或是母親死亡的答案。這位作家同自己的小伙伴商定的答案是:不打猴子,打別的動物,比如鹿。但結(jié)果是照樣被否定。
類似的問題,我們也并不陌生:一個男人同母親和妻子一塊坐船,船翻了,他的母親和妻子落水,最先被救的當(dāng)然最有生還的可能,他該先救哪一個,母親還是妻子?
這問題誰能回答?即便有了答案,誰又能說出口?
生活中,母親和妻子同時翻船落水的事或許有之,但猴子開口為難獵人的事肯定不會發(fā)生。黑人青年作家這篇題為《開槍的選擇》的文章讓我覺得又可愛又傷感:
覺得可愛是因為他還真的給出了那個難題的答案。他在文章的最后寫道:
“對這個問題,我七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一個自認(rèn)為合理的答案,不過從來沒有跟其他人討論過,怕傷了媽媽的心。我給出的答案是:如果我是獵人,我會射殺那只猴子,這樣它就不會讓其他獵人陷入困境了?!?/p>
覺得傷感同樣是因為這答案——為了讓所有人永遠(yuǎn)不致陷入困境,不惜以母親作為犧牲。這是怎樣的人類情懷。作者是80后,12歲被抓去充當(dāng)職業(yè)軍人,成為殺人機(jī)器,過著血腥的生活。后來在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救助下,完成了高中學(xué)業(yè)。而今在一個國際組織的兒童權(quán)益部門擔(dān)任公職。他在文章的結(jié)尾寫出這樣一個答案是可以理解的。
而我的認(rèn)識是,無論是這個古老的非洲故事,還是我們那個玩笑的話題,其所提出的難題其實是并不需要答案的。
那些問題,與其說是對良知的一種挑戰(zhàn)、一種拷問,不如說是對良知的一種錘煉。它要求于聽故事者的,僅僅是記住——記住保持一個人做人最起碼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