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
希特勒上臺后宣稱,男女平等會天下大亂,女性要和男性競爭,但實際上她們在很多領域都是低能的。為了讓這套理論聽起來不那么刺耳,他換了一套說辭:“婦女們有自己的戰(zhàn)場,她們每哺育一個孩子,就是為她們的國家贏得戰(zhàn)斗?!?/p>
黨衛(wèi)軍頭頭希姆萊甚至構思了一個打造“雅利安優(yōu)等民族”的計劃,來保衛(wèi)一千年內帝國血統(tǒng)的純凈性,這個優(yōu)生計劃被稱為“生命之源”。1935年,這個計劃在不同層面上得以實施。德國軍官被鼓勵與本國適齡女性交配,黨衛(wèi)軍軍官的硬性指標是生至少四個孩子。北歐民族有著金發(fā)碧眼的外貌基因,因此納粹也鼓勵德國軍官多與北歐女人生孩子,無論她們是未婚還是已婚。納粹在德國境內和歐洲被占領區(qū)設立了多所生命之源產(chǎn)科醫(yī)院,雅利安新生兒與他們的德國和北歐母親在物質上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以確?!案叩取狈N族的下一代能全面替換那些“低等”的猶太人、吉普賽人、黑人和同性戀者。
另一方面,納粹把被占領地區(qū)如挪威、丹麥、荷蘭、波蘭甚至俄羅斯的數(shù)以萬計金發(fā)碧眼的兒童強行從父母身邊奪走,送到德國交給納粹家庭撫養(yǎng),并教導他們,使之具備對納粹德國的國家認同。
但是戰(zhàn)后這些兒童的身世又成了他們的原罪,他們的存在時時刻刻提醒著歐洲人那段歷史。起初,歐洲各國政府一直在討論該怎樣對待二戰(zhàn)混血兒童,是無視他們,還是全部抓起來,或是干脆除掉他們?
荷蘭政府就討論過將這些兒童集中在某個邊緣監(jiān)控地帶,既不承認他們是荷蘭人,也不承認他們是德國人。法國政府則害怕本國女人帶著混血孩子跑到德國去,于是強調這些兒童具備法國血統(tǒng),理應是法國人。挪威政府則認真討論過,要不干脆把混血兒童都送到德國去,以前被德國擄走并被納粹洗腦的挪威孩子,也不要再回來了。
對于這些戰(zhàn)爭兒童的遺留問題,各國給予的關注度并不持久,隨著時間的流逝,二戰(zhàn)兒童成了“隱形人”,他們受到的不公、歧視甚至虐待,只是不為公眾所知的個人體驗。一些被收養(yǎng)的兒童自始至終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住在哪個國家。挪威是為數(shù)不多的一個例外,政府特地成立了一個“戰(zhàn)爭兒童委員會”來處理挪威德國混血兒這個社會問題。
這類混血兒往往被當作危險分子,因為人們堅稱他們身上“自帶納粹基因”,很容易組成一支“法西斯第五縱隊”。挪威官方就曾公開稱混血兒為“老鼠”,并且特意送了8000名混血兒童去澳大利亞,眼不見為凈。
在普遍的敵意和歧視下,混血兒的自殺概率比普通人群高20倍,酗酒、嗑藥、違法犯罪等行為并不罕見。
納粹相信,這些被選中的孩子是要為帝國統(tǒng)治世界的天選之子,然而這些孩子卻最終成了被世界遺棄的人。
(摘自《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