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紹皇
宋代杜詩學研究的新創(chuàng)獲──讀曾祥波新著《杜詩考釋》
曾紹皇
近年來,隨著學術界高質量《杜甫全集》校注整理與對外譯介的推陳出新、歷代杜詩評論資料文獻調研、輯目匯纂以及海外杜詩學研究的方興未艾,文藝界關于杜甫的大型民族音樂劇、創(chuàng)新舞劇和新創(chuàng)話劇等層出不窮,杜甫或杜詩研究成為海內外古典文學研究中備受矚目的關注焦點之一。杜詩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為重要的文學經典,自宋代“千家注杜”以來,歷代學者對杜詩的箋、注、釋、評層見迭出,各執(zhí)己見,百花齊放,形成了杜詩研究異常厚重的層累效應。因此,要對杜詩進行較為全面準確的研究,兩方面的文獻不可忽視:一是杜詩文本,這是杜詩研究的核心文獻;一是歷代學者的杜詩箋注(尤其是杜詩宋注),這是深入理解杜詩的重要史料。杜詩文本的準確闡釋、深度理解和高水平賞析是保證杜詩研究不走樣、不變形的重要基石;對歷代學者杜詩箋注的追根溯源、辨?zhèn)未嬲鎰t是全面了解杜詩學發(fā)展軌跡,保障杜詩研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陳出新、后出轉精的必要前提。
曾祥波副教授的新著《杜詩考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版)就是這樣一部既注重杜集宋本、杜詩宋注之實證研究,又強調杜詩文本之精當選釋的杜詩研究力作。祥波兄以研究宋詩著稱,對有宋一代文獻非常熟稔,著有《從唐音到宋調:以北宋前期詩歌為中心》(2006)、《宋詩史釋》(2016)等著作。其對杜甫和杜詩的研究則“源于翻譯洪業(yè)(煨蓮)先生《TUHU:China’sGreatestPoet》(HarvardUniversityPress,1952)”,繼而在杜詩研究領域成績斐然。2011年,譯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一書出版,引起學界關注。今又推出研杜力作《杜詩考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凡48萬余字,是其近年治杜成果的集中展現(xiàn)。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杜集傳譜考論”,主要考述王洙本、吳若本等杜集宋本和趙次公注、師尹注、蔡夢弼注等杜詩宋注的相關問題;下編為“杜詩選釋”,共選詩117篇,所選詩篇“大體依據(jù)洪業(y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一書范圍”而加以揀擇,“保留歷代注家爭議較多者加以辨釋”,亦屬刻意經營、獨具心得之箋釋。
詩歌是中國文學的主要體裁之一。自《詩經》、楚騷以來,歷代詩歌各具特色,各有興衰。治詩不易,治杜詩尤難。杜詩之難不僅在于詩歌本事考辨、文本闡釋,更在于一千多年來杜集版本之繁復,歷代注杜、評杜之繁夥。其中,杜集宋本與杜詩宋注是研治杜詩的根基和源頭,杜詩學史上的諸多問題都與杜集宋本與杜詩宋注息息相關。祥波兄在杜詩研究中強調從宋本與宋注出發(fā),立論高遠,力圖執(zhí)本馭末,追源溯流,從杜詩學源頭把握相關問題。在《杜詩考釋·自序》中作者明確提出本書撰寫的“三個原則”:“研究理路上以洪業(yè)為師法;詩義闡釋上以宋注為源頭;版本源流上以編次(系年)為核心?!币虼耍抖旁娍坚尅飞暇帯岸偶瘋髯V考論”集中探討杜集宋本與杜甫傳譜問題。在杜集宋本中,作者主要探討了王洙本、吳若本、蔡夢弼《草堂詩箋》本、高崇蘭編次本在版本沿襲、杜詩系年、杜注優(yōu)劣等層面的價值和意義。尤其在討論吳若本與《錢注杜詩》的關系上,作者以實證方式考察《錢注杜詩》的成書淵源,認為“現(xiàn)存《錢注杜詩》并非最終完成、臻于完善的定稿成書”,立論新穎,視野宏通,同時又小心舉證,條分縷析,對于重新評估《錢注杜詩》的版本價值,深入了解清人杜注對宋本杜注的承襲狀況,多有助益。又如關于高崇蘭編次本的定位,學界多認為高崇蘭編次本流行于元、明之際的主要原因是劉辰翁評點所致,這固然部分抓住了問題實質,但作者通過梳理高崇蘭本的版本系統(tǒng),認為“高崇蘭本融合了宋人兩大杜集編次系統(tǒng)(魯訔編次與黃鶴系年)之優(yōu)長,其編次獨一無二,此乃高崇蘭本于元、明兩代最為流行的真正原因”,并將高崇蘭編次本歸置于杜集編次“文本之河”的“承啟樞紐”地位,影響了有清一代的杜集編次乃至現(xiàn)代學術史中的杜集編纂。觀點另辟蹊徑,且自圓其說,對于學界充分認識高崇蘭編次本的價值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視角。在宋注方面,作者著重討論早期杜集宋注師尹《杜工部詩注》、現(xiàn)存最早杜詩編年注本《杜詩趙次公先后解》之特點、價值及缺陷,所論皆以文獻史料為根據(jù),不為臆斷之語。其論師尹注杜強調杜詩與史事時政之關系,認為“師尹之得在此,其失也在此”,頗為客觀。如《望岳》一詩,既同意黃?!堆a注杜詩》所指出的師尹注隱喻安史之亂之疏漏,同時又揭示“開元二十七年(739)孔子首次獲封文宣王,《望岳》詩云‘凌絕頂’‘覽眾山’,倒有可能隱含孔子地位空前尊崇這一背景”,結合史實提出觀點,其論前人未發(fā),獨具慧眼。另,關于師尹注《佳人》之“自寓說”,作者在前人諸說基礎上補充四條新證據(jù),并對其整詩進行綜述解說,使《佳人》“自寓說”臻于完善,也最有說服力。作者認為“對杜詩的解說,既要重視的‘詩史’特質,注意體察杜詩對史事時政的表現(xiàn)、影射,也要照顧到杜詩創(chuàng)作在時地、意象上的一致性,能夠在詩與詩之間形成相互呼應一致的闡釋,這樣才能在對杜詩多義性文本的闡釋中獲得更具有說服力、更為融通的一種”,這無疑是作者多年浸淫杜詩,身體力行解杜、釋杜的經驗之談。在探討杜甫傳譜問題上,作者涸澤而漁式地搜羅史料,大凡唐宋時期有關杜甫的傳譜已被搜羅殆盡,按時代先后排列,品評優(yōu)劣,考辨訛異,對于全面了解杜甫行實,精準杜詩編年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如果說《杜詩考釋》“上編”側重于文獻考辨的話,那么,“下編”則主要是杜詩作品的賞鑒。所選篇目,多從洪業(y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一書范圍,“因其選目有代表性,不但涵蓋杜甫一生,且所選多從史學家角度出發(fā),能見杜甫一生之行實。”?不過,作者在底本選擇上更為慎重。洪業(yè)《杜甫》所用底本為郭知達集注《九家注杜詩》三十六卷本,《杜詩考釋》改用今存最早杜集祖本王洙編訂本《宋本杜工部集》,王洙編訂本是今存一切杜集之祖本,較郭知達集注本更早,“其編次亦為現(xiàn)存最早之系年”,是“更靠近杜甫時代的編年”?,以之為底本,體現(xiàn)出作者在選編杜詩時嚴謹求實、取法乎上的態(tài)度。對于詩歌的箋釋,也并非流于簡單賞析,而是按照一定的編排體例,以問題為導向來箋釋詩義。每篇詩歌下設“系年”“題解”“箋釋”三欄?!跋的辍辈糠种饕_列諸家杜注系年之異同,辨明諸家系年之承襲;“題解”部分著重考辨杜詩系年或杜詩主旨之異議,辨?zhèn)未嬲?,闡述己見;“箋釋”部分則主要箋證闡釋杜詩的具體字句,旁征博引,并加己斷。在具體選釋過程中,作者征引廣博,大凡歷代重要杜注如王琪、黃鶴、鮑欽止、趙次公、彥輔、鄧忠臣、師古、蔡夢弼、王嗣奭、朱鶴齡、錢謙益、仇兆鰲、楊倫、浦起龍、洪業(yè)、陳貽焮等諸家相關異說或會心之見都有征引,具有匯輯諸家箋說之集大成意義。其中,能斷定正訛的直陳正誤,以廓清疑慮;各有道理的并存諸說,供讀者自辨;有獨得體會的以“按語”出之,且獨抒己見。如關于《洗兵馬》一詩主旨,錢謙益力主譏刺說,朱鶴齡、潘檉章、沈壽民、潘耒、仇兆鰲等力辨其非。眾說紛紜,作者則“按”稱:“諸家之駁有理。錢謙益向矜其發(fā)玄、肅父子關系之覆解詩之妙,然則宋人如師古注、蔡夢弼注皆已先及之,亦未可稱為獨得之談?!?既不同意錢謙益之說,又指出錢注之來路,頗有心得己見。諸如此類,例不一一。
總之,《杜詩考釋》是一部以杜集宋本考辨為基礎,以杜詩宋注闡釋為中心,兼顧杜詩系年與杜甫傳譜,融通文獻考證與作品賞鑒之頗見功力的杜詩研究著作。散言之,每一章節(jié)都是針對杜詩學具體問題的有效剖析,考論結合,新見迭出;合觀之,該書是祥波兄治杜理念與研杜心得的全面呈現(xiàn),充分反映了作者在杜詩研究過程中重視執(zhí)本馭末與探源溯流的立論原則,強調文獻考辨與作品賞鑒有機統(tǒng)一的方法創(chuàng)新,必將有效推動杜詩學,尤其是宋代杜詩學研究的深入與細化。雖然,限于本書考察范圍在唐宋一段的體例要求,“杜甫傳譜考論”一節(jié)僅限于唐宋杜甫傳譜的考論,尚未能對宋以后杜甫傳譜作通盤考慮,略顯遺憾。不過,這應早在其治杜計劃內,我們靜候其新的研杜力作。
注釋:
①目前已出版的三種杜詩全注本為:蕭滌非主編、張忠綱終審統(tǒng)稿《杜甫全集校注》(全12冊,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謝思煒主編《杜甫集校注》(全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日本]下定雅弘、松原朗等主編的《杜甫全詩譯注》(全4冊,已出2冊,講談社2016年版)。此外,還有美國哈佛大學宇文所安教授、科羅拉多大學車淑珊教授分別在做杜詩全英譯工作。
②2016年文藝界關于杜甫的作品有中央民族樂團的大型新創(chuàng)“音樂劇場”《尋找杜甫》、重慶市歌舞團原創(chuàng)舞劇《杜甫》和國家話劇院的新創(chuàng)話劇《杜甫》等。
③⑤曾祥波著《杜詩考釋·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版,第3頁、第5頁。
⑥⑦⑧⑨⑩???曾祥波著《杜詩考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版,第239頁、第29頁、第114頁、第67頁、第67頁、第77-78頁、第239頁、第4頁、第321頁。
責任編輯 彭燕
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6YBA292)、湖南省教育廳優(yōu)秀青年項目(15B146)階段性成果
作者:曾紹皇,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4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