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翰存
有待修改的批評觀
◎ 唐翰存
【青騎士檔案·唐翰存】
唐翰存,男,1976年生于甘肅武都。蘭州交通大學副教授,蘭州大學在讀博士,中國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甘肅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副秘書長。近年來,主要從事文學評論,兼及詩歌、散文創(chuàng)作。曾參加魯迅文學院第九屆高研班(文學理論評論家班)、中國文聯(lián)全國中青年文藝評論家高研班等。獲甘肅省“黃河文學獎”、“甘肅文藝評論獎”。領(lǐng)銜《甘肅文藝》2015年第6期“甘肅新銳評論家8人專輯”。2016年3月,主編出版《高天厚土傳豳風——新世紀隴東詩歌群體大觀》;4月,受聘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第五屆客座研究員;6月,發(fā)起成立甘肅當代詩歌研究會、蘭州詩社;7月,獲第二屆“《飛天》十年文學獎”;11月,評論集《一對青白眼》入選“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2016年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近年來,我做了一些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工作。不謙虛地說,我很適合從事這項工作,因為我覺得我有這方面的潛力,自己也很喜歡,能夠出成績。同時,對中國文學及文學批評的現(xiàn)狀了解多了,也就形成了個人的一系列看法。
盡管文學界一直有人熱衷于“尋找大師”,但找來找去,也沒找到幾個令人心服的。究其因,在于我們這個時代本來就缺少大師。不光缺少文學創(chuàng)作大師,更缺少文學理論與批評大師,甚至連像樣的文學評論家也不多。那么多人吃文學研究這碗飯,古典的,現(xiàn)當代的,外國文學的,名頭都不小,但成就怎么樣,實在不敢恭維。許多人寫的文章,讀起來似乎很專業(yè),很高深,很有“學術(shù)性”,但在僵死的理論與知識背后,隱藏的是一顆蒼白的靈魂,干枯的生命。有些文章沒有自己的獨立性,附庸在文學名家和創(chuàng)作者身上,打秋風拾牙慧,自我感覺還飄飄然。更有甚者,對研究對象膚淺地表揚,肉麻地吹捧,完全喪失了一個評論家應有的良知和立場,把寫作變成了追名逐利和拉攏關(guān)系的籌碼??傊?,疲軟滯后的文學批評多,有活力的文學批評少;人云亦云的文學批評多,有獨立見解的批評少;阿諛奉承的批評多,能發(fā)出真聲音的少。
我們現(xiàn)在還缺乏一種批評的氛圍??纯礆v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孔子眼里是“禮崩樂壞”,而在后來者及文史家的眼里,卻是“百家爭鳴”的黃金時期。正因為有一個相對寬松和自由的批評環(huán)境,各種學說、各種思想得以空前發(fā)展,并行不悖。再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產(chǎn)生了那么多的文學大師、文化泰斗,如魯迅、胡適、陳獨秀、周作人、郁達夫、沈從文等,令當代作家感到汗顏,不過話說回來,那個時代有產(chǎn)生大師的土壤,一部文學批評史、論戰(zhàn)史,也就是作家的成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作家或批評家需要有他的對立面,需要“論敵”,那么多的攻擊謾罵,不也罵出了魯迅不朽的雜文?要想有大作為,卻沒有容忍別人批評的雅量,要發(fā)展一種好的創(chuàng)作局面,卻不善于營造批評的氛圍,那怎么行?現(xiàn)在文壇和詩壇上流行的那種只說好話、滿口譽詞、互相吹捧的現(xiàn)象,實在是極不正常的,絲毫無益于文學自身的發(fā)展。我們需要有人站起來,就像魯迅說的:“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
自然有人會問,你認為現(xiàn)在文學理論或文學批評不怎么樣,那么,怎樣的理論和批評才是好的?你自己又寫得如何?
我想到時下人們經(jīng)常談論批評的兩種方式,即外部批評與內(nèi)部批評。前者屬于社會歷史研究的范疇,后者著眼于文本自身研究。在同一篇文章或著作中,這兩種批評方式有時都會出現(xiàn),相得益彰,有時則會產(chǎn)生分裂和抵牾。在我看來,最優(yōu)秀的文學批評,當然是這兩者的有效結(jié)合。最優(yōu)秀的評論家,應該具有史家的眼光、社會學家的見識、哲學家的高度,同時又具備文體家和語言學家的嚴謹和準確,既高屋建瓴,又絲絲入扣,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大文章,好文章。但這實在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除了極少數(shù)人,像別林斯基、海德格爾、薩特、魯迅那樣的多面手,大部分人的批評在這個標準上都是力不從心,捉襟見肘。當代中國的文學批評家,能夠有一些內(nèi)(內(nèi)部批評)與外(外部批評)相結(jié)合的意識,并為此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工作,就已經(jīng)不錯了。
我個人也在努力。我向往一種“有魅力的批評”。我試圖將不同批評方式的亮點及精髓結(jié)合起來,集其大成。具體地說,就是想在文學研究與批評中追求四個方面:有思想,有銳氣,有眼光,有才情。對我而言,這四個方面的重要性是不可動搖的。我為此而上路。
第一,文學批評必須要有思想。何謂思想?用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里的話說,“吾所謂‘思想’,蓋兼見地、識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賴文學而傳,而文學以有思想而益貴;思想亦以有文學的價值而益貴也:此莊周之文,淵明、老杜之詩,稼軒之詞,施耐庵之小說,所以夐絕千古也。思想之在文學,猶腦筋之在人身。”唯其有思想,才體現(xiàn)深厚的底蘊,也才能給別人以原創(chuàng)性的啟發(fā)。我們看古今中外,凡偉大的批評家,毫無疑問都首先是偉大的思想家。
思想從何而來?先天而來,后天而來。有些人先天就帶有思想的頭腦,面對宇宙人生,喜歡探究,不斷追問,再加上后天獲得的知識和閱歷,思維愛往深處想。而有些人天生就不喜歡沉思,不喜歡形而上,不去關(guān)心與終極有關(guān)的東西,因此就不屬于思想型的人。同樣都是作家、詩人、評論家,坐在一起,但興趣各不一樣。有的愛劃拳,愛講輕松笑話,就是不愿意談一些帶有思想深度的話題。從某種角度看,這類人就不適合做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工作。
當然思想家的產(chǎn)生,也受制于環(huán)境因素。如果一個社會的思想不自由,言論不自由,就很難有思想家橫空出世。
第二,有銳氣。銳氣體現(xiàn)了批評的活力,這對年輕人尤其重要。因為在一個講中庸、講和氣、欣賞少年老成的國度,你沒有銳氣,就發(fā)不出自己的聲音。即使發(fā)出來,也很快被“做戲的虛無黨”和老人幫淹沒了。
講銳氣也就是講策略。魯迅曾經(jīng)作過一個比喻:有一間鐵屋子,很黑,很悶,快把人憋死了。有人就事論事,建議開一扇窗戶,透透光,通通氣,那屋子的主人,也就是統(tǒng)治者吧,肯定不愿意,結(jié)果什么也做不成。假如有人“有銳氣”一點,提起一把鐵鍬,揚言要把屋頂拆掉,那主人就慌了,其他人也跟著打圓場,說屋頂就別拆了吧,你看開個窗戶如何。其實那個想拆屋頂?shù)娜说谋疽?,也就是開個窗戶,但為了達到目的,不得不采用特別的手段。
第三,有眼光。眼光問題實際上是一個藝術(shù)感覺的問題,像金圣嘆評點《水滸傳》、脂硯齋評點《紅樓夢》,那么精彩,主要靠的就是藝術(shù)眼光,那種理解文本的深切的感覺。而現(xiàn)在有些人寫文章,寫文學批評,講大道理講得頭頭是道,旁征博引,理論性很強,但藝術(shù)感覺不行,不深切,不能感同身受地體會藝術(shù)的妙處,所以寫出來的文章總讓人感到離文學隔著一層,隔靴搔癢,不痛不癢,抓不到要害處。
有眼光,就意味著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判斷。因為文學批評的對象往往具有很大的藝術(shù)模糊性及解讀空間,沒有眼光就下不了準確結(jié)論,也提不出來建設性的觀點。讀了一首詩,一篇散文,一本小說,你能憑你的藝術(shù)感覺發(fā)現(xiàn)其中的過人之處,可圈可點的地方,也能感覺到其不好的地方。
眼光及藝術(shù)感覺的養(yǎng)成,依賴的因素可能比較多。我認為首先就是要善于體察,能夠?qū)⑿谋刃?、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作品,做到深切到位。其次,在于閱讀的視野,看的東西比較多了,心里自然會積累起一些無形的標準,再看眼前的作品,有了先在的參照,高下很快見分曉。另外就是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從事文學理論與批評的人最好自己能夠會寫作,訓練一下藝術(shù)感覺,這樣作起理論批評來有益于消除與作家、作品的隔膜,更有可能切中肯綦。
第四,有才情。才情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非常重要,可以說,沒有才情就沒有文學。有才情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文章有才情,恰好說明理論是充滿魅力的,批評是有血有肉的,是靈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事業(yè)。我們反對把文學理論批評變成僵死的、沒有內(nèi)在靈魂的東西,反對向物化了的文本冷冰冰地下手,而不出示自己的才情熱度。當然,才情并非人人都有,所以批評也只是少數(shù)人的事業(yè)。我們看文壇上有一些人在創(chuàng)作到了“江郎才盡”的時候,會“退而求其次”地從事文學理論研究和批評工作,或者從一開始就意識到自己才情不足,而有意與創(chuàng)作拉開距離,“專門”從事文學批評,這些,都是對批評的極大的誤解。似乎不難斷定,在這些人那里出不了真正優(yōu)秀的理論,他們也不可能成為有魅力的文學批評家。
俄羅斯最偉大的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別林斯基曾說道,內(nèi)容雖好但沒有才情的文章,就如一個面容丑陋而心靈卻偉大的女人,可以對她敬仰,但要喜歡她是不太可能的。這是一個幽默的比喻。我們讀別林斯基的選集,可以感覺到他的文字不但“面容姣好”,心靈也同樣偉大。
我很向往這樣的寫作,并為此努力。我相信:在不斷流逝的歲月中堅持這樣的寫作,它會使文學變成一種存在,與生命同構(gòu)。有一天,當我真的一無所有,文學或許就是我最后的溫暖、尊嚴和自信。
唐翰存:蘭州交通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