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鳳
摘 要:解決問題是揭示數(shù)學概念、法則等規(guī)律性知識的重要手段,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讓學生機械地死記硬背關系式,一道題今天做不放心,明天還要做。這無疑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同時又滋生了厭學的惡習。為此,要特別注重解決問題的教學,要運用輕松高效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效。我在解決問題教學中,重視學生讀、畫、比、編、找、活、德的訓練。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在提高學生素質,教學質量、減輕課業(yè)負擔方面都取得了好的成效。
關鍵詞:培養(yǎng)興趣;解決問題;方法
一、重視讀,理題意
讀題是審題的第一步,學生通過讀題復述題意,為正確地理解題意打下了基礎。讀題要求不添字、不漏字,正確通順地讀下來。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抓住要點正確地敘述題意,對題目有一個總括的了解。有些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些分析問題的能力,可是成績總是不太理想,看到一道熟悉的題目,不認真讀,甚至沒看清題里的數(shù)據(jù),憑著近期對題目的感覺,想當然的做這些題。結果看到成績后,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如五年級下冊書中有這樣一道題:一塊長方形鐵皮長30厘米,寬25厘米,從四個角各切掉一個邊長為5厘米的盒子。這個盒子用了多少鐵皮?學習這道題目時,通過老師的演示,學生的動手,理解了這道題目。這道題目練習的次數(shù)較多,學生對其印象較深??墒窍麓螠y試時,試卷中的其它數(shù)據(jù)都不變,只將四個角切掉的正方形邊長數(shù)據(jù)改為4厘米,有好多學生不細心讀題,還是采用以前的數(shù)據(jù)去做,以至于成績不夠理想。因此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多讀題,要認真看、用心讀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重視畫與擺,促感性
只有建立在感性認識基礎之上的知識才是牢固的。所以在剛接觸應用題時,我盡量運用學生熟悉的事物或圖片。認識多、少、倍的含義。再讓學生擺一擺、說一說。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初步感知各類簡單的應用題。中、高年級時,應用題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難度與抽象性,老師可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畫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這不僅符合兒童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同時逐漸養(yǎng)成分析問題的好習慣。
畫圖時,要注意培養(yǎng)其靈活性。有的題目畫線段圖后,就會清楚易懂,如:學習比多、比少、倍數(shù)應用題、分數(shù)應用題時。不要怕浪費時間,要讓親自動手畫一畫,通過畫線段圖,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不僅僅是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了。
如:媽媽買的蘋果個數(shù)是梨的個數(shù)的3倍,蘋果比梨多18個。兩種水果各有多少個?
老師可以讓學生動手畫出下邊的線段圖。
通過親自動手學生很快地明白了18就是梨的2倍。在分析問題時,不要一味地計劃要完成幾道題,而是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從而達到:不教自通的學習境界。
有些抽象的題目,則需要畫簡單的示意圖,顯得更為直觀。一只水桶,如果把水加到原來的2倍,連桶稱是2.5千克,把水加到原來的4倍,連桶稱是4.5千克,桶里原來有多少千克的水?學生不能一下子弄清數(shù)量關系,我引導學生用長方形表示水桶,用等分的方法表示出題意,如下圖:
根據(jù)示意圖,學生們自己就能很快地列出算式。在這樣長期潛移默化的感染下,遇到疑難問題時,學生們會主動畫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重視比,清思路
有些應用題易混淆,區(qū)分不清就會死記硬套。利用比較法可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如:甲乙兩船從兩地相對開出,甲每小時行18千米,乙每小時行15千米,經(jīng)過6小時兩船相遇,問兩地間的水路長多少千米?
這樣的題目,通過實際演示學生明白了其中的算理。再將原題改變?yōu)椋?/p>
A、B兩港相距198千米,有甲乙兩船同時從兩港相對開出,甲船每小時行18千米,乙船每小時行15千米,經(jīng)過幾小時兩船相遇?
A、B兩港相距198千米,有甲乙兩船同時從兩港相對開出,經(jīng)過6小時兩船相遇。甲船每小時行18千米,乙船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在前一題的學習基礎上,進而解決后面的題目。再比較條件、問題、方法的異同點,理清了思路。
再次類比學習:
一條公路長360米,甲乙兩支施工隊同時從公路的兩端往中間鋪柏油。甲隊的施工速度是乙隊的1.25倍,4天后這條公路全部鋪完。甲乙兩隊每天分別鋪柏油多少米?
引導學生與相遇問題比較,雖然工作、勞動形式不同,但題意之間是有共同之處的。學一清三,培養(yǎng)了思維的靈活性。
四、重視編,強實踐
在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基礎上掌握的知識,如果不夠深入,易照“葫蘆畫瓢”。于是,在課堂上我就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編題。在每年的寒暑假布置作業(yè)時,我不是機械地重復課本上的題目。而是讓學生有目的參與到生活實踐中去,如幫助媽媽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參加勞動。聯(lián)系實際編一些應用題,并解答上。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又加強了實踐活動。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應用題的特點與模型,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實踐能力。
五、加強找,研動靜。
許多應用題都滲透著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在“動”與“靜”中變化而又有密切的聯(lián)系。如六年級學習的正比例應用題:小明家用水8噸交了12.8元的水費。小東家用了10噸水,應該交多少元的水費?
引導學生觀察:兩家的用水噸數(shù)與水費是個變量,而每噸水的價格是個不變的量??梢粤惺綖?2.8÷8×10也可以列成12.8∶8=x∶10。
車隊向災區(qū)運送一批救災物資,去時每小時行60千米,6.5小時到達災區(qū)。回來時每小時行78千米。多長時間能夠返回出發(fā)點?
解答完這道題后,讓學生與上邊交水費的題目比較。這道題目是一道反比例的題目,總量不變。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找準“靜止不變的量”是什么?進而研究運動變化的量。使學生學會了運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問題的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