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中孝
摘 要 從青海省不同生態(tài)區(qū)的氣候特點和土壤情況入手,簡要介紹不同生態(tài)區(qū)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旨在根據青海省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擇不同的地膜覆蓋栽培方法,從而實現(xiàn)馬鈴薯高產栽培,以供參考。
關鍵詞 馬鈴薯;地膜覆蓋;青海省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7.002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海拔較高,農業(yè)種植條件差距較為明顯,不同生態(tài)區(qū)的氣候、土質、水文情況均呈現(xiàn)出差異化的特點,因此在農業(yè)種植方面,應充分考慮青海省不同生態(tài)區(qū)環(huán)境之間的差異,利用不同的種植方式和技術,提升情況農業(yè)發(fā)展水平。馬鈴薯是青海省主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青海地區(qū)的氣候情況比較適合馬鈴薯種植,由于青海省的氣候特點,種植的馬鈴薯口感較好、病蟲害現(xiàn)象較低。為進一步提升青海省馬鈴薯種植水平,應重視地膜覆蓋技術的應用,地膜能夠有效提升馬鈴薯生長溫度,同時提高土壤中含水量,避免蒸發(fā)造成的土壤干旱。通過地膜覆蓋技術來栽培馬鈴薯,能夠有效提升馬鈴薯產量,并促進馬鈴薯早熟,馬鈴薯品質也隨之提高。
1 川水地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
川水地也被稱為低位水地,在青海地區(qū),川水地的種植條件較好,比較適宜馬鈴薯等農作物的生長。川水地區(qū)的主要特征為:整體海拔在1.8~2.3 km,全年平均溫度為6~9 ℃,農作物生長季節(jié)大于210 d,同時溫度高于0 ℃,積溫保持在2 443~3 390 ℃,平均年降水量為255~360 mm[1]。青海省川水地較少,土壤一般呈現(xiàn)為麻土和灌淤土,土壤中養(yǎng)分較高,因此馬鈴薯等農作物易受病蟲害影響,應采用地膜種植技術來預防。在早春3月,距地表15 cm左右土壤解凍后,可種植馬鈴薯。品種應選用早熟馬鈴薯種,樂薯1號和費烏瑞它都是比較好的高產馬鈴薯種,在馬鈴薯播種后,應施用48%的氟樂靈乳油制劑,每1 hm2使用的氟樂靈乳油制劑的混合比例約為1.5 L藥劑對450 kg水,混合均勻后噴灑于壟面之上。通常馬鈴薯在播種后25 d左右開始發(fā)芽,苗期根據墑情來灌溉。如馬鈴薯發(fā)生疫病,則需用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與25%甲霜靈以1∶2的比例混合,將混合制劑500倍溶液噴施在馬鈴薯葉面上,每隔7 d施放一次,一般兩三次即可。川水地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在7月中旬左右可以收獲。
在川水地進行地膜覆蓋馬鈴薯栽培中,還可以采用雙膜覆蓋方式來種植馬鈴薯,雙膜覆蓋法能夠充分保證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的溫度,同時也能避免土壤中水分的流失。雙膜覆蓋法主要是在地膜基礎上建立拱棚,為了更好地利用太陽輻射能源,可采用東西走向拱棚,拱棚跨度以6 m最為適宜,并在拱棚中心位置以中柱固定,高度保持在1.8 m左右,邊柱通常在拱棚1.5 m處,高度保持在1.5~1.6 m,每隔1 m設置一根竹竿,竹竿與立柱之間用鐵絲固定,一定要在固定處加固,防止因固定不當產生拱棚不穩(wěn)的情況。雙膜覆蓋法在每年2月下旬即可開始種植馬鈴薯,一旦工棚內部溫度超過30 ℃,則應立即通風,避免馬鈴薯因溫度過高而出現(xiàn)減產現(xiàn)象。
有條件的農戶可以采用三膜馬鈴薯栽培技術,三膜栽培技術充分滿足馬鈴薯的生長需求,實現(xiàn)馬鈴薯高產目標。三膜覆蓋法,就是在地膜與拱棚之間加設小拱棚,小拱棚寬度與高度一般保持在2.4 m和1.3~1.5 m,小拱棚可覆蓋兩壟,一共四行馬鈴薯,根據種植區(qū)域的大小來確定小拱棚數量。馬鈴薯三膜覆蓋栽培技術中,白天可將小拱棚掀起,保證馬鈴薯能夠通風,棚內溫度需保持在21~26 ℃,如溫度過高,則同時將小拱棚與大拱棚同時掀起。在氣溫較低的夜晚,將所有拱棚覆蓋好,并將塑料薄膜邊角壓實,防止因棚內進風導致溫度流失現(xiàn)象,保證馬鈴薯在夜間溫度不低于8 ℃。通過三膜覆蓋法栽培的馬鈴薯,在5月中旬即可收獲。
2 淺山地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
淺山地也被稱為低位山旱地,其海拔為2.0~2.5 km,全年平均溫度為4~6 ℃,全年積溫通常在1 715~2 460 ℃,平均年降水量為255~410 mm,農作物生長季節(jié)為183~222 d,
生長季溫度大于0 ℃。土壤一般為栗鈣土、淡栗鈣土,土壤中營養(yǎng)物質含量較低,有機物含量比例僅為1%~2%,灌溉條件較差。淺山地馬鈴薯種植應以晚熟高淀粉型薯種為主,為了提高土壤水分,可利用覆膜來防止水分蒸發(fā)。在前一年作物收割完畢后,立即深翻整地,整地結束在11月前起壟覆膜,使覆膜緊貼于土壤表層之上。覆膜后一星期左右,在每條壟溝上打滲水孔,孔間距保持在0.5 m左右,直徑約為3 mm。雨水能夠通過滲水孔匯集到壟溝之中,同時覆膜能夠有效避免水分的蒸發(fā),從而提升土壤含水量[2]。由于覆膜需要經過漫長的冬天,應加強對覆膜的管理,防止人畜進入種植區(qū)域造成覆膜破裂,如在日常管理中發(fā)現(xiàn)覆膜破損情況,應及時用細土將破損處壓實,防止水分經由破損處蒸發(fā)。
淺山地馬鈴薯地膜栽培中,應選用0.01 mm左右的地膜,地膜寬度在1.2 m左右。其鋪設方法較為簡單,在栽培區(qū)域邊線開挖5 cm左右的淺溝,將地膜一端放置在淺溝中,并用泥土壓實,防止地膜移動。固定好地膜一端后,即可開展地膜鋪設工作,每隔1 m用土固定所鋪設的地膜,如鋪設一幅地膜之后,則應在壟溝處鋪設第二幅地膜,兩幅地膜之間不能重疊,只能在下一個壟溝出重新挖溝鋪設,通過這種方式來鋪設整個馬鈴薯栽培區(qū)域。同時,為了提升地膜的穩(wěn)定性,每隔3 m可鋪設地膜腰帶,即用土來壓實地膜,有效防止地膜移動及破損。4月中旬,即可開展馬鈴薯種植工作,利用馬鈴薯播種器進行破膜播種,一般播種深度保持在20 cm左右,播種后應及時封住破口。
3 半淺半腦山旱地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
半淺半腦山旱地也被稱為中位山旱地,其主要特征為:海拔在2.4~2.7 km,全年平均溫度高于3 ℃,農作物生長季節(jié)保持在145~192 d,溫度高于0 ℃,全年積溫為1 716~1 389 ℃,年平均降水量大于400 mm[3]。半淺半腦山地區(qū)與淺山地區(qū)土壤成分類似,多為栗鈣土、淡栗鈣土,有機營養(yǎng)物質含量不超過2%,無灌溉條件。青海省東部大部分地區(qū)為半淺半腦山旱地,種植馬鈴薯歷史較長,一般多為露天種植。在馬鈴薯覆膜栽培中,應采用雙壟頂全膜覆蓋方式,在春季開始覆膜,并注意對地膜的管理和保護,管理得當的覆膜可以應用于春、秋兩季。在3月上旬可進行雙壟頂全膜建設,馬鈴薯種植及生長管理方法與淺山地類似。薄膜使用完畢后,應及時清除殘留余膜,薄膜一般為塑料材質,在土壤中分解難度較大、時間較長,對土質造成極大影響。因此,農戶在收獲之后應立即清除薄膜,不要直接將殘膜翻入土壤之中,否則會妨礙后續(xù)種植,影響植物根須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yǎng)分。另外,殘余薄膜由于長時間無法降解,對環(huán)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不利于我國環(huán)境保護政策的貫徹及落實。endprint
4 腦山地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
腦山地也稱高位山旱地,一般海拔為2.7~3.3 km,全年平均溫度在0~3 ℃,全年積溫為1 510~1 710 ℃,平均年降水量約為500 mm,農作物生長季節(jié)僅為150 d,溫度高于0 ℃。傳統(tǒng)露天馬鈴薯種植無法滿足當地惡劣的氣候和灌溉需求,因此應開展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通??刹捎玫蛪虐肽じ采w技術[4],壟高保持在10~15 cm,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提升地表溫度,有利于馬鈴薯生長。其具體實施方法為:先起壟,壟寬、溝寬、壟高分別為70 cm、30 cm、10~15 cm,在緩坡處可按照等高線來開溝,起壟結束后,再進行覆膜工作。
在腦山地栽培馬鈴薯,應重視選種工作,選擇適合腦山地種植的馬鈴薯品種,根據腦山地的實際氣候和灌溉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早熟種植品種。脫毒薯種是一種非常適合惡劣地區(qū)栽培的薯種,脫毒薯種能夠有效防止馬鈴薯在生長期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并減少馬鈴薯退化情況的發(fā)生,腦山地區(qū)栽培馬鈴薯可優(yōu)先考慮脫毒薯種。另外,如采用脫毒馬鈴薯種,則應將脫毒薯種種植地區(qū)與非脫毒薯種區(qū)域分隔開來,防止普通薯種對脫毒薯種生長造成影響。
5 柴達木盆地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
青海省西北部地區(qū)為柴達木盆地,地理位置為東經90°06′~99°30′,北緯35°05′~39°30′,該區(qū)域整體海拔在2.8~3.0 km,年平均溫度為1~5 ℃,農作物生長季節(jié)為155~200 d,溫度高于0 ℃,積溫保持在
1 617~2 520 ℃,平均年降水量為110~200 mm,雖然該區(qū)域氣候條件較差,但柴達木盆地是整個青海省光照條件最好的區(qū)域,農作物生長季節(jié)月光輻射量為110~
134 kCal/cm2。該區(qū)域土壤組成較為復雜,一般為荒漠鹽土、草甸鹽土、漠鈣土,土壤中鹽堿含量較高,有機質水平較低。每年4月,可采用單壟雙行方式種植,并需要施放底肥,每1 hm2可施放約60 t,壟寬、溝寬、壟高分別為70 cm、30 cm、10~15 cm[5],馬鈴薯生長期應視墑情開展灌溉工作,灌水量不宜過大,不能超過壟高的2/3。
6 結語
青海省各個地區(qū)之間氣候條件差異較大,主要分為川水地、淺山地、半淺半腦山旱地、腦山地及柴達木盆地集中類型,根據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擇不同地膜覆蓋技術,從而提高馬鈴薯產量,提升農民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韓素娥.旱作覆膜馬鈴薯栽培技術探討[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15(1):63-65.
[2]韓文賀.膜上覆土對二季作區(qū)春馬鈴薯生長及產量的影響[D].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2016.
[3]白慧義,楊立城,王生,等.降解膜在馬鈴薯全膜覆蓋栽培生產上應用探討[J].青海農技推廣,2016(1):48-49.
[4]紀曉玲,張靜,喬文遠,等.不同覆蓋方式對旱地馬鈴薯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6,34(6):58-62.
[5]王景才,李德明,王瑞英,等.半干旱區(qū)馬鈴薯黑膜覆蓋增溫增產效果[J].中國馬鈴薯,2015(3):150-152.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