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輝
八十年代的報紙上曾經有一場討論《作家算不算知識分子?》,如今看來這樣的命題讓人啼笑皆非。一向講求中庸,常常馬馬虎虎處世的國人唯獨對名分格外認真,于是這樣的討論永遠不會缺少,比如時下又有人討論公務員算不算白領。
“我們工資不高,絕對比不了一般的外企職員……”我對門的張公務員顯然對于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有所不滿,覺得自己不算白領。
“他們公務員、壟斷企業(yè)職工工資是不如我們,可是福利呢?隔三岔五發(fā)東西,是個節(jié)日就有表示,這樣那樣的支出可以報銷,兒女可以進單位幼兒園……算下來,實際收入很可能比我們多,而且是鐵飯碗,不愁將來。”樓下王白領似乎也覺得自己活得不如人家滋潤。
看來鐵飯碗和外企白領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相比而言,王白領的理財意識好像強于張公務員,原因在于危機意識?!八麄兪浅曰始Z的,物價不管怎么漲,國家肯定會相應提高他們的工資標準,水漲船高。我們就不一樣了,公司效益沒有提高,無論社會上物價怎么漲,老板也不會給你加工資。如果同類人才過剩了,我們的待遇還可能隨行就市降下去,不理財將來怎么有保障?”王白領是清醒的,以錢生錢能保證自己給自己加“工資”,抵消沒有皇糧吃的不安全感。
“我也有不少投資計劃,可是發(fā)下來的現金就這么多,許多福利不能變成現錢啊……”張公務員平時小小地炒一下股票,對于拿一兩萬月薪的白領他充滿了羨慕,不過絕對不愿意和他們換工作。
假設公務員、壟斷企業(yè)職工稱為“鐵領”,那么白領與鐵領最終是有機會打個平手的。相形之下,普通藍領階層對于財富的渴望更為迫切。按理財專家的意見,這一階層面臨人生風險最大,應該首先為家人購買各類必要的保險,然后預留子女教育經費和一兩年家庭開支,再有剩余才能從事風險投資。然而假如這樣,今天的中國股市就不會像今天這樣熱鬧了,股民起碼會減少一大半。
“股票也欺負窮人,嫌貧愛富。我叔叔兩口子一個月收入加起來四萬多,這兩年炒股、買基金賺了不少。我一個月掙兩千,天天溜到交易所研究行情,結果沒有賺到什么,白忙乎……”一天,老同學小馬對我抱怨道。
這種情況似乎很普遍,雖然傳說中有一些人完全靠炒這炒那發(fā)了財,但他們往往只存在于報刊上??纯瓷磉?,單靠理財改變命運的人少之又少,而原本經濟基礎比較好的人,炒什么都比較從容,容易有所收獲。理財應該是起錦上添花的作用,你指望它雪中送炭,常常會適得其反。
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領子”的品種必然越來越多。魚有魚的活法,蝦有蝦的出路,心態(tài)永遠是最重要的。不必和別人去PK什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理性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活得踏實。
(摘自《上海金融報》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