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中美洲的原住民常將自己稱為“玉米人”。他們是世界上最早的玉米培育者,至今仍以玉米為主糧。他們認為,玉米的生命已融入自己的血液中。
以前,很少有美國人自稱“玉米人”,他們多以小麥為主食。不少美國人在文化上歧視玉米,他們諷刺說:“吃什么像什么?!蓖诳嘀忻乐奕讼耖L著腳的玉米,冥頑不靈。
但是現(xiàn)在,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玉米已成主角。
玉米以兩種方式擠上餐桌:一是肉牛、奶牛、肉雞多用玉米喂養(yǎng);二是糖漿、淀粉、食物色素、食物添加劑等多來自玉米。
表面上看,美國人充分利用了玉米,但反過來看,玉米也成功掌控了美國人。在美國人的幫助下,玉米占據(jù)著最多的良田,將其他農作物壓倒。
玉米能贏,主要因其產量大、生產周期短、適應能力強。一般來說,某種農產品產量過高,必導致其價格下跌,農民棄種,是為市場理性。然而,在資本干預下,美國政府以防止饑荒為由,不斷為種植玉米提供補貼,從而刺激農民種植。如果玉米價格持續(xù)下滑,可由政府保底,因此農民們不愿冒險轉產,結果落入奇怪的循環(huán)中:玉米價格越低,農民種植得越多,農民也變得越窮。
大量廉價玉米破壞了環(huán)境。今天,在美國已很難找到具有生物多樣性的莊園。農民們不再自給自足,并成為巨大生產鏈上的一環(huán),誰也不知邊界在哪里、危機何時爆發(fā)。
另一方面,大量廉價玉米也危及人類自己。牛本來是吃草的,如今只能吃玉米,如此產出的牛肉成為不健康食品,易引發(fā)心血管疾病。在從玉米到牛肉的流水線上,牛被聚集到“牛的城市”中,為防止疾病傳播,它們的體內被注射各種抗生素,這些抗生素又以牛排為載體進入美國人的體內。
在資本的助力下,美國人成了不折不扣的“玉米人”。這很像《黑客帝國》中的場景:在工業(yè)化偽裝下,人們已看不到誰在主宰自己。
在“資本+玉米”的聯(lián)盟中,還有一個問題,即人的胃口有限,只能依靠每年1%的人口自然增長,而這怎么能讓華爾街滿意呢?于是,資本鼓勵人們暴飲暴食,快餐店推出各種大份餐,肥胖成為美國的流行病。于是,資本又開始關注人吃了不會發(fā)胖的“新食材”,如抗性淀粉(即難以消化的淀粉)。飲食變成了滿足食欲的游戲??吭絹碓蕉嗟募庸?、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新”,食品市場保持著“繁榮”。
揭穿這場玉米騙局不難,但我們很難找到替代方案,以對抗“資本+玉米”的力量。從“有機食物”的淪陷可見,改變要么胎死腹中,要么被異化,成為幫兇。
(秋水長天摘自《北京晚報》2017年6月2日,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