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亮
摘 要: 利用1961~2016年信陽市八縣一區(qū)及雞公山風景管理區(qū)10個觀測站的日降水資料,對信陽市暴雨時空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信陽市平均每年出現(xiàn)暴雨35.9站次,大暴雨 7.1站次,暴雨總站次除90年代略有下降,總體呈緩慢上升趨勢;暴雨最早出現(xiàn)在3月,最晚出現(xiàn)在11月,70%的暴雨集中出現(xiàn)在6~8月;暴雨空間分布與地形密切相關,西部、南部山區(qū)為暴雨多發(fā)區(qū),北部平原地區(qū)暴雨較少,各站大暴雨比例總體從東北到西南呈上升趨勢。
關鍵詞:暴雨;時空分布;地形
信陽地跨淮河中游,西部、南部為大別山余脈,地形復雜,位于亞熱帶想暖溫帶過渡區(qū),屬于典型的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四季主要特點是:春溫多變、陰雨綿綿,夏熱多雨、暴雨?,F(xiàn),秋涼晴和、降水適中,冬長寒短、雨雪并降。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100mm,最少為淮濱994.2mm,最多為新縣1294.3mm,其他縣(區(qū))在1000~1200mm??傮w北部降水少,南部降水多。降水多集中在6、7、8月,期間平均降水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48.6%,但年際差異較大,最多可達1561.7mm(1964年),最少為493.0mm(2001年),季節(jié)分布不均,冬季最少,夏季最多,春雨多于秋雨。每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北抬,同時西南季風隨副熱帶高壓西側加強并向北延伸,與西風帶東移南下的低值系統(tǒng)在河南頻繁交匯形成暴雨。由于信陽境內北部淮河流過,西部、南部多山地丘陵,由暴雨引發(fā)的洪水、山洪、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災害時有發(fā)生,因此研究信陽的暴雨時空分布特征,掌握暴雨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對暴雨預報預警、防災減災等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筆者對信陽市1961~2016年10個站的逐日雨量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研究信陽市暴雨的時空分布特征,以期為暴雨預報預警、防災減災等提供參考和依據。
一、資料和方法
統(tǒng)計資料來源于信陽市8縣1區(qū)以及雞公山風景區(qū)10個觀測站的逐日降水資料。以日降水量≥50mm作為暴雨的標準,若某臺站24小時降水量達到50mm,則稱這一天為暴雨日。統(tǒng)計信陽市境內10個觀測站1961~2016年間單站出現(xiàn)暴雨的總站次及日數(shù)進行分析。
二、信陽市各觀測站暴雨時空分布特征
1.年際變化特征
通過統(tǒng)計信陽市暴雨總站次(圖1)可知,信陽市10個觀測站
1961~2016年出現(xiàn)暴雨的總站次為2103站次,平均每年35.9站次,最多的年份是1987年,出現(xiàn)77站次,其次是1991年69站次,最少年份是1966年,出現(xiàn)7站次。經統(tǒng)計,信陽市共出現(xiàn)日降水量100mm以上397站次,占日降水量50mm以上總站次的18.9%,平均每年7.1站次。近56年信陽市暴雨總站次除90年代略有下降,總體呈緩慢上升趨勢。
2.月際變化特征
由圖2可見,1961~2016年信陽市1~2月和12月沒有出現(xiàn)過暴雨,其余月份均有出現(xiàn),但5月月以前和9月以后出現(xiàn)較少;一年中暴雨較多出現(xiàn)在6~8月,其暴雨出現(xiàn)站次占全年的70%。經統(tǒng)計,信陽市暴雨最早出現(xiàn)在3月4日(2002年固始站),最晚出現(xiàn)在11月11日(1997年信陽站、羅山站和雞公山站)。第一場暴雨出現(xiàn)在3月13次(23.2%)、4月20次(35.7%)、5月15次(26.8%)、6月7次(12.5%)和7月1次(1.8%);最后一場暴雨出現(xiàn)在7月1次(1.8%)、8月6次(10.7%)、9月25次(44.6%)、十月18次(32.1%)和11月6次(10.7%)。可見,信陽市3~5月開始出現(xiàn)暴雨,70%的暴雨集中出現(xiàn)在6~8月,9~10月暴雨影響逐漸結束,這與我國大范圍雨帶南北位移是一致的。
3.空間分布特征
從信陽市暴雨空間分布(圖3)可以看出,雞公山暴雨日數(shù)最多,其次是新縣、商城和信陽,息縣、羅山和淮濱最少。由此可見信陽市
三、結語
1.1961~2016年平均每年出現(xiàn)暴雨35.9站次,大暴雨 7.1站次。近56年信陽市暴雨總站次除90年代略有下降,總體呈緩慢上升趨勢。
2.信陽市3~5月開始出現(xiàn)暴雨,70%的暴雨集中出現(xiàn)在6~8月,9~10月暴雨影響逐漸結束,這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和我國大雨帶南北波動規(guī)律是一致的。
3.信陽市暴雨空間分布與地形密切相關,西部、南部山區(qū)為暴雨多發(fā)區(qū),北部平原地區(qū)暴雨較少。各站大暴雨比例總體從東北到西南呈上升趨勢。
參考文獻:
[1] 侯春梅,陳忠民,康雯瑛,等.河南汛期暴雨時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J].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2008,31(2):39-42.
[2] 朱乾根,林錦瑞,壽紹文,等.天氣學原理和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0.10 243-3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