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波
核心提示:既然什么都是新的,新技術新產品對誰都一樣陌生,年齡與經驗的價值在短時間內必然貶值。
年齡正成為我們身邊社會問題中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在大多數熱點話題中,諸如中產階層焦慮、東北年輕人熱愛編制、廣場舞老人強占籃球場等,說到底,都是年齡問題。
對年齡近乎出格的強調繼在社交圈中迅速流行后,又不出意外地侵入了流行文化領域。不久前的電影《心理罪》中,40來歲的男上司在剛畢業(yè)不久的主角面前,已經疲態(tài)盡顯,保守而又頹廢。放在20年前,類似角色的年齡段,起碼應該在50歲以上。
編劇迎合年輕人的意圖很明顯。究其原因,簡而言之是今天年輕人的力量比以往更強了,社交媒體的出現、互聯(lián)網的發(fā)達,出現了更多迎合年輕人的產品和市場。但更重要的還是他們經濟能力的上升,確切的表達是,這個社會的年輕人,在經濟上對外部的依賴性降低了。
以90后、00后為主的這一代年輕人,比起父輩祖輩,幾乎沒有什么貧瘠饑餓的記憶。世界從一開始就近乎是富足的。比起80后,他們中的很多也不需要為一套房子付出數十年的勞動,這使他們無需顧忌太多。就這一點而言,可以說他們運氣好,坐享其成。但時代給他們的好處可不止這么一點。
人類社會正處于一個轉折點,它從比爾·蓋茨輟學創(chuàng)業(yè)時就在醞釀。伴隨大數據、移動網絡、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這個轉折點帶給年輕人更多的紅利——他們參與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進而獲取社會地位的門檻降低了。
在人類歷史上,特別是近現代以來,年輕人初入社會,面臨的劣勢遠多于優(yōu)勢,知識、人脈、閱歷都成為限制。而在今天,這些限制已經變得遠沒有過去重要,有些甚至成了優(yōu)勢。當40歲的父母開始感嘆“現在孩子見識、知識與能力都那么厲害”時,結局已經注定。
在全民創(chuàng)業(yè)時代,這個變化尤為明顯。在一些行業(yè)比如傳統(tǒng)媒體,當一些30多歲的員工已被視為“老家伙”面臨邊緣化時,很多20多歲的小年輕卻已經在低成本下創(chuàng)業(yè)成功,在資本市場上得心應手。既然什么都是新的,新技術新產品對誰都一樣陌生,年齡與經驗的價值在短時間內必然貶值。為此,很多新媒體機構招聘,都設置了極為苛刻的年齡上限??紤]到收入期望與性價比因素,就業(yè)形勢對于很多行業(yè)的“老員工”來說,堪稱惡劣。
一個時代里最年輕的那撥人,總是得到全社會資源最多的群體。當技術進步加速,教育權重加大,他們的優(yōu)勢自然會顯現,他們對話語權乃至社會權利的期望值也會越來越強。這勢必與中老年人把控大部分社會權力、資源的現實發(fā)生某種“代際沖突”。從長遠來看,對他們的需求,不可能視而不見。
這樣就能理解為什么年過四十已經被納入“老年人”群體,其意并不一定在于貶損老年人,而在于給不同代際人群劃定邊界,強化存在感。
不同年齡的人群,原本應該是基本均勻連續(xù)的,但由于技術與社會發(fā)展的加速度,卻可能呈現出撕裂的狀態(tài)——就像一個人被擲于黑洞的引力場一樣。
幸好人類不是無感的基本粒子。在任何一個代際都有這樣的人:永遠保持學習的熱情和能力,永遠不讓自己變得太保守,永遠懷抱一顆赤子之心。他們或許不能結束沖突,卻能成為這個社會最好的黏合劑。
老齡化仍在深入,一切變化只是剛剛開始,代際間的混亂與誤解都不可免,利益與價值觀都將成為導火線。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守住中道,不讓年輕的狂熱或年老的保守中的任何一種,在極端掌控一切。(支點雜志2017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