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蕊
人物片是黨員教育片中的一個大門類,我們經(jīng)常要拍攝以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為主人公的典型人物片,從而切實承擔起在基層黨員群眾中樹立學習標桿、傳播新風正氣的宣傳教育職能。就目前來看,很多人物片都拍得不錯,的確起到了謳歌先進、引領風氣的作用。但也有些人物片在具體的拍攝手法上,尤其是在主人公的畫面布局上,對基本原則把握不準,導致了畫面不夠美、提示主題不夠深刻,從而削弱了黨教片的宣教功能。專題片中典型人物的畫面布局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筆者在此做簡要分析,拋磚引玉。
永遠居中
有相當一部分人物片,總喜歡將典型人物擺在畫面的正中位置,以之為整個畫面的中心點,然后散射式布局。如果問為什么要將典型置于中心,回答必是為了突出典型的形象。實際上這種理解是有偏差的。人物居中固然能起到突出表現(xiàn)的作用,但從整體畫面布局來看,居中這種處理方式容易使畫面顯得呆板、拘泥固定,不僅沒有流動感,也沒有美感。那么恰當?shù)牟季治恢脩谀睦锬??筆者認為應在畫面中心線向左或向右偏離一些,占整幅畫面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二處,這才是最能表達美感的畫面布局。
專題片《深山瞭望》講述的是守林員朱彩芹夫婦甘于寂寞、一心守護綠色山林的故事。在表現(xiàn)朱彩芹時,編導就特意總讓她處于整幅畫面的偏左或者偏右位置,從來沒讓她“居中”過。這樣的處理至少在視覺效果上就很不錯,讓人感覺畫面始終散發(fā)著均衡之美。
完全正面
很多片子在塑造典型人物時,往往讓他直面著觀眾也即鏡頭,目的無外乎要突出典型形象。雖然讓典型直面鏡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突出形象的作用,但從畫面整體效果來看,對人物采取完全正面的拍攝方式,其身體尤其是臉上就失去了通過光線、色彩等元素而營造出的立體感,會讓觀眾覺得“典型是平的”。這種欠缺藝術氣息的畫面布局,自然難以形成視覺沖擊力。拍攝典型人物應該選取什么角度?筆者認為,宜“側(cè)”不宜“正”。當拍攝典型人物的正面時,不妨讓拍攝角度稍微“側(cè)”一下,“側(cè)”到光線的明暗對比能在典型人物的臉上投射下一定的陰影,這樣雖然不是“絕對而完全的正面”,但卻是捕捉典型神態(tài)的最佳角度。
專題片《亞夫追夢》講述的是黨的優(yōu)秀干部趙亞夫的故事。片子在刻畫他的形象時,有一個很經(jīng)典的畫面——鏡頭中出現(xiàn)趙亞夫綻放微笑的側(cè)臉,堅定的雙眸里充滿了真摯,刻在臉上的一道道皺紋于無聲中勾勒出了他奉獻的人生。這個畫面將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原因就是拍攝角度“側(cè)”得到位、“側(cè)”得傳神。
比例過半
有些片子為展現(xiàn)典型形象,總喜歡將主人公所占的畫面比例留得很大,比如我們經(jīng)??梢钥吹降湫腿宋锷习肷淼闹芯爱嬅?,此時典型人物的畫面占比肯定超過一半了。其實,從藝術美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比例設計是缺乏美感的,會使整個畫面顯得很“脹”,臃腫而不精練,讓觀眾看著感覺別扭。按照“黃金分割率”來說,人物在整個畫面布局中的最佳比例應是三分之一。當然,我們在拍攝時隨著景別、機位等因素的變化,很難完全實現(xiàn)這個最佳比例,但還是應該盡量去追求??傊颂貙懙忍囟ㄧR頭的需要,典型人物在畫面中的比例最好不要過半。
專題片《村支書肩上的路》講述的是村支書黃欣泉帶領村民劈山修路為家鄉(xiāng)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故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片就很好地遵循了美學原則,讓黃欣泉出鏡的場景始終保持著一種“很舒服”的畫面比例。同時,由于所有畫面都是在山區(qū)拍攝,霧、云、綠、林和諧地融在一起,又營造出了濃郁的詩情畫意。
過于孤單
在有些人物專題片中,典型人物大部分時間都是單獨出鏡,畫面中除了孤零零的主人公外很難見到其他“有價值”的景物??陀^來說,為了凸顯主題,是可以適度采用這樣的畫面布局的,如反映某位典型在沙漠中艱苦扎根、愛崗敬業(yè)的事跡,多用個人場景畫面就可以被理解。但如果常規(guī)拍攝時也大量運用這樣的畫面,那恐怕在突出典型方面就會起反作用。因為,典型只有還原到真實的工作和生活場景中才能有血有肉,典型只有走到群眾、同事、家人、朋友當中才能讓觀眾覺得沒有距離感?!凹t花還得綠葉襯”,我們一定不要在畫面中把典型塑造得過于“孤單”。
專題片《山莊支書賀蘭珍》講述的是村支書賀蘭珍全心全意服務村民、建設鄉(xiāng)村的感人事跡。在塑造賀蘭珍這一人物形象時,編導一般都將她放在有群眾的場景中,拍攝了大量主人公和群眾有說有笑、有問有答的畫面,這樣整體畫面就既不顯得蒼白,又在客觀上凸顯了全片的主題。這種拍攝思路很對味,也值得我們借鑒。
泯然眾人
有一些片子,在拍攝群像式場景時主體不突出,觀眾常常要在畫面上找主人公,找得“很費勁”,看得也“很茫然”。典型人物雖然在塑造上應該體現(xiàn)“與群眾打成一片”,但如果在大部分畫面中都“泯然眾人”,實際上片子的宣教價值是要打折扣的。編導想表現(xiàn)典型人物的接地氣,表現(xiàn)其同群眾的親近,這種思路是對的,但在拍攝時應該通過人物事跡來體現(xiàn),而不是通過大量主體不明的“人海畫面”來體現(xiàn)。一般而言,畫面中的典型人物首先要“醒目”,否則就會弱化全片主題的表達。
專題片《瑤山村醫(yī)》講述的是村醫(yī)藍云多年來辛苦奔走于山區(qū)行醫(yī),為少數(shù)民族同胞盡心服務的動人故事。藍云本身貌不驚人,沒有什么突出特性。因此在塑造群像場面時,為了能夠使他不“消失”于眾人之中,編導便著重突出了他的職業(yè)特征,通過表現(xiàn)醫(yī)生身份的白大褂來使他的形象能夠始終鮮明展現(xiàn)在熒屏上。當然,除了衣著打扮,人物神態(tài)、現(xiàn)場道具等個性化元素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喧賓奪主
在拍攝典型人物事跡時,最常用也是最值得鼓勵的手法就是“用畫面來講故事”。但有些片子在“講故事”時,往往會由著故事的發(fā)展帶走鏡頭,以致某些畫面的主體并不是想要塑造的典型人物,而變成了故事中的焦點人物。比如有部講述村支書治村事跡的片子,在講到主人公是如何做通一名無理取鬧的村婦的思想工作時,鏡頭幾乎都聚焦在了這名村婦身上,本應是畫面主體的村支書反倒成了陪體。這樣的處理就明顯是被故事帶走了鏡頭,場面也許是精彩了,但卻沖淡了主題。須知,畫面中的主體始終應該是典型人物,切不可喧賓奪主。
專題片《楊善洲》講述了“全國敬業(yè)奉獻模范”楊善洲的感人故事。為了保證楊善洲能始終處于不同場景畫面的中心位置,全片注意將他作為視覺中心點來進行構(gòu)圖。這樣就使觀眾能夠自始至終地將目光“盯”在他身上,透過他的一舉一動去走近他無悔奉獻的一生。這樣鏡頭圍繞典型走的拍攝手法,如果運用得當,是事半功倍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