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C對話作家張怡微:我們中國人對“家”的定義很寬泛
CHIC:“家族試驗”系列寫作計劃源起,是不是基于自己對于“家”的獨掛觀察和體會?
張怡微:“家”其實就是普通的家。只是說我們中國人對“家”的定義是很寬泛的。以《西游記》取經(jīng)團隊為例,唐僧心里的家是“國家”,孫悟空心里的家是“家鄉(xiāng)”(花果山),豬八戒心里的家是婚戀之家,只有他有家庭。這是“家”最普通的幾個層次。我寫了一些出走的父母,比方上了年紀母親想要走出去組成另一個家時的情形,那個瞬間中子女的冷觀、內心。又如年輕人組成新的家庭,很惶恐、又可能遭遇重挫。過繼關系中的“禮儀”、失獨的痛苦……等等。都圍繞著“家”的觀念。每個人心里的家可能大概方向是一樣的,但細膩的層面又各有各的理解。
CHIC:很多心理學文章在探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張怡微:我覺得基于基礎的同情,我三十歲的時候,理解當年三十歲的父母。我做女兒的時候,理解身為女兒的母親。《請回答1988》里面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爸爸也沒有經(jīng)驗。我很感動這樣的表達方式。我也是第一次做女兒,做得不太好,選擇當作家,我已經(jīng)可以自食其力,但我知道我熱愛的工作還是會給我身邊的人帶來非常大的壓力,讓他們和我一起被誤解。但誤解是普遍的,我們都是普通人,你為什么不能被誤解呢?理解反而是非常高的要求,我不會對別人發(fā)出這樣不友好的邀請。
CHIC:你接受過創(chuàng)意寫作培訓,自己也擔任老師,你覺得創(chuàng)意寫作訓練對你的寫作是否有提升?
張怡微:能夠逼迫自己總結經(jīng)驗,本身也是一個難得的經(jīng)驗。我很珍惜這個過程。復旦的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是全國最早成立的,我雖然不是第一第二屆的學生,但無論是開創(chuàng)專業(yè)的陳思和、王安憶老師,還是王宏圖、嚴鋒、張新穎、龔靜、梁永安老師都從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以及文學經(jīng)驗兩方面給予我們非常好的引領。我和其他學生一樣,通過學習成為了更好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