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費頓出版社編著,肖舒蕓翻譯
出版:中國攝影出版社,2017
《拍賣現(xiàn)場》以詳盡的精選拍品及背后故事,將英國最老牌拍賣行之一佳士得拍出的全球最熱門人工制品一一記錄,展現(xiàn)出這家拍賣行在 250 年歷史間所閱盡的當代文化和藝術品位。歷史人物的私人藏品是本合集的特色之一,它們來自列奧納多·達·芬奇、拿破侖·波拿巴、朱塞佩·威爾第、奧黛麗·赫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伊夫·圣羅蘭、伊恩·弗萊明、可可·香奈兒、戴安娜王妃和魯?shù)婪颉ぜ~瑞耶夫等人,不一而足。
在拍賣會上,藝術品最終銷售的價格不僅是一組數(shù)字,它們還是藝術、設計和品位的風向標。這些價格就像氣象資料,一旦對這些數(shù)字進行分析,我們就可以研究甚至預測藝術市場形勢。當關注焦點縮小,研究某一種類型或某位藝術家的作品成交價格,則可以揭示出某種類型的收藏是時尚弄潮兒還是明日黃花。本書中的一些拍品之所以被挑選列出,是因為它們的拍賣價曾創(chuàng)下紀錄,由此改變了人們對某一種類型或某一位藝術家的認知。
《余燼微光猶可燃》
(A Shimmer of Possibility)
作者: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
出版:麥克出版公司(Mack),英國,2017
保羅·格雷厄姆是英國最具代表性的當代攝影家之一,他的《余燼微光猶可燃》(A Shimmer of Possibility)初版于2007年,是一套有12冊的叢書,曾獲得2011年巴黎攝影書獎,被譽為過去15年中最重要的攝影書之一。今年,在初版十周年后,麥克出版公司決定將其再版發(fā)行。
這套書的拍攝內容是當代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但他并沒有去抓拍那些決定性瞬間,而是耐心地記錄平凡,甚至有點讓人感覺“無聊”的生活。比如:一對夫婦從超市買百事可樂后步行回家,格雷厄姆用跟拍的方式連續(xù)拍攝他們行走的背影,猶如在拍攝一個紀錄片。另外,《余燼微光猶可燃》精巧的照片編排結構讓其具有俳句詩的韻律感,也成為這套書的典型特征。
出版《余燼微光猶可燃》之前,格雷厄姆其實是一位典型的傳統(tǒng)英國紀實攝影家,具有社會學家和哲人的氣質,關注社會問題,照片富有清晰的形式感。不過,這套書面世后,格雷厄姆的創(chuàng)作風格發(fā)生了變化,也反映了當代攝影家群體在審美意趣和關注重點上發(fā)生的變化。格雷厄姆曾表示:“漸漸的,我對這種‘用顯而易見的套路來表現(xiàn)照片所表現(xiàn)的對象方式已經(jīng)沒什么興趣了,我現(xiàn)在更關心那些模糊朦朧又難以捉摸的題材?!边@種思考在這套書中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他仍然試圖尋找那些近距離觀察當今世界的經(jīng)驗,只是這次更關心生活中的細微事物和偶然性。
奧馬爾·維克多·迪奧普:浮華工作室
(Omar Victor Diop:The Studio of Vanities)
2017年6月10日至2018年1月14日
浮華工作室,瑞典
馬爾默攝影雙年展是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Malm·)舉辦的一個小型攝影雙年展,名氣不大,展會的工作人員也都是兼職,但這不等于說這個雙年展沒有看頭。比如我們現(xiàn)在要介紹的展覽就很有意思。
奧馬爾·維克多·迪奧普是一名來自非洲國家塞內加爾的青年攝影師,1980年出生,在法國求學后回到祖國,成為了一名商業(yè)咨詢顧問,但他的攝影創(chuàng)作理念走在了大多非洲小伙伴的前面。這組照片是典型的置景攝影作品,迪奧普希望用拍攝肖像的方式來思考非洲的未來。他邀請了一些從事創(chuàng)意工作的人來到他的攝影工作室,其中有音樂家、演員、平面設計師和服裝設計師。這些人都有光鮮的職業(yè)和鮮亮的外表,并與時尚產(chǎn)業(yè)有或多或少的關系,從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到當代非洲發(fā)展和城市生活變化。和大多數(shù)同胞相比,這些被攝對象過著相對“浮華”的生活。他們都有事業(yè)上的抱負,職業(yè)特點也讓他們更容易產(chǎn)生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迪奧普認為,當代非洲人的生活方式正變得越來越復雜,當人們試圖去了解非洲時也必須正視正在發(fā)展中的城市文化。
在布置拍攝環(huán)境時,迪奧普使用了自家經(jīng)幾代人收藏的布料作為拍攝背景,而且每一幅背景都經(jīng)過精心挑選以符合被攝對象的氣質和身份,希望以此來讓現(xiàn)實人物和非洲歷史文化產(chǎn)生對話。
約瑟夫·霍夫萊納&雅各布·霍夫萊納:等待陽光
(Josef Hoflehner&Jakob Hoflehner:Waiting for the Sun)
2017年9月29日至11月25日
布魯塞爾攝影畫廊,比利時
這是一組父子攝影師共同完成的作品。父親約瑟夫·霍夫萊納出生于1955年,是奧地利頗有分量的一位大畫幅風光攝影家。他喜歡拍攝黑拍照片。大部分作品空曠而靈動,對形狀、線條和明暗關系非常有把控力。兒子雅各布·霍夫萊納出生于1987年,喜歡流行音樂,并不像父親那樣癡迷于黑白攝影的世界中。
這組照片名為《等待陽光》,是父子兩人從2011年開始,歷時五年一起在美國創(chuàng)作的。照片的構想來自于雅各布。從記事起,他就一直向往1970年代的美國生活。在他眼里,那十年的音樂、汽車和人們的穿著打扮都很酷,尤其是老式造型的汽車最吸引他的關注。為了尋找自己心中的所愛,他決定和父親一起自駕穿越美國,從東海岸到西海岸,沿著綿延數(shù)英里的高速公路,穿過無數(shù)的社區(qū),尋找現(xiàn)在還遺留著的有關1970年代的文化符號。endprint
皮耶羅·馬丁內洛:本質
(Piero Martinello:RADICALIA)
2017年10月5日至12月2日
影像空間畫廊(Espace Images),沃韋,瑞士
1985年出生的意大利攝影師皮耶羅·馬丁內洛在2012年環(huán)游意大利,拍攝了名為“本質”(RADICALIA)的攝影項目。在這個項目中,馬丁內洛用肖像攝影的方式對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五個群體進行了影像記錄,拍攝對象分別是:城鎮(zhèn)里的“傻子”、黑手黨、非主流宗教信徒、銳舞青年,以及與世隔絕的修女。為了配合主題,每個部分都采用了不同的拍攝手法,有的顯得壓抑,有的顯得莊重。照片里,不同的被攝對象選擇了不同的生活,而其共同點是與主流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不一致。但馬丁內洛認為,他們都是在以自己的標準尋找生命的本質,他希望用照片來打破社會大眾對這些邊緣群體的刻板成見。
這個項目在2015年的阿爾勒攝影節(jié)專家見面會上得到極大關注,隨后馬丁內洛將其整理成書出版,并被美國《時代》雜志評委2016年度攝影書(共35本)之一。
安德烈·柯特茲:鏡像生活
(André Kertész:Mirroring Life)
2017年9月15日至2018年1月10日
弗穆攝影博物館,阿姆斯特丹,荷蘭
安德烈·柯特茲(1894~1985)出生于匈牙利的布達佩斯,被很多人稱為現(xiàn)代攝影的拓荒者,其作品風格影響了20世紀諸多攝影大師,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布列松。弗穆攝影博物館的這次展覽是柯特茲攝影回顧展,共展出200余幅作品,創(chuàng)作時間涵蓋了柯特茲攝影生涯的不同階段,有其在匈牙利故鄉(xiāng)時的早期作品(1912~1925),有其在巴黎期間(1925~1936年)作為先鋒攝影領軍人物的作品,也有其移居美國后(1936~1985)的作品。
在漫長的攝影生涯中,從戰(zhàn)地攝影到時裝攝影,從街頭攝影到社會紀實攝影,柯特茲涉獵的拍攝主題和類型非常廣泛,也總是能找到只屬于自己的拍攝視角,并通過細致的觀察讓拍攝畫面具有強烈的形式美。
1984年,柯特茲將自己拍攝的100000張負片和15000張彩色正片捐獻給了法國文化部。該展覽展出的作品便全部出于法國文化部的藏片。隨照片一同展出的,還有曾刊發(fā)柯特茲作品的雜志版面、不同時期的柯特茲作品集,以及柯特茲部分作品的接觸印樣片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