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
在浙北家鄉(xiāng),無論誰家,一所新居落成后,首當其沖的大事就是打土灶。
關于打土灶,早在清代趙翼的《扈從途次雜詠·土灶》詩題自注中記載:“掘地為灶”,這是遠祖村民最原始的“灶具”,后來人類發(fā)明了固化的容器,才有了高出地面用磚塊砌成的灶,其制成或結構一直流傳延續(xù)至今。打土灶是個技術活,一般要預備好土磚、河沙、黃泥等材料,請村里手藝嫻熟的泥水匠來完成每道工序。
土灶一般建在廚房一隅,緊靠窗口下,有長方形和半橢圓形兩種,灶臺中間依次放置三口大小不一的鐵鍋。最大的鍋貼著墻壁,緊挨著兩口鍋漸次小下去。在兩口鍋的中間,靠近灶壁的部位還要嵌入一只深底的鐵罐,我們當?shù)厝私小皽蕖?,可供全家人熱水?/p>
灶臺上砌著高高的寬敞的灶壁,仿佛一件精心設計的藝術品,將三口鍋的煙道巧妙地包藏在里面,只留一根煙囪穿過屋頂,將煙火的氣息向藍天傳遞。臺階似的灶壁梯度向上,錯落有致。上面砌有兩個長方形的壁龕,可放置油、鹽、醬、醋等調味品。待灶砌畢、刷白、晾干后,手巧的工匠們會在雪白的灶壁上用顏料繪上各式圖案和紋飾,坊間稱之為灶頭畫或灶花。灶頭畫中,有各種人物造型、花鳥魚蟲和走獸風景,恰似天津的“楊柳青”年畫,充滿了田園風味。兒時,我常常一邊看奶奶在灶頭上燒菜做飯,一邊欣賞著那些美麗的灶頭畫,耳畔不時傳來一兩聲薪火在灶膛中的爆響。煙霧繚繞中,常常覺得那些鯉魚、仙鶴、牡丹、荷花,都鮮活起來,整個身心都舒展開了,充滿溫暖和樂趣。
兒時,只要在做飯時分走進鄉(xiāng)村任何一戶農(nóng)家,都能看到這樣溫馨的畫面:你瞧,這家那三口鍋的土灶在廚房一字兒排開,多么威武氣派!靠里邊的一號大鍋里在煮飯,中間的二號鍋在做春筍燉咸肉,外邊稍小一點的鍋里,則在炒青菜。土灶的主人,一邊麻利地盛起外邊小鍋里的青菜,又接著去看二號鍋里的肉煮熟了沒有,還要根據(jù)不同鍋里炒作的需要,隨時向灶膛添薪加火的人發(fā)出不同的指令———
“里邊的火小一點,別把飯煮焦了!”
“中間的灶膛要加中火,慢燉!”
一邊燉,一邊加水,不急不躁,慢工出細活,讓各種食材的味道充分吸收、融合,燉得咸淡相宜,味醇鮮香。在土灶邊,無論是掌勺的,還是燒火的,人們圍著灶臺蒸、煮、炒、燴,每一道工序皆有人手的溫熱和心靈的默契。伴著那邊鍋蓋“撲哧哧”被沸騰的湯水頂浮上來。“開飯啰!”主人的一聲召喚,在灶膛里燃燒的樹枝,帶著各自的香味混合在飯菜的清香里,漸漸地在空氣中彌散,隨著風蕩漾開去,盈滿我們的心房。
黃昏時分,站在高處看村莊,炊煙裊裊升起,那是土灶的氣息,那煙火里滿含著人間的暖意和歲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