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龍
2017年高考已經塵埃落定,但各地一線老師對高考試題的研究卻從未停步,2018屆高三已經進入高考倒計時!誠然,2017年高考試題的風向標作用不言而喻。為此,筆者結合對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化學試題的研究和理解,仔細分析一下2017年理綜全國卷?玉化學試題(湖北、湖南、河北、河南、江西、山西、山東、廣東、安徽、福建共10個省份同題),并提出一些備考建議與對策,供2018屆高三備考參考。
(二)選擇題備考建議及對策
1. 選擇題訓練注意控制難度。
例如2017年各地高考模擬題中化學常識題(即化學與STSE試題)(一般指第7題)學生普遍感到困難,正確率不高,高考前夕不少學生還是懼怕這類題(平時模擬題命題人普遍在此題中深挖坑,各種奇葩問題都出現(xiàn)在考題中,學生感到力不從心,有些學生甚至都懷疑人生了,覺得自己學了假的化學?。?。筆者認真分析近5年全國課標卷I的考查情況,預測今年高考第7題不會難,讓學生丟掉包袱從容面對(高考前一天晚上還有學生問我相關試題,我只好安撫他們),正常發(fā)揮即可,不必糾結不屬考試范圍內的東西。當6月8日中午學生從考場出來,高興的說老師這次我第7題不會錯的!今年第7題無形中打了無數(shù)模擬題命題人一記響亮耳光,再次告誡我們命題不能隨意拔高難度,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心里負擔。
2. 注意每年考綱變化和高考新動向。
2017年恰逢恢復高考40周年,教育部考試中心提出“一體四層四冀”的評價體系,且在今年新修訂的考試大綱中要求體現(xiàn)高中化學科學核心素養(yǎng),這些精神在今年高考選擇題中已經有很好體現(xiàn)。例如:第7題考查公民基本科學素養(yǎng),有生活常識的就能答對;第8題考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我國古代化學成就,第9題以化學史為背景考查有機常識,C6H6的同分異構體多達216種,苯的發(fā)現(xiàn)到結構確認經歷一個漫長而帶有神奇色彩的過程,杜瓦苯(d)、棱晶烷(p)、盆烯等都是經典的苯的同分異構體;第13題對電離常數(shù)、數(shù)形結合等考查到了極致。所以新高三復習必須繼續(xù)關注每年新考綱,找出變化之處,進行針對訓練。
3. 注意??键c與變化點的復習。
可將每年選擇題考點的雙向細目表列出對比(本文限于篇幅從略),可發(fā)現(xiàn)每年相同的考點有:化學常識、有機常識、元素周期表(律)、水溶液中電離平衡、化學實驗,共5個知識模塊;其他每年變化的考點:電化學、同分異構體、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等等。因此復習備考時,注意不能形成模式化,選題不要形成固定套路,試題無論是考查形式還是立意均要有變化,例如2017年卷I的這7道選擇題,立意更新讓人始料未及!第7題的簡潔讓人大跌眼鏡;第8題再次考查傳統(tǒng)文化,與2015年考查形式相同;第9題內涵豐富、形式靈活,可拓展眾多;第10題文字與裝置相結合,考查實驗各種思想同時與初中接觸的化學思想完美結合;第11題不按平時電化學模擬題的套路命題,學生需要小心謹慎可得分;第12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素材為背景考查“位、構、性”的關系,與模擬題套路也是不相同的;第13題前面已經說明,是全卷的一大靚點。印證了高考試題立足基礎、考查能力、穩(wěn)中有變的命題思想。故復習備考時要注意與命題人思路“合拍”,不能只是一味的模仿已經考的題目,那樣對付不了新一年的考題。
4. 注重回歸課本、回歸基礎。
每年高考無論是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都有不少素材或考點是取材于課本或非?;A的內容體現(xiàn)學科思想的。例如2017年卷I第7題取材于課本,考查高分子材料,也是考查基本化學素養(yǎng)與化學分類思想;第8題考查基本閱讀理解能力和對相關分離提純操作的概念判斷;第9題借助化學史考查有機常識和化學素養(yǎng);第10題考點內涵非常豐富,深度融合,既有基本化學實驗思想的考查,也有基本操作的考查,從初中的H2還原CuO到高中制Cl2等進行了全面考查;第11題前面已經闡述,取材于課本;第12題Na2S2O3的相關反應取材于人教版選修四P21實驗2-3;第13題對今年新考綱內容很好的落實,此類對數(shù)圖像最早在2009年廣東卷考查過,其后在2013年江蘇卷考過負對數(shù)圖像,今年全國卷從“四重表征”角度全新設問值得細究。在新的高考復習中注意滲透基本化學思想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及關注課本相關描述或實驗,編成考題訓練學生,不失為一種有效方式。
總之,選擇題的性價比是理綜試題中最高題型,整體平均難度0.6左右,提高選擇題得分率是提高化學總分與理綜總分乃至高考總分的關鍵;通過科學的限時訓練,有望使學生化學選擇題均分突破36分。筆者認為可把近10年的高考題、近3年各省模擬選擇題作為重點練習,注意考點覆蓋面的同時,適當集中對準近年考點,注意各種變化,不能按一成不變的模式套路。每年得分率較低的題目幾乎是命題立意較新的題目,因此命題時需要花大力氣(各學校備課組可分工合作,避免陳題和套卷,切實做好重組,三審三校后再拿去印刷),注重創(chuàng)新,注重預見性(避免完全按照老套路),考查核心主干知識,直擊學生軟肋,避免偏難或偏易。注重常態(tài)化限時訓練。
二、非選擇題分析與備考對策
2017年全國卷I化學非選擇題包括第26題實驗題、第27題工藝流程題、第28題化學反應原理題、第35題物質結構與性質的選考題、第36題有機化學基礎選考題。筆者先以第27題為例談談解答情況,再談備考建議和對策。
(一)部分非選擇題試題賞析
【例2】(2017年高考全國卷I第27題)Li4Ti5O12和LiFePO4都是鋰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可利用鈦鐵礦(主要成分為FeTiO3,還含有少量MgO、SiO2等雜質)來制備,工藝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問題:
(1)“酸浸”實驗中,鐵的浸出率結果如下圖所示。由圖可知,當鐵的浸出率為70%時,所采用的實驗條件為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浸”后,鈦主要以TiOC■ 形式存在,寫出相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endprint
(3)TiO2·xH2O沉淀與雙氧水、氨水反應40 min所得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40 ℃時TiO2·xH2O轉化率最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
(4)Li2Ti5O15中Ti的化合價為+4,其中過氧鍵的數(shù)目為__________________。
(5)若“濾液②”中c(Mg2+)=0.02 mol·L-1,加入雙氧水和磷酸(設溶液體積增加1倍),使Fe3+ 恰好沉淀完全即溶液中 c(Fe3+)=1×10-5 mol·L-1,此時是否Mg3(PO4)2沉淀生成?_________(列式計算)。FePO4、Mg3(PO4)2的Ksp分別為1.3×10-22、1.0×10-24。
(6)寫出“高溫煅燒②”中由FePO4制備LiFePO4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
【分析】本題介紹以鈦鐵礦為原料來制備鋰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Li4Ti5O12和LiFePO4的工藝流程為背景,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氧化還原、圖表分析、Ksp有關計算、陌生方程式的書寫等。(1)注意審題,不少學生不理解“所采用的實驗條件為”所指,只填溫度或時間;題目已經告訴從圖中找,但是不少學生看不懂圖,不知道找交點,將橫坐標看成pH、看成分鐘或看成秒等而填錯;(2)信息型離子方程式的書寫,不少學生平時習慣了寫氧化還原反應型的方程式,對于本題所給物質連化合價都標錯,導致產物錯誤,例如生成H2、Cl2、O2、Fe3+、Fe(OH)3、Fe(OH)2,部分學生將反應物寫成Li4Ti5O12或Li2Ti5O15等,或者拆分錯誤將FeTiO3拆開,或者HCl不拆,或者配平錯誤等,各種五花八門錯誤不勝枚舉,體現(xiàn)學生基礎不扎實,平時訓練陷入套路太深;(3)對表格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選擇溫度為40℃,解釋原因需要從高于40℃有何影響與低于40℃有何影響兩個角度回答,需要考慮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和對物質穩(wěn)定性的影響;但不少同學回答的思考角度出錯,例如從反應的平衡移動角度、TiO2·xH2O分解的角度(失去結晶水)、水解平衡的角度、催化劑失活、只答其中一個因素等;(4)可根據(jù)化合價代數(shù)和為零求算,注意問的是“過氧鍵的數(shù)目”,不是-1價氧原子的個數(shù),容易錯填8,要明白一個過氧鍵含有兩個-1價的氧原子;(5)首先將完全沉淀的c(Fe3+)=1×10-5 mol·L-1代入Ksp(FePO4)算出c(P■),再利用Qc與Ksp的大小比較,或者利用c(P■)代入Ksp[Mg3(PO4)2]算出開始沉淀時的c(Mg2+)與混合后c(Mg2+)=0.01 mol·L-1(學生容易出錯)比較,或者利用混合后c(Mg2+)=0.01 mol·L-1代入Ksp[Mg3(PO4)2]算出開始沉淀時的c(P■)與Fe3+完全沉淀時溶液中的c(P■)比較,最后得出結論均可;(6)根據(jù)氧化還原反應知識即可找出氧化劑和還原劑并配平,注意Li2CO3易錯寫成LiCO3,生成的H2O評分細則中也要求打氣體符號。
【答案】(1)100℃、2 h,90℃、5 h;(2)FeTiO3+4H++4Cl-=Fe2++TiOC■+2H2O;(3)低于40℃,TiO2·xH2O轉化反應速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加;超過40℃,過氧化氫分解與氨逸出導致TiO2·xH2O轉化反應速率下降;(4)4;(5)Fe3+恰好沉淀完全時, c(P■)=■ mol·L-1=1.3×10-17 mol·L-1,c3(Mg2+)·c2(P■)值為0.013×(1.3×10-17)2=1.7×10-40 Mg3(PO4)2沉淀;(6)2FePO4+Li2CO3+H2C2O4■2LiFePO4+3CO2↑+H2O↑ 【評注】本題情景陌生度較高,每問之間關聯(lián)不大,考查學生對圖表分析能力,分析反應條件的選擇和分析、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溫度控制的原因、化合價計算、Ksp應用于沉淀是否生成的判斷、陌生化學方程式計算等;學生普遍得分不理想,尤其是第(3)、(5)涉及文字表述和分步得分,暴露出學生這些方面平時訓練不足。本題工藝流程和設問雷同于2014年廣東和廣西高中學生化學競賽試題第四題,但做了簡化處理,而得分情況來看是仍然是所有非選擇題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題目。這里需要我們反思備考策略了,高中三年中學了不少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也做了不少工藝流程題,不少老師總結了各種看似實用的解答流程題的套路,但面對這道反套路的題面前,學生依然是一臉茫然與不知所措。因此,新高考復習務必從基礎入手,訓練學生的解題意識,訓練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戰(zhàn)能力,例如本題可再次反思:(1)圖表數(shù)據(jù)獲取能力,在平常練習中也是常考的考點,這里卻有兩個答案符合,但只要填一個即可得分;(2)反常規(guī)考查非氧化還原型陌生方程式的書寫,學生錯誤率提高了;(3)反套路明顯,但雙氧水、氨水熱分解問題在2014年全國卷II第28題最后一問及2016年卷III第26題均考查過;(4)可解方程亦可類比硅酸鹽改寫成氧化物形式:Li2O(-2價)·5TiO2(-2價)·4 O (假設為0價),調整一下即: Li2O·2Ti(O2)2·3TiO2;(5)計算見答案所示;(6)注意細節(jié)。 (二)非選擇題備考建議及對策 近幾年全國卷I題型穩(wěn)定,但2017年難度明顯比2016年大,從各省高考錄取分數(shù)線下降可見一斑,如何應對新形式下的全國卷I化學備考,筆者嘗試從各題型上分別做一些粗淺探討: 1. 實驗大題的備考對策。 自2007年新課標第一年高考至今已經進行了11年,回顧這些年考過的實驗:2007-2009這3年寧夏卷均考無機定量實驗;2010-2017年3年全國新課標卷中有5年考無機實驗,3年考有機實驗(12、13、14);這些年份都是選不同物質作載體;近5年考生作答量控制在7-10個空,通常有簡答3-4個;每年均有操作、現(xiàn)象、目的或原因;可能會有計算、設計實驗、比較方案優(yōu)點等。特別是2017年實驗重于“三重表征”(宏觀、微觀、符號),從反應物的狀態(tài)對技術的要求、綜合性質通過實驗目的對技術的整體要求、原理與技術的互動等結合推陳出新,這些試題給考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間,考查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近幾年全國卷I的實驗大題均是選取陌生而又真實的實驗素材,是成功的反押題技術應用的典范,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較為陌生的情境中進入化學試題,有利于學生的發(fā)揮,能夠公平、公正的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驗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對于平時靠死記硬背,是無法對應高考實驗的,考生作答主要暴露出的教學問題有:①學生規(guī)范作答不到位,馬虎大意,可能是平時老師的嚴格要求不到位,老師自己也忽視了這些要點,平時要求不嚴,學生高考時希望僥幸過關;②規(guī)范答題應該從老師做起!規(guī)范答題首先要求老師要潛心研究高考標答,在平時的訓練和考試中嚴格按標答閱卷,絕不因題目較難而放松要求,不“死”不“活”,死去才能活來。要讓學生明白:不規(guī)范就是不對,不對就是不會;③平時缺乏相應的訓練,固步自封,對新題難題缺乏研究!減少思維束縛,樹立高考題就是考試大綱的教學思想——要通曉全國各地高考試題;④對實驗探究題型陌生——缺乏對實驗題型的歸納整理。高考實驗大題復習普遍共識是效果不佳,性價比低!鑒于此,不如分而治之各個擊破,在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可滲透物質的制備及相關實驗基本操作(如氣密性檢查、物質檢驗、發(fā)生裝置選擇、氣體收集、凈化等)、在反應原理部分可以復習相關定量實驗(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等,最后系統(tǒng)的復習六項知識能力:儀器、操作、制備、檢驗、設計、評價;然后無論是一輪復習還是二輪復習均可安排學生走進實驗室,動手做具體實驗,回歸教材,特別是對教材中重點實驗進行重做等,讓學生建立思維模型,培養(yǎng)實驗素養(yǎng)。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我們可以研究前人踩出的道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扎實復習。
2. 無機元素及其化合物題的備考對策。
2011-2017年這7年中,有3年(2011、2012、2014)無流程,其他4年有流程(2017年考綱中刪去化學與技術,因此今年四套由考試中心命題中均有工藝流程題),而且每年題目幾乎在以前的競賽題或其他省份高考題或模擬題中有原型出現(xiàn)。但學生對此類試題表現(xiàn)為懼怕或畏難,因而每年得分低。復習時可從基礎知識層面先入手,例如復習課本上基本元素及其化合物構建“價類圖”,學會從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反應的角度分析反應的發(fā)生,學會基本化學思想(例如守恒思想、微粒思想、變化思想、遷移思想),嘗試畫出思維導圖,學會識圖,抓住物質變化的來龍去脈,從熟悉到陌生的遷移,從簡單到復雜的遷移。找出各種典型題目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或者用高考原題從重組、拆分,針對某一點,拓展開來,弄成微專題等?;蛘咦寣W生體會命題人命題意圖,以及命題設問角度,讓學生自己提問或自己出題,做多了自然就會熟能生巧,以不變應萬變。例如下面學生自己總結的思維導圖:
3. 化學反應原理題的備考對策。
近幾年高考化學反應原理題大多信息的呈現(xiàn)不是文字,而是數(shù)據(jù)、表格、圖像等,學生要讀懂圖表、通過分析、比較、推導得出結論(可能是數(shù)據(jù)也可能是概括性結論)。從2007-2017這11年的課標卷理綜化學試題來看,全卷化學試題中以圖表呈現(xiàn)信息逐年增多,圖表信息都是真實情況的反應,而不是虛構的,需要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簡單統(tǒng)計可知化學全卷圖表信息:2007年3處;2010年6處;2008年、2011年各5處;2009年、2012年各7處;2013年、2017年各9處;2014年、2015年、2016年各12處。化學反應原理題圖像的命題視角是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與回歸中“擺動”——2012年是各物質濃度與時間關系圖(傳統(tǒng)中創(chuàng)新);2013年是CO轉化率和CH3OCH3產率與溫度關系圖(創(chuàng)新)(還考查多重平衡體系的相互影響,2015年全國卷II也如此);2014年是乙烯轉化率與溫度、壓強關系圖(回歸傳統(tǒng)) (但Kp計算是難點,2013年全國卷II考過類似);2015年是反應物、生成物的物質的量分數(shù)與正、逆反應速率關系圖(創(chuàng)新);2016年溶液中平衡體系中的某些微粒濃度之間連續(xù)變化圖(傳統(tǒng));2017年反應原理題無圖無表(創(chuàng)新,反押題);這就要求在傳統(tǒng)圖像題的訓練中不斷提升圖像創(chuàng)新的思維品質,只有如此,在未來高考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由于中學教師擁有的素材太少,這部分高考試題的整體設計水平很少有能望其項背的中學教師,可以說絕大多數(shù)中學教師是望塵莫及。建議復習反應原理時多做全國卷高考原題(包括卷I、卷II、卷III)。每年高考結束再看原理題的復習策略是否方向都不對呢?一輪復習還是按教材全方位無死角進行復習,二三輪重點復習一些還沒完全掌握的知識點,提升思維品質,提高計算能力,因為反應原理部分相關知識較為零散,需要時間積淀才能將它內化和系統(tǒng)化,在考試時才能結合題給情景快速提取出,并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
4. 化學選考題的備考對策。
2017年考綱變化,結束了自2007-2016年十年之久的化學與技術選修模塊的考查,自2017年起選考題由原來的3選1變成2選1(僅剩下結構與有機)。2017年考題來看,結構與有機的難度并不對等,這在2016年高考題已經初露端倪!結構難度比有機略大,2017年各省高考題均分也有這個特點。由于結構題對學生總體而言“短平快”,在理綜考試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整體性價比較高。但近兩年結構題難度有所增加,不斷出現(xiàn)新的內容,例如2016年全國卷I考查坐標參數(shù)(這是競賽晶體的基礎內容)、2017年全國卷I第1問考紫光波長(這個在選修三課本上是小字內容,屬于物理知識),學生聰明的話可用排除法搞定,也有不少學生不知道如何去做;第2問考能層符號、電子云輪廓、金屬熔沸點高低比較原因,學生平時也沒注意這方面而易錯;第3問考查VSEPR理論預測I離子的幾何構型及中心原子雜化軌道類型與平時考查也不相同;第4問KIO3晶胞的一種表示,本是離子晶體而題目要按照原子晶體(或金屬晶體)來抽象成質點,學生也有些不適從;第5問考查晶胞的平移,空間想象能力差的學生直接暈掉,無法得分,導致今年有機均分比結構高;同樣在全國卷II和全國卷III也有新內容出現(xiàn),例如卷II考第一電子親和能、分子中的大π鍵可用符號■表示、卷III考離子晶體晶胞中離子半徑的計算等。
結構題在命題上的中學自然生長點較多,大學老師出題容易換新花樣,中學老師囿于自身水平,物質結構部分知識水平難達到一定高度,多種因素導致所教的學生也難在結構題上拿滿分。特別是廣東省由于歷史原因,至今選考結構的考生非常少,大約是選考有機的1/10(2016年高考做結構的考生更少),全國卷I地區(qū)其他有些省份選考題結構人數(shù)總體較多,高考命題人也在有意調控兩道選考題的難度,力求使之對等。筆者認為:對于選考結構題的學校可以嘗試核心考點重點復習的策略。高考中重現(xiàn)率較高的考點有:①核外電子排布式的書寫及排布規(guī)則的應用;②利用VSEPR理論判斷分子空間構型及雜化軌道類型;③晶胞的結構與相關計算;其他重現(xiàn)率一般考點如:電離能和電負性大小的比較及其應用、區(qū)別晶體或準晶體和非晶體方法及比較沸點、物質中作用力類型、多元酸分步電離程度原因及酸性強弱原因解釋、利用鍵能解釋分子穩(wěn)定性、電子云及等電子原理、分子間作用力(或氫鍵)對物質性質的影響、教材中提到的四種科學儀器的使用(光譜儀、質譜儀、紅外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的使用、配合物結構理論、共價鍵類型(σ鍵、π鍵等)、鍵的極性與分子極性、晶胞中配位數(shù)、金屬堆積模型、教材中各種典型晶胞模型考查等。學生主要失分點歸納為:①雜化軌道理論及簡單的雜化軌道類型(目前僅限于sp、sp2、sp3),用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或者雜化軌道理論推測簡單分子或離子的空間結構、等電子體的確定;②文字表述——應用結構原理解釋問題(表述不到位,抓不住關鍵詞,詞不達意等);③晶胞相關計算能力;④陌生信息處理能力;將以上內容處理好,結構題的“短平快”才可實現(xiàn)。endprint
近兩年的有機選考題相對結構較簡單,但一些有機未入門的同學只好建議選結構,因為有機關聯(lián)性比結構強,以前考題可能因為一種物質推理錯誤而使整體受牽連,現(xiàn)在這種情況在減少,學生得分機會增大。有機題目不僅強調根據(jù)分子式、官能團性質對未知物的推理,也強調通過有機物結構的對比分析對未知物的推理;不僅強調陌生反應機理的現(xiàn)學現(xiàn)用,也強調有機合成路線的遷移。同分異構體的考查一直備受重視,說明命題者對該考點用于考查學生有序思維情有獨鐘,2013年選擇題曾出現(xiàn)過40種,2014年選考題也出現(xiàn)的同分異構體達19種之多,學生需要用到分類后分步排列組合的基本思想才能快速準確解題,耗時多,準確率低。2015(3種)、2016(12種)、2017(4種寫2種)同分異構體整體難度降低。有機化學在廣東省有良好的傳統(tǒng)和基礎,所有老師基本可以熟練駕馭知識體系,且系統(tǒng)性相對較強,大多數(shù)學生除了同分異構體與有機合成兩個考向存在困難,其他問題一般不大,不求滿分情況下,得十分以上還是較容易,特別優(yōu)秀學生做有機比結構可能更有把握,滿分情況更多。無論在一輪復習或二輪復習,筆者認重點突破以下內容:①官能團的熟悉、各種類型反應方程式書寫(加成、消去、氧化、還原、取代、加聚、縮聚及信息型方程式書寫),注意配平(防止漏小分子)及標注反應條件等基礎知識的鞏固,弄明白有機物結構、官能團、性質之間的關系;②特別注意規(guī)范書寫的訓練,例如:分子式、結構簡式或鍵線式等表示(不要出現(xiàn)多氫或漏氫或其他原子多或少)、官能團連接的原子要弄清楚,如醛基、硝基等寫在左邊或右邊的差異;③同分異構體種數(shù)的判斷,注意訓練常用方法:基元法(掌握C3H7-、C4H9-、C5H11-、C6H13-的種數(shù))、等效氫法(掌握單苯環(huán)一取代物、二取代物、三個相同取代基、兩同一不同、三不同各有多少種)、等效代換法、一定一動法、對稱軸法、插入法等(注意:含氮有機物、順反異構等);突破要領是:有序性、對稱性、互補性、分類統(tǒng)計、不重復不遺漏、注意檢查等;④有機合成路線設計,注意類比思想的應用,結合題給信息,以有機化合物為考查載體,要求考生對于給定的目標有機物,利用逆合成分析方法解析目標有機物,將其分解為題目提供的簡單有機物,將已經學過的反應和題目給出的反應信息相結合,設計出符合要求的合成路線。關鍵是斷鍵與成鍵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根據(jù)題中信息,能靈活遷移,做到“變化之處模仿,不變之處保留”,小心謹慎,思維嚴密可望得高分。
總而言之,高考是選拔性考試,目的是把考生按成績分層,便于高校挑選。平時的測驗或模擬基本上是測試性考試,目的是檢測掌握知識的程度,查缺補漏。因此,沒有深刻領悟、精做與高考平行的選拔性試卷,就常常會在高考中丟“不該丟”的分。所以筆者認為:復習備考策略必須具有符合學情的選擇性和針對性!有選擇性地舍去,或許是最重要的策略!不同生源質量的學校,各校高三化學備課組的目標設定肯定是不一樣的!有舍才有得,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老師認真分析近幾年高考化學試題的已經考過的考點及考向與未來高考可能的考向,做成表格。在復習時不斷對照近幾年高考的核心考點、考查頻率和考查方式,結合各校學情和奮斗目標,再進行選擇性的針對復習,必然更加有的放矢,更能事半功倍些!以上僅是筆者的一孔之見,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在復習備考的路上我們共勉之!
責任編輯 李平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