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智和志就是內力、內因。
老話講,“人窮志短”。對于脫貧攻堅來說,志短,人必窮。
有志者,事竟成??v觀古今中外、各行各業(yè),凡有“志”而又愿為之努力奮斗者,“事”多少都可以“成”。
反之,若是心中斗志不振、理想凋零、目標模糊,則人生往往陷于困頓而不可自拔。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態(tài)度定理”——你有怎樣的態(tài)度,就將獲得怎樣的人生。
對扶貧開發(fā)工作者而言,靈活運用這條定理,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因為扶貧要先扶志,而“志”,即態(tài)度。
在福建寧德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以“弱鳥先飛”強調了扶志對于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叭貘B先飛”,就是說貧困地區(qū)、貧困群眾首先要有“飛”的意識和“先飛”的行動。沒有內在動力,僅靠外部幫扶,幫扶再多,你不愿意“飛”,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現(xiàn)在,一些地方出現(xiàn)干部作用發(fā)揮有余,群眾作用發(fā)揮不足現(xiàn)象,“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對策——
要注重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發(fā)展生產和務工經(jīng)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發(fā)貧困地區(qū)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qū)和貧困群眾自我發(fā)展能力。
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勤勞致富,勤儉持家。
要發(fā)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引導人們自覺承擔家庭責任、樹立良好家風,強化家庭成員贍養(yǎng)、扶養(yǎng)老年人的責任意識,促進家庭老少和順。一個健康向上的民族,就應該鼓勵勞動、鼓勵就業(yè)、鼓勵靠自己的努力養(yǎng)活家庭,服務社會,貢獻國家。
要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改變簡單給錢、給物、給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xiàn)脫貧致富。
當前,重慶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zhàn)階段,特別是18個深度貧困鄉(xiāng)鎮(zhèn),正集中精力攻克堅中之堅,尤其需要進一步激發(fā)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本刊組織這組報道,正是希望通過這些生動的案例和觀點的交鋒,能夠助推脫貧攻堅由外而內、決戰(zhàn)決勝。
☆現(xiàn)象
“吹糠見米”,只看眼前
【表現(xiàn)】
“扶貧項目再好也不想搞;扶貧救濟再少也等著要”——面對真正“管長遠”的“造血式”幫扶,極少數(shù)貧困群眾意興闌珊,卻將雪中送炭的“輸血式”幫扶,誤認作就是扶貧開發(fā)的“常態(tài)”。
【傾述】
提起扶貧開發(fā)中的“扶志”問題,退休干部老桂就像被揭開了“舊傷疤”,在電話里對筆者大聲說:“這個問題,我有一肚子話要說!”
老桂今年已入花甲,退休前一直扎根渝西片區(qū),在鄉(xiāng)鎮(zhèn)基層工作了30余年。
其間,老桂在長達20余年的時間里,持續(xù)參加扶貧開發(fā)工作,見證了絕大部分幫扶對象從深度貧困邁向溫飽,又從溫飽邁向小康生活的喜人過程,卻也看到極少數(shù)貧困戶“志短”導致“人窮”的尷尬。
“我參與扶貧開發(fā)20余年,碰到過不少‘志短的例子?!崩瞎鹫f。有一次,為幫助當?shù)刎毨籼嵘霸煅蹦芰Γ诘逆?zhèn)黨委、政府花了大價錢,從外地引進了一批優(yōu)質桃樹和一批山羊,免費分發(fā)給當?shù)刎毨舴N植和喂養(yǎng),又承諾將提供相關技術支持。
對此,大部分貧困戶點頭稱道,欣然接受了樹苗和羊仔,在干部幫助下啟動“造血”計劃。
卻不想,有一些貧困戶不愿參與。
當時,老桂和同事們專程登門,詢問這些貧困戶:“果樹和羊仔都不要你們掏錢,技術指導也免費提供,為啥子你還是不想動?”
有一個貧困戶的回答,讓老桂和同事們啞然:“果樹和羊子都要我管護,還不能很快見效——像以前那樣送錢送油送米面才好,比較‘方便。”
“貧困帽子”,就是“紅利”
【表現(xiàn)】
和絕大部分人不同,極少數(shù)貧困戶將“貧困”的帽子視作一種“紅利”。在這樣的“負向”認識下,他們對于任何試圖幫助自己脫貧的“正向”努力,自然都心懷抵觸。
【傾述】
網(wǎng)友“己所不為”是一名年輕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現(xiàn)在渝東北一個偏遠鄉(xiāng)工作。
在脫貧攻堅戰(zhàn)的號角聲中,“己所不為”懷著一顆赤誠之心,和同事們一起轉戰(zhàn)連綿群山,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幫助當?shù)刎毨罕姼淖兠\、過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對于他們的好意,極少數(shù)貧困群眾卻潑了一盆“涼水”。
去年春天,為了激勵貧困戶參與脫貧產業(yè)項目,“己所不為”和同事們一起,對一個行政村的建卡貧困戶進行了集中走訪。
其間,大部分貧困群眾表示:“現(xiàn)在政策好,我們也該加倍努力,爭取早日摘了‘貧困帽?!?/p>
來到一戶建卡貧困戶家,“己所不為”和同事們繼續(xù)苦口婆心:“大哥,你和大嫂都有勞動力,家里老人孩子也沒災沒病,只要找到合適的產業(yè)項目,一定可以很快‘摘帽……”
聞言,這位貧困戶卻不喜反憂:“不摘‘貧困帽,我還可以得到些實惠。要是摘了‘帽,到手的好處豈不是都飛了?”
看到這位貧困戶嚴肅的表情,“己所不為”無言以對。
“習慣”貧困,惰性依賴
【表現(xiàn)】
長期窮困的生活,有時候竟然也會成為一鍋殺死青蛙的“溫水”——一旦“適應”了這樣的生活,貧困戶就很容易安于“餓不死、過不好”的現(xiàn)狀,并且將任何試圖改變現(xiàn)狀的努力,都視作“額外”和“不必要”的成本。
【傾述】
在渝東北片區(qū)工作的女干部林大姐,碰到過這樣一件鬧心事——
在扶貧開發(fā)工作中,林大姐和一名貧困戶結成了幫扶對子。endprint
結對之初,林大姐為貧困戶想了不少增收致富的招,希望幫他家脫貧摘帽。
面對林大姐的建議,這位貧困戶卻總是瞪著充滿緊張的雙眼,問問這、問問那,就是不肯點頭參與。
林大姐初戰(zhàn)未捷,只得回去繼續(xù)琢磨其他“妙計”。
一天上午,林大姐又來登門。
來到門口敲敲門,卻無人開門。
林大姐有些郁悶,抬手看看表:已經(jīng)上午10點過了。
“出門了?這也不是趕場的時候,會到哪去呢?”她念叨著,轉身正欲到下一戶走訪。
卻不想,貧困戶家的門“嘎吱”一聲開了。
“你這不是在家么?怎么老不開門?”林大姐急急回到門前。
只見這位貧困戶睡眼惺忪。
“你睡到現(xiàn)在?”見這架勢,林大姐心里又急又氣,“有這功夫睡懶覺,為啥子不早點起來做活路?”
聞言,這位貧困戶雙手一攤,振振有詞道:“我從小家里就這么過,為什么要改?”
就這一句話,竟讓林大姐心里堵了好些天。
有心無力,自暴自棄
【表現(xiàn)】
買豬仔、樹苗要啟動資金,搞特色種養(yǎng)殖需有技術基礎,開辦農家樂要有經(jīng)營管理經(jīng)驗,從事任何致富項目都必須面對相應的市場風險……這些“門檻”,讓不少貧困戶望而興嘆。
【傾述】
一次到渝東南片區(qū)采訪,筆者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為動員當?shù)刎毨魠⒓右粋€特色產業(yè)項目,一群鄉(xiāng)、村干部當起了說客,進村入戶、逐戶走訪動員。
對于干部們宣傳的項目,大部分貧困戶很支持,競相表示愿意參加。
懷著“勝利在望”的喜悅,干部們敲響了又一戶貧困戶家的門。
當他們苦口婆心地介紹完項目增收前景之后,這位貧困戶的反應卻很冷淡。
“大哥,有什么難處盡管說。”干部們關切地問道。
只見這位貧困戶搖了搖頭,輕聲道:“我種過布朗李、養(yǎng)過豬,還擺過地攤賣過蜂蜜……能增收的法子,我都試了,卻都賠了錢,還欠了不少債。現(xiàn)在,你們又來動員搞什么特色養(yǎng)殖,可是我一沒本錢二沒技術,怎么整?”
“大哥,你莫氣餒噻,要說錢,政府有扶貧產業(yè)補貼;要說技術,你可以慢慢學——我們一起想辦法,出路總是有的?!备刹總儎竦?。
聞言,這位貧困戶反駁道:“萬一又賠了怎么辦?我可是遭整怕了。算啦,我這人天生就是一條窮命。你們請回吧……”
當天夜里,滿臉倦容的干部們離開時,這位貧困戶依舊沒有答應參與項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