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具備一定的翻譯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的硬性要求。然而,英語中大量的長難句常常給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理解和翻譯上造成巨大的障礙。因此,培養(yǎng)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理解和翻譯長難句的能力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難點。本文從英漢語言結構對比的角度出發(fā),試圖將奈達的核心句理論應用于長難句的分析和翻譯之中,從而為提高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提供借鑒。
關鍵詞:核心句 英漢語言結構差異 長難句翻譯
一、引言
聽、說、讀、寫、譯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核心內容,其中翻譯最能體現(xiàn)學生的綜合語言水平。因為筆譯能全方位考查學生的詞匯、語法、閱讀以及寫作能力,口譯則在筆譯的基礎上繼續(xù)考查學生的聽力和口語水平。因此,具備一定的翻譯能力,尤其是翻譯有一定難度文章的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于非英專的學生而言,結構復雜且較長的英語句子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在接下來的部分,筆者將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進行分析,從而讓讀者了解英漢互譯的難點所在。
二、英漢語言對比
奈達(1982)指出,英語和漢語在句法上的一個主要區(qū)別是漢語重“意合”(parataxis),而英語重“形合”(hypotaxis)。英語注重“形合”,其句子結構主要靠語言本身的語法手段進行連接,如英語須主謂一致,主從句之間需用關系詞或者體現(xiàn)各種邏輯關系的連詞連接起來等;漢語注重“意合”,句子結構并非借助形態(tài)或形式詞,而是借助詞語和句子本身在意義上的連貫和邏輯順序來實現(xiàn)連接(戴梅 2016:144)。此外,英語和漢語的信息排列方式也有著明顯的差異。陳定安(1998:5)在比較英漢兩種語言的句式時,將漢語和英語的句式分別比喻為竹竿和多枝共干的大樹。這是因為漢語的信息是以排列的方式展開,一個分句接著另一個分句。而英語的信息排列方式截然不同,首先是確定主句,然后在通過各種關系代詞、介詞、分詞等銜接詞,將分句、從句和附加成分搭在主句上(陳小全 2008:63)。以下這句摘自聯(lián)合國新聞網(wǎng)站上的英語長句,能比較形象地反映出英語在句法和信息排列上的特點:
(1)The African Union Mission in Somalia(AMISOM), which is doing a job that the world should be grateful for because it is not only protecting Somalis, but protecting all against terrorism,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help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從上面這個句子可以看出,整個長句的主句是The African Union Mission in Somalia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help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其中主語AMISOM的修飾成分以長長的定語從句的形式嵌套在主謂之間;定語從句中還囊括以because開頭引起的原因狀語從句;雖然主句的主謂之間隔著長長的定語從句,但主語和謂語在人稱和數(shù)上保持了嚴格的一致,整個句子在句法和信息排列上完全符合英語重“形合”及多枝共干的特點。而這種邏輯結構復雜且較長的句子往往會對英語學習者分析和理解句子構成巨大障礙。在接下來的部分,筆者將從奈達的核心理論出發(fā),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中的句子為例,分析闡述核心句在理解和翻譯英語長難句中所發(fā)揮的作用。
三、核心句及其在分析長難句中的應用
奈達(1982:33)將整個翻譯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分析(analysis)、轉換(transfer)和重建(restructuring),也就是著名的三段論。從奈達的三段論來看,分析作為初始階段也是最關鍵的階段,它直接決定著轉換和重建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和效率。很多英語學習者在理解和翻譯長難句時,都是因為分析環(huán)節(jié)把握不當導致最后的轉換和重建失敗。為了幫助譯者擺脫原文句法和結構的束縛,奈達引入了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概念。簡單地說,核心句就是最簡單的句子(葉子南 2001:168)。也就是說,再復雜的句子都是由一個個最簡單的核心句通過語法和各種銜接詞組合而成,對于英語這種重“形合”的語言更是如此。奈達(1982:43)認為英語中最簡單的核心句有七種:1. John ran quickly. (subject + predicate+ adverbial);2. John hit Bill. (subject + predicate + object);3. John gave Bill a ball. (subject + predicate + object + object);4. John is in the house. (subject + be+ subject complement);5. John is sick. (subject + be + attributive);6. John is a boy. (subject + be + indefinite article + noun);7. John is my father. (subject + be + pronoun + noun)。因此,在分析和翻譯長難句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將隱藏在長句中的各種核心句分解出來,然后進行轉換,也就是翻譯,最后再按照源語中的各種邏輯和銜接關系將核心句譯文進行重建。接下來,筆者將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中的部分長難句為例,并以核心句的方式來分析和翻譯這些句子,從而證明核心句的確可以有助于英語學習者理解和分析長難句。
(2)We start with the contrast some draw between a Western emphasis on discovery learning to encourage creativity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reference for a more guided approach to developing skills.(吳曉真等 2014:2)
分析:該句的主句(We start with the contrast)其實并不難,難點在于the contrast between之間夾雜著兩個主謂齊全的類句子成分。因此,要真正理清各個成分的關系,并用得體的語言進行翻譯并不容易;按照奈達的核心句分析法,首先將長句中的核心句按順序拆解并翻譯出來,即we start with the contrast(我們從對比著手),some draw the contrast between A and B(某些人將A和B進行對比),the West emphasizes discovery learning to encourage creativity(西方強調以探索式學習來激發(fā)創(chuàng)意),Chinese traditionally prefer a more guided approach to developing skills(中國在傳統(tǒng)上更偏向于采用引導式的方法來培養(yǎng)技能);然后根據(jù)原文的邏輯以及漢語的句法和信息排列方式進行重建,最后的譯文為“西方世界強調以探索式學習來激發(fā)創(chuàng)意,而中國在傳統(tǒng)上更偏向于采用引導式的方法來培養(yǎng)技能,有些人會將這兩種學習方式進行對比,本文就是以這一對比為切入點”。
(3)Complaints by the older generation about the different habits of the young and the life they lead can be found at least as far back as two-and-a-half thousand years ago in ancient Greece.(吳曉真等2014:58)
分析:其實該句的主句(Complaints can be found at least as far back as two-and-a-half thousand years ago in ancient Greece)也不難,難點在于主語的后置定語較長,因此,要使譯文得體且不累贅并不容易;按照奈達的核心句分析法,首先依然將長句中的核心句按順序拆解并翻譯出來,即Complaints can be found at least as far back as twoand-a-half thousand years ago in ancient Greece(這些抱怨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臘就已出現(xiàn)),the older generation complain about the different habits of the young and the life they lead(老一輩人抱怨年輕人不同的習慣和生活方式);然后根據(jù)原文的邏輯以及漢語的句法和信息排列方式進行重建,最后的譯文為“老一輩人對年輕人不同的習慣和生活方式有所抱怨,而這些抱怨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臘就已出現(xiàn)”。
(4)I dont realize that Im projecting until after Ive been embarrassed by someone who politely points out that Ive attacked her for agreeing with me.(吳曉真等 2014:92)
分析:本句是比較典型的結構復雜句,其主句(I dont realize)不難,難點在于其后的賓語從句中夾雜著狀語從句、定語從句和賓語從句。因此,分析其中的邏輯并以得體的語言進行翻譯有一定的難度。按照奈達的核心句分析法,首先依然將長句中的核心句按順序拆解并翻譯出來,即I dont realize that Im projecting until(直到某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在以己度人),Ive been embarrassed by someone(某人令我感到尷尬),someone politely points out that Ive attacked her(某人禮貌地指出我抨擊了她),because she agreed with me(因為她同意我的觀點);然后根據(jù)原文的邏輯以及漢語的句法和信息排列方式進行重建,最后的譯文為“直到有人禮貌地指出,她因同意我的觀點而遭到我的抨擊時,我才意識到自己是在以己度人,不由得深感尷尬”。
通過以上例子不難看出,再長再難的句子都可以進行核心句分解,通過原文的邏輯和銜接成分將這些簡單的句子進行重組,相當于將原文進行paraphrase,使其難度降低,從而有利于理解和翻譯。
四、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不難看出,利用奈達的核心句理論的確可以將長難句的難點進行有效分解,從而趟過長難句的“深水區(qū)”,使分析和翻譯的思路變得更加清晰。筆者在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兩年中,通過向學生引入核心句的概念并配以課文中的長難句翻譯練習,最后發(fā)現(xiàn)學生在面對長難句時不再像之前那樣毫無頭緒,而是開始逐漸有意識地運用核心句理論進行冷靜地分析。因此,筆者在此建議大學英語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加入一些核心句的理論講解和實踐練習,從而提高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Nida, E & C.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2]陳小全.漢英翻譯中的句法結構轉換[J].中國翻譯,2011(05).
[3]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9.
[4]戴梅.淺析英漢句子結構對比與翻譯[J].英語教師,2016(03).
[5]吳曉真,等.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6]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石陽,男,研究生,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