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程紅梅, 袁 媛
(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 消化內(nèi)科, 江蘇 揚州, 225200)
護理干預對胃腸減壓患者插管后不適感的影響
王 艷, 程紅梅, 袁 媛
(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 消化內(nèi)科, 江蘇 揚州, 225200)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應用于胃腸減壓患者插管的護理效果以及對患者不適感的改善情況。方法將本院接受治療的胃腸減壓插管患者82例納入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1例。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的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優(yōu)質(zhì)護理干預。觀察2組不適反應發(fā)生率,二次插管發(fā)生率,調(diào)查護理滿意率。結(jié)果觀察組不適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觀察組自行拔管發(fā)生率和二次插管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結(jié)論護理干預應用于胃腸減壓患者插管的護理效果中可以有效降低不適感的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滿意率。
護理干預; 胃腸減壓; 插管; 不適感
胃腸減壓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治療措施,廣泛應用于消化系統(tǒng)各種疾病的治療[1]。但在操作過程中插管的方式伴有較為明顯的痛苦及不適感[2]。如何保證插管操作順利進行,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不適感,是目前臨床護理工作關注點[3]。本研究選取接受治療的胃腸減壓插管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分析并探討護理干預應用于胃腸減壓患者插管的護理效果以及對患者不適感的改善情況,從而提供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來本院接受治療的胃腸減壓插管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男47例,女35例; 年齡33~68歲,平均年齡(51.21±4.59)歲。根據(jù)插管時間先后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觀察組男24例,女17例,平均年齡(51.26±4.57)歲。對照組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齡(51.17±4.62)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 未簽署知情同意; 精神類疾病患者; 依從性差患者。
1.2 護理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的基礎護理,即解釋置管的流程及配合方法,插管后給予防導管滑脫健康宣教,加強口腔護理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取特殊的護理干預。① 基礎知識宣講: 護理人員可以向患者或家屬講述插管的基本知識、插管的必要性及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 插管過程中及插管后的注意事項、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如何配合等,從而讓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治療方式有所了解,消除恐懼心理。同時在治療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② 心理護理: 心理素質(zhì)對患者的治療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要注意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情緒,積極與患者溝通,讓患者緩解緊張、不安等負面情緒,并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對患者插管后的配合給予正向鼓勵,增加患者疾病康復的信心。③ 導管的選擇: 根據(jù)患者情況選擇柔軟、粗細合適的硅膠胃管。④ 插管方法: 根據(jù)科室討論和循證,采取左側(cè)臥位聯(lián)合吞溫開水的方法進行插管,即患者取左側(cè)臥位,全身放松,口含溫開水,胃管前端石蠟油潤滑后從一側(cè)鼻腔插入,插至鼻咽部時囑患者吞咽溫水,順勢插入胃管。⑤ 導管的固定: 采用鼻部和臉頰雙重固定,鼻部采用3M絹質(zhì)膠布,剪成2 cm×7 cm大小,并將2 cm的寬條從中間剪5 cm, 形成“Y”型。長條的整端貼于鼻部,撕開處的兩長條分別按順時針和逆時針固定于胃管上。臉頰處胃管使用3M透明敷料半張,采用“Ω”法固定。尾端胃管夾于患者耳后。⑥ 置管后護理: 有效胃腸減壓,保持管道的通暢; 指導患者如何正確的翻身、下床等,指導其改變體位前需安置好胃管,不可牽拉管道; 羅列患者潛在的脫管風險,每班查看導管固定是否牢靠,除導管滑脫風險評估表中陽性指標外,須關注患者舒適度及情緒; 采取有效方法緩解疼痛,鼻咽部不適可予濕化或霧化方法緩解,保持口鼻腔清潔衛(wèi)生; 惡心嘔吐、劇烈咳嗽等不適時尤其要關注導管的狀態(tài),必要時惡心嘔吐、劇烈咳嗽時手持鼻部胃管,以防管道滑脫; 加大護理人員的巡查力度,尤其是夜間,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不適感及脫管風險,并能夠快速采取緩解措施。反復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脫管的嚴重性,多鼓勵患者。
1.3 評價指標
觀察2組不適反應發(fā)生率,二次插管發(fā)生率,調(diào)查護理滿意率。護理滿意率以調(diào)查問卷形式進行調(diào)查,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不適反應發(fā)生率
觀察組不適反應發(fā)生率為19.51%低于對照組43.90%, 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不適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 自行拔管和二次插管發(fā)生率
觀察組自行拔管發(fā)生率為0, 二次插管發(fā)生率為2.44%均低于對照組的14.63%和26.83%, 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護理滿意率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5.12%, 高于對照組75.61%, 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胃腸減壓是消化內(nèi)科或普外科的常見護理方法,主要用于對患者進行腹部減壓,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但插管作為一種機械刺激,患者不適感較為強烈,尤其是插管所經(jīng)位置如咽喉、食管等部位。有時患者因強烈的口干或惡心感將插管拔除,增加了不適感及相應并發(fā)癥,二次插管不適感更為強烈[4-6]。
心理護理是各種護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患者對于插管過程都存在一定的緊張甚至恐懼心理,尤其部分患者對于插管持拒絕態(tài)度,嚴重影響患者康復[7-9]。護理人員首先應該以溫和的態(tài)度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述插管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配合心理護理的順利進行[10]。在言語及眼神方面多多鼓勵患者,讓其從主觀角度更愿意接受,同時請患者家屬平時以閑聊的方式對患者進行鼓勵,多以深呼吸的方式進行放松[11-13]。采取左側(cè)臥位插管,插至喉嚨處時服用溫開水順勢插管,使得操作更加方便和快捷[14]。通過心理干預和改良插管方法,患者的插管成功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颊卟骞軙r的不適感可以通過飲食控制及時補水來解決,通過棉簽濕潤來達到[15]。無特殊禁忌證也可飲用少許水,促進胃腸輕微蠕動,同時促進減壓效果,增加患者口咽部的舒適度,滿足患者生理及心理需要[16-18]。另外,置管期間患者心情煩躁,急于了解插管終止時間或病情進展,因此護理人員需要按時有規(guī)律的進行查房,與患者溝通上述信息,有助于患者心情平穩(wěn),積極配合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生命體征是插管前必須評估的指標,判斷患者原有疾病狀況、鼻腔鼻中隔位置是否異常等,置入長度是根據(jù)患者的個體情況具體安排,基本保持在60 cm左右,上下不超過5 cm[19-20]。置管的側(cè)孔可以適當增加,提高胃腸減壓效率,可以加速患者胃腸壓力回歸正常值的速度。置管的固定對于置管成功與否十分重要,保證引流的順暢和通順。患者有咽喉惡心感時可以指導其深呼吸,同時咳嗽時可以放輕以降低置管對咽喉及食管的影響[21]。護理人員巡視時要密切關注置管狀態(tài),包括固定狀態(tài)、置管長度等,保證其有效性。同時需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擅自修改負壓參數(shù)的狀況,防止因負壓過大或過小,導致引流不順暢或堵塞置管的現(xiàn)象發(fā)生。引流物的顏色及數(shù)量不容忽視。對于患者的口腔護理需要格外重視,除了深呼吸外,霧化吸入也能有效改善患者咽喉部不適感。學者[22]指出,氧氣霧化吸入對氣道還有濕潤、減少刺激的作用,能達到改善局部氣管痙攣,消炎消腫,增加供氧量的作用[23]。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應用于胃腸減壓患者插管的護理效果中可以有效降低不適感的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滿意率。
[1] 王淑霞. 胃腸減壓適應癥不良反應護理的研究進展. 護士進修雜志, 2007, 22(5): 401-403.
[2] Ladny J R, Bielski K, Szarpak L, et al. Are nurses able to perform blind intubation?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I-gel and laryngeal mask airway[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7, 35(5): 786-787.
[3] 蔣愛軍. 胃管和空腸營養(yǎng)管在食管癌手術患者中并置的護理[J]. 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2): 184-185.
[4] 李懷靜. 不同間隔時間沖管對降低鼻胃管堵管的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1): 5-7.
[5] 劉俏俊, 戚淑燕, 陳蘭英, 等. 等待吞咽聯(lián)合旋轉(zhuǎn)法置管術在神經(jīng)外科鼻胃管困難置管中的應用[J]. 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14): 1280-1281.
[6] 賴云青, 張玉娟. 雙重胃管固定法在普外科患者胃管護理中的應用和效果觀察[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7, 14(9): 1317-1318.
[7] 卿利敏, 諶永毅, 湯新輝, 等. 持續(xù)質(zhì)量改進在降低食管癌患者鼻胃管非計劃性拔管率中的應用[J]. 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12): 1082-1084.
[8] 毛仁丹吉, 伏旭, 馬曉紅, 等. 國內(nèi)延長胃管插入長度搶救急性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效果的Meta分析[J]. 護士進修雜志, 2015, 30(5): 388-392.
[9] 覃芳紅, 梁賢, 卜秀群, 等. 護理專案改善活動降低鼻胃管非計劃性拔管率的效果觀察[J]. 現(xiàn)代臨床護理, 2017, 16(1): 20-22.
[10] 劉麗. 無創(chuàng)通氣患者經(jīng)面罩置入鼻胃管行腸內(nèi)營養(yǎng)期間預防誤吸的護理[J]. 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23): 2196-2198.
[11] 倪加麗, 施曉偉, 張群, 等. 綜合護理干預在預防胃管及鼻腸管非計劃性拔管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6, 13(22): 139-140.
[12] 李華娟, 廖翠強. 口鼻咽護理對胃管留置患者口鼻咽喉部舒適感及胃管脫出率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6, 35(19): 2723-2727.
[13] 富爽. 護理學生鼻胃管置入成功概率與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4, 11(29): 116-119.
[14] 彭志紅, 張展芳, 宋蕙莉. 左側(cè)臥位聯(lián)合吞溫開水用于留置胃腸減壓管[J]. 護理學雜志, 2012, 27(23): 50.
[15] 虞敏, 李冬梅, 鄧健英, 等. 品管圈降低胃管意外脫管率及提高護理人員素質(zhì)的效果[J]. 廣西醫(yī)學, 2015, 37(4): 578-580.
[16] 張允, 李玉萍. 胃腸減壓患者適量飲水與傳統(tǒng)護理方法的效果觀察[J]. 實用護理雜志, 1997, 13(3): 123.
[17] 劉曉文, 殷艷華, 胡敏. 影響兒科胃腸減壓功效的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 護士進修雜志, 2012, 26(10): 947-948
[18] 王祥芝, 張元云. 持續(xù)胃腸減壓期間飲水和口腔護理改進的探討[J]. 齊魯護理雜志, 2001, 7(4): 301-302.
[19] 王玉珍. 集束化護理在預防消化內(nèi)科患者胃管非計劃拔管中的應用[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5, 19(z1): 206, 210.
[20] 張冬梅, 高志杰, 王迪, 等. 留置胃管及患者的臨床護理[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4, 5(z1): 124-124.
[21] 姚麗琴, 蘇冰蓮, 謝月霞, 等. 集束化護理策略在預防消化內(nèi)科患者胃管非計劃拔管中的應用[J]. 中國臨床護理, 2014, 6(2): 111-113.
[22] 鄭淑鳳, 李樂, 王楠. 護理人員遭受住院精神患者攻擊情況調(diào)查分析與對策[J]. 實用護理雜志, 2003, 19(12): 55-56.
[23] 耿淑霞, 安瑞, 王慧娟. 精神科醫(yī)院護士遭受暴力行為發(fā)生率及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護理雜志, 2013, 48(9): 815-818.
Effectofnursinginterventiononreducingdiscomfortofintubationpatientsaftergastrointestinaldecompression
WANGYan,CHENGHongmei,YUANYuan
(DepartmentofDigestion,AffiliatedHospitalof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20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improvement of discomfort for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patients.MethodsA total of 82 intubatio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41). Patients of two group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car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quality care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 of discomfort, the incidence of secondary intubat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observed.ResultsThe incidence of discomfort, and the incidences of spontaneous extubation and secondary intubation were lower,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iscomfort and improve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for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intubation; discomfort
R 473.5
A
1672-2353(2017)20-038-03
10.7619/jcmp.201720012
2017-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