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曰雨
智能手機和4G網(wǎng)絡的普及、自媒體的興起,以及消費級相機日益小型化的趨勢,使拍照這件事的技術越來越簡單,需求越來越強烈。“全民攝影”“隨拍時代”迅速到來。在這個城市中生活著的人們,幾乎無法與拍攝絕緣,即便不是那些每上一道菜都必先用手機拍攝“消毒”的拍客、播客、曬客,也難免不知不覺地被攝入鏡頭,成為城市風景的一個小小配角。
在拍照變得如此大眾化的今天,作為攝影高手的俱樂部、攝影技術的研習所、攝影藝術的傳揚者,上海市攝影家協(xié)會如何因勢利導,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服務好廣大“攝眾”,成為擺在協(xié)會面前的新課題。
前不久,市攝影家協(xié)會的傳統(tǒng)品牌“上海市攝影藝術展覽”的圓滿舉辦,便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上海市攝影藝術展覽,又名“上海市攝影雙年展”,是上海市攝影家協(xié)會20多年來的傳統(tǒng)品牌,也是上海的攝影愛好者心目中的重大賽事,并已被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認定為“中國攝協(xié)團體會員的屆別展”。
本屆展覽在上海文藝會堂展廳舉行,共展出17件獲獎作品和146件入展作品。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展覽特別設定了“源脈·城心”這一主題,主辦者希望攝影人和愛好者能把鏡頭對準身邊火熱的生活,對準生活中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用定格影像講好城市的故事,解讀城市的精神,傳遞城市的溫度。通過一個個城市生活中的溫情瞬間,引導觀眾與作者一起回顧、梳理上海的精神之源、歷史之脈,探尋上海人的心靈源脈和城市之心。
主題明確 聚焦“心脈”
所謂“源脈·城心”,“源脈”是指城市源頭,人文脈絡;“城心”是指市民心靈,公眾情懷。
金獎作品《你站在車上看風景 》的作者胥昆德表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上海城市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經(jīng)歷了各種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這次攝影展的主題很好地引導了我們上海的攝影人,要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聚焦上海這座城市的故事。
從獲獎作品來看,無論是金獎作品《百年情懷》中的嘉定百歲老人、《你站在車上看風景 》中觀光旅游大巴上的異地游客,還是銀獎作品《公交候車客》中映射世象百態(tài)的公交車站,《魔都筑夢者》中的建筑工人,《時尚魔都 陽光酒吧》中愜意自得的顧客,抑或是銅獎作品《節(jié)日之夜》中小憩的游客和執(zhí)勤的民警,《姐弟》中溫馨的二胎家庭等等,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讓觀者不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人文關懷,而且可以觸摸到影像所傳達的城市溫度。正是這種城市中人與人情感互動的溫度,溫潤著上海這座城市,也維系著上?!昂<{百川”的城市精神。
實踐證明,攝影大展設立主題,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不少攝影展覽,論單幅照片,有很多可圈可點之作,但是從整個賽事或展覽的視角看,大多“見木不見林”,在內(nèi)容上缺乏整體性。一眼望去,花花綠綠,異彩紛呈;一圈下來,卻往往不知所云,不明所以。在評選方面,五花八門的主題和題材也會帶來迥異的藝術審美標準,作品與作品之間有多少可比性的問題也常常會困擾評委。
可以這么說,如果將歷屆市攝影雙年展的獲獎作品都各自匯集成冊,那么今年的“源脈·城心”一定是最有主心骨的。
多重導賞 引育“攝眾”
著名攝影家、本屆展覽評委陸元敏認為,上海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有很高大上的地方,也有一些破敗的角落,還有更多正在改造的區(qū)域,可以說上海是攝影的天堂,生活在上海是我們攝影人的一種福分。
上海攝協(xié)主席團委員、展覽評委毛安吉也有類似感觸:我們攝影人應該要有一種使命感,要通過聚焦城市中的點滴生活,傳遞上海城市的一種大愛。為此,本次展覽以“親情記憶、舊里老街、上海景觀、城市精神、都市瞬間”為線索,對入展的146幅作品作了梳理,通過城市中老人的生活狀態(tài)、家庭的溫馨時刻、石庫門生活的美好回憶、舊里老街的舊顏新貌、市區(qū)近郊的航攝美景等點滴生活瞬間,生動表現(xiàn)與上海民眾生活情感相關的人文景觀、故鄉(xiāng)記憶、情感故事、社會事件、民生風俗,進而從“城市源頭,人文脈絡”折射出精彩感人的“市民心靈,公眾情懷”。
除了欣賞攝影作品外,展覽期間還舉辦了由上海攝協(xié)副主席雍和主講的“看見、堅持、獨立”主題講座,佳能“小篷車”互動區(qū)舉辦了獲獎者互動留影活動,多媒體展示互動區(qū)和實物及老照片展示區(qū)還展示了評委訪談視頻——“評委·視角”、上海百年建筑老照片、上海浦江兩岸全景VR及觸屏等,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引導觀眾了解攝影、走進攝影、欣賞攝影,探討攝影的未來發(fā)展。
攝影展不能成為攝影家們自娛自樂的小天地,而要成為最廣大的攝影愛好者的嘉年華。這是影展主辦者的辦展宗旨,而要吸引更多攝影愛好者參賽,培育觀眾的審美情趣,主辦方動了不少腦筋。辦講座、多媒體互動、評委訪談視頻等,用多重形式進行導賞,使展覽活動本身變得新穎、有趣,“界面”極具親和力。
跨媒推廣 延伸服務
酒香也怕巷子深。前期的精心策劃和積極協(xié)調(diào),如果沒有適應信息時代新要求的宣傳推廣手段,活動的影響力就不可能做遠做大。這次上海攝協(xié)出動精兵強將,在媒體方面做足功課,用足力氣,紙媒、網(wǎng)媒、自媒,媒媒通。
其中,《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新聞晨報》《上海日報》《青年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攝影報》《上海攝影雜志》等傳統(tǒng)主流媒體以綜合性新聞、專版、文藝評論等形式對展覽作了多角度的解讀。
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澎湃新聞、中新社上海、雅昌快訊、看看網(wǎng)、文匯APP、騰訊大申網(wǎng)、天天快報、上觀新聞、Shine、新民演繹、攝影晨報等網(wǎng)絡、新媒體則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對展覽作了豐富呈現(xiàn)。
上海攝協(xié)官方網(wǎng)站、公眾微信號,上海文藝網(wǎng)、文藝上海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則從作品征集、評審情況、展覽預告,到展覽開幕、展覽回顧作了全程跟蹤報道,并通過評委和金獎獲獎者采訪視頻、金銀銅作品欣賞、攝影評論家評述等形式,對展覽作了較為深度的解讀。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展覽期間,僅上海攝協(xié)公眾微信號點擊量就達到4萬余人次,展廳平均每天的觀展人數(shù)達500余人次。
為了使展覽的影響最大化,推動攝影藝術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此次文藝會堂展期結束后,展覽將在上海中心大廈B2影廊、金海文化藝術中心,華陽、嘉定鎮(zhèn)、曹楊、長征鎮(zhèn)等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半淞園、岳陽、廣富林街道進行巡展,用一個個溫情的瞬間傳遞城市的溫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