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惠+韋艷艷
摘 要 以我國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和美國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動力》(《Biology.The Dynamics of Life》)中“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實驗為載體,對其知識內(nèi)容進行分析研究,提出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理性思維的幾點教學建議,為一線教師和學生提供幫助。
關鍵詞 中美教材 理性思維 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2014年4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其中,理性思維占有很大比重。然而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的重要手段,實驗探究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過程。所以,筆者以“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這一實驗為載體,通過對比分析,提出能夠發(fā)展學生理性思維的幾點建議。
1 對理性思維的解讀
理性思維是指基于事實和證據(jù),以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tài)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能夠基于生物學事實和證據(jù)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批判性思維等方法,探討、闡釋生命現(xiàn)象及規(guī)律,審視或論證生物學社會議題。理性思維的具體體現(xiàn)為:在教材中設置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在爭議中發(fā)展自己的“理性思維”;以邏輯為指引進行實驗設計和分析,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理性思維”;在課后習題中設置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在練習中培養(yǎng)自己的“理性思維”。在生物實驗中,理性思維體現(xiàn)為:能夠根據(jù)之前所掌握的相關科學知識,提出合理的問題與假設,然后進行演繹與推理,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并通過構建生物模型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
2 中美教材中“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實驗的比較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課程,實驗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本研究對比了美國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動力》(Biology.The Dynamics of Life)中“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這一實驗。在中美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重點實驗,而且,都要求學生根據(jù)所給出的實驗材料和儀器,自行設計實驗,最后進行結果分析。
2.1 實驗準備階段的比較
美國教材起始設有實驗前討論,接下來實驗準備階段包括6個欄目,分別為問題、作出假設、目標、實驗器材、安全警示和技能手冊。其中教材直接提出了3個問題;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問題作出假設;并設有明確的實驗目標;給出了實驗材料(5 mm厚的土豆片、質量分數(shù)為3%的過氧化氫溶液)和實驗器材;另外,還有安全警示和技能手冊欄目。
中國人教版教材首先插入“加酶洗衣粉使用時需要適宜的溫度氛圍”這一實例,從而引發(fā)學生思索,提出本實驗需要探討的問題;接著小組內(nèi)學生交流想探討的問題,討論這些問題是否有探究價值,將問題用文字表述出來,并簡要說明與該問題有關的背景知識;其后,針對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并說明作出假設的依據(jù)(酶一般是蛋白質,蛋白質的結構和性質你已經(jīng)了解),將所作假設記錄下來;最后,列出實驗中可能用到的材料用具,根據(jù)實驗方案自行刪減。
通過對比分析兩本教材發(fā)現(xiàn),相比人教版教材,美國教材增設有實驗目標、安全警示和技能手冊欄目。實驗目標的提出,使學生能夠把控整個實驗的目的,有助于學生制定更合理的實驗方案。相比美國教材直接給出實驗問題,人教版教材是通過“加酶洗衣粉使用時需要適宜的溫度氛圍”這一實例,引發(fā)學生思考、提出問題,有助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提出問題能力,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素養(yǎng);針對所提出的問題,要求小組討論,作出假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質疑能力。
2.2 實驗設計階段的比較
美國教材的實驗設計根據(jù)實驗假設進行選材,列出具體的實驗步驟;另外,設有修正方案,與其他小組同學討論,確定最終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實驗后清潔與整理。
人教版的實驗設計,起初設置了多個問題:本實驗的自變量和因變量分別是什么?對照組如何設置?是否需要進行重復試驗要求學生根據(jù)假設作出預期的實驗結果;然后小組討論,確定實驗方案,并設計好數(shù)據(jù)記錄表;最后進行實驗操作。
通過對比得知,這兩本教材實驗設計的側重點不同。美國教材更加注重實驗操作中的細節(jié);而人教版教材更加關注生物實驗設計的基本要素,如設置自變量、因變量和對照組以及進行重復實驗等。人教版教材的編排不僅助于學生設計掌握某個具體的實驗,更能幫助學生歸納概括出設計探究性實驗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設計實驗的邏輯思維能力。
2.3 結果分析與討論的比較
美國教材結果分析與討論有五個步驟:描述實驗結果;檢驗實驗數(shù)據(jù)是否支持之前提出的假說;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因果推斷,解釋用過氧化氫作為消毒劑處理傷口,為什么傷口處會起泡;分析哪些因素會給實驗結果帶來誤差。另外,教材穿插有運用技能欄目;通過改變變量,進一步實驗,檢測其他物體中是否存在過氧化物酶,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而且,提供了網(wǎng)頁鏈接,幫助學生拓展知識。
人教版中結果分析與討論有分析結果、結論和應用表達和交流三個步驟。另外,設有進一步探究欄目,學生可以設計定量實驗,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不同條件下酶活性的曲線圖。
兩國教材都增設有拓展實驗,學生能夠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相比人教版教材,美國教材回歸生活實際,提問過氧化氫作為消毒劑處理傷口后起泡的原因,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并通過分析實驗誤差,使學生質疑實驗操作中的不足,從而促使學生找到較少誤差的改進方法,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那笾獞B(tài)度。人教版教材中最后有進一步探究欄目,學生可以自行設計定量實驗,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不同條件下酶活性的曲線圖,巧妙構建數(shù)學模型,建立起學科間的聯(lián)系,并能夠通過曲線圖形象地解釋溫度與酶活性的關系。
3 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素養(yǎng)的建議
3.1 以“學生”為主,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理念。過去,應試教育一直是我國的主要教育方式,但是當今知識爆炸時代,應試教育的弊端愈發(fā)顯著。教育改革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也發(fā)生了改變,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而在教學中起引導和促進作用,只有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例如,在“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實驗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穿插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提出實驗需要探究的問題,進而設計實驗。這不僅使學生更準確的理解實驗,還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3.2 教給學生一套思維的方法,而不僅是一個知識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學會學習的方法更是可貴。在“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這一實驗的實驗設計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探究性實驗的基本要素設置自變量、因變量和對照組以及進行重復實驗等,歸納概括出實驗設計的一般方法。那么,學生不僅學會設計這一個實驗,更學會了設計這一類型的實驗。培養(yǎng)一套嚴謹?shù)倪壿嬎季S方法對于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至關重要。
3.3 注重學科間知識滲透,巧妙構建生物模型
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就沒有科學。當然,生物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聯(lián)系的。例如,在“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這一實驗的進一步探究中,構建了數(shù)學模型,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出不同條件下酶活性的曲線圖,建立數(shù)學與生物學科間的聯(lián)系。生物學科有三大模型:物理模型、數(shù)學模型和概念模型?;谏飳W知識運用模型與建模等方法,探討、解釋生物現(xiàn)象及規(guī)律是理性思維的重要方法。
理性思維是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對于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筆者在教學中,首先,教師要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傳授,而不單單局限于具體知識的教學,注重學科間知識滲透,巧妙構建生物模型。
參考文獻:
[1] 徐達.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角看美國高中生物主流教材——以“免疫系統(tǒng)”為例[J].中學生物學,2016,32(3):63-64.
[2] 劉次全.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未來生物學[J].生物科學信息,199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