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娟
(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福建 福州 350013)
運用“點、線、面”教學模式 優(yōu)化高三政治教學
——以《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例
吳麗娟
(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福建 福州 350013)
結合《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單元,立足高三教學實踐,通過對思維導圖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點、線、面”教學模式的生成與創(chuàng)造,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基礎上,充分挖掘“點、線、面”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將其它方法理念融入課堂,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建構。
“點、線、面”教學模式;高三政治教學;思維導圖
隨著思維導圖在教學中應用研究的不斷深入,思維導圖已經成為眾多一線教師為高三學子備考學習“更減負增效”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思維導圖”主要是通過一個中心主題出發(fā),向四周發(fā)散,擴展成無數(shù)個關節(jié)點(點),每個關節(jié)點通過線條(線)與主題中心連接,層層深入,逐步構建“知識網”(面)的思維呈現(xiàn)過程。為了方便學生對思維導圖的進一步理解,筆者逐步探索出符合學生實際的“點、線、面”教學模式,通過構建知識體系,對知識進行精加工,設置知識路徑,設計課堂板書,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切實減輕學生記憶負擔,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下面以高一必修1第四單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例,介紹“點、線、面”教學模式在高三政治教學的運用。
思維導圖作為建構知識體系的一種思維工具,強調的是對所學知識的再處理、再加工。“點、線、面”教學模式中的“點”強調的就是對知識的加工與處理的過程,就是要求教師要抓住課本的一些“關鍵詞”。通過對這些關鍵知識點進行深加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有效地把握知識點的系統(tǒng)性與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達到知識點的高度融合。
比如在進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單元的復習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系統(tǒng)閱讀課本,找出本單元的“關鍵點”,通過圖示更加明確地構建知識體系。結果如圖1:
圖1
通過這樣的圖示,告訴學生本單元主要需掌握的知識點有“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全球化”這四個點,其中例如圍繞“市場經濟”這個點,學生需要掌握市場調節(jié)的優(yōu)勢、局限性,宏觀調控的含義、原因、目標和手段,最后需知道市場經濟要健康發(fā)展離不開市場調節(jié)這只“無形的手”和宏觀調控這只“有形的手”互補。
通過這樣記錄關鍵詞,可以讓學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真正的學習主題,提高學習效率,可以更加簡潔明確地讓學生掌握完整的知識點,同時加深學生的記憶。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圖形思維工具,重視的是構建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而在知識由“點”連成“線”的過程中,就是學生思維發(fā)散的過程,要充分挖掘教材知識點與知識點的銜接,抓住細節(jié),引導學生理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構設圖示,把思維過程具體化,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整體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三復習中,在找出“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尋找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構建以下的圖示。(見圖2)
圖2
通過這樣“線”的連接,把知識點連成一個體系,可以讓學生清晰把握知識脈絡,探究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讓知識點之間不再是零散的、松散的。
通過這樣的圖示,學生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全面地去分析問題,拓寬學生的視野。比如根據上面的圖示,教師可以給學生這樣的解讀,在今后涉及有市場經濟的考點的時候,就不能把市場經濟的問題給局限化了。應該以“市場經濟”作為一個中心點,向四面八方輻射開來。根據圖示,考到“市場經濟”,就知識點本身應該要想到市場經濟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同時,往左要能結合我國國情,知道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的大背景下;向上推導要明白市場經濟的目標是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在2020年達成第一個“百年目標”,要求“圍繞主題,抓住主線”,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實現(xiàn)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往下要能清楚我國實行市場經濟的國際背景是因為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在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下,我國必須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搭建多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有利于幫助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把握章節(jié)的重點概念和知識體系,有利于提高學習記憶,改變了一直以來死記硬背的方式,同時也促進知識的整合,活化知識,在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中提高分析能力,在高三政治教學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思維可視化的圖形工具,要求最后構建一張知識網,這既是知識體系的系統(tǒng)化構建過程,也是對知識進行理解內化的過程。知識由“點”到“面”,最直觀的感觀就是形成課堂板書。運用“點、線、面”思維設計板書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設計的板書有很大的差異。
以《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例,比較兩種板書的差異。(見圖3、圖4)
圖3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板書設計
圖4 “點、線、面”教學模式下的板書設計
從圖3的板書設計,不難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板書設計,平鋪直敘,按照一行行的線條來進行記錄,知識生成性差,重難點難以突出,不便學生識記。但在高中思想政治四個必修模塊中,每一目、每一框、每一課、每一單元之間都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知識點相互銜接滲透,孤立地去學習某一知識點勢必造成記憶的難度和思維的受限。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教師照本宣科地講授教材內容,無法完整呈現(xiàn)知識點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和貫通,因此,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缺乏立體性,做題的分析不夠全面。
反觀運用“點、線、面”思維設計的板書用“關鍵詞”來記錄,中心明確,目標突出,主題簡潔明了,用一個從中心發(fā)散的多層次線條,凸顯核心主題地位及知識間的相互關聯(lián)。這樣的思維過程充滿大量線條、符號等,容易產生視覺刺激。這種模式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層層深入,由點及線,由線及面,構建起課堂學習的知識結構體系。這種較為清晰的結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提取,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點、線、面”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基于“點、線、面”教學模式的研究,也僅限于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課堂教學模式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而筆者所研究的“點、線、面”教學模式是教師當堂手工繪制思維導圖,將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作為關鍵點展開,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堂授課。這樣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雖然學生基本可以當堂記住本節(jié)課知識的整體結構,但學生的訓練相對較少,學生有時跟不上教師的思維和進度,導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無從發(fā)揮。
總之,要讓“點、線、面”教學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真正發(fā)揮良效,將其科學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建構。
[1]史克輝.高中政治教材的優(yōu)化、內化和深化——以“市場配置資源”的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2(6).
[2]李祖.主題教學:內涵、策略與實踐反思[J].中國教育學刊,2012(9).
[3]陳永中.思維導圖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3(10).
(責任編輯:黃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