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史 軍(植物學博士 科普作家)
耍耍小花招,騙招你沒商量
文/ 史 軍(植物學博士 科普作家)
如果有一天,我們喝酸辣湯不酸,吃沙琪瑪不甜,吃糖醋里脊只有油膩的滋味兒,喝白水反而有點甜甜的感覺,你會不會進入癲狂狀態(tài)呢?
倘若真的如此,恐怕不是我進入了癲狂狀態(tài),八成那是我感冒了……
哈哈……你這個豆子可真逗!告訴你吧,如果真這樣,你肯定是中了植物的招。準確說,是你的舌頭被植物的小花招給蒙蔽了。
別嚇我,植物還會玩這樣的花招?我要眼見為實!
這其實就是植物愛玩的味覺魔術呀?,F(xiàn)在就請出今天的第一位魔術師——神秘果???!其貌不揚吧,外表像個頭小小的酸棗,薄薄的白色果肉也談不上甘甜。咦,豆子,你找什么呢?
變魔術不是都需要助理嘛,我在找助理呢!
這次你還真說對了,神秘果的魔法需要酸檸檬來配合——它可以讓酸檸檬華麗“變身”成為甜橙。
神秘果
知道多一點
1968年,日本科學家栗原堅三從神秘果中分離出了神秘果蛋白質(zhì),相關研究發(fā)表在當年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搞清楚這種蛋白的作用機理。
我倒要看看怎么個變法?
神秘果里有一種神秘蛋白,可以讓我們的味蕾暫時失去對酸味的感知,同時增強對甜味兒的感知。也就是說,檸檬還是那顆檸檬,只是被施魔法的你,吃出了甜橙的味道。
啊……我被施魔法了?那要上哪兒去找解藥呢?
放輕松,你根本不用擔心。只要靜靜等待30分鐘,失酸效果就會逐漸減弱,兩個小時之后,就完全沒有了。
哦,原來這么輕松。那快給我來一顆,我被辣椒辣成了香腸嘴!還有還有,媽媽讓我吃感冒藥時就有救了。
這個沒用呢,神秘果只能轉(zhuǎn)化酸味,對其他味道沒轍。即便吃上十粒神秘果,你吃到的辣椒還是辣的,嘗到的黃連還是苦的,因為神秘果蛋白并不會影響到感覺苦和辣的神經(jīng)感受器。
還以為只用一粒果子,就能讓整個世界只剩下甜蜜呢,看來是要失望了……
知道多一點
神秘果蛋白是個“嬌生慣養(yǎng)”的家伙,溫度高一點它就會鬧罷工,酸堿度不合心意,神秘能力也會受影響,所以最好親自到產(chǎn)地趁鮮吃啦。如果非要儲存,那么需要5℃冷藏,而且要在酸性的環(huán)境里。
我聽說有種怪葉子和神秘果剛好相反,能把所有甜味都趕走……
對,那就是寬葉匙羮藤。
它是不是長得特別離奇?(超級愛甜味的精靈豆對趕走甜味的葉子有天然的厭惡………)
不會呀,它是一種特別不起眼的藤子,它無毛無刺,四季常綠,就像其他野草一樣安安靜靜地趴在籬笆之上,或者庭院之中。扯下一片匙羹藤的葉子,會有乳白色的汁液從斷口處流出來——這是所有蘿藦(mò)科植物的身份標志。你試試把大拇指指甲蓋大小的一小片放進嘴里咀嚼……
好苦澀……
不要著急,等苦澀味慢慢褪去,就可以進行別樣的味覺之旅了。
我的天,這個甜橙好酸,這火龍果好淡,哎喲,這糖怎么跟石子兒一樣?
沒錯,這是匙羹藤中的匙羹藤酸在搗亂,它們可以讓感知甜味的味蕾罷工。
奇怪了,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都比較喜歡甜味,為什么寬葉匙羮藤偏偏要反著來呢?
這正是它們的生存之道,因為它并不想被人或動物吃掉呀。想想看,你一口吃下去澀澀的,還會再咬第二口嗎?而且咬一次,嘴巴苦好久,吃什么都是苦的,聰明的動物們自然會記住——這種葉子太難吃了!從此,匙羹藤也就可以無憂無慮地生長啦。
小豆子,你不用這么難過,再給你介紹一個能把苦變甜的植物。
真的嗎?我最喜歡甜味了,剛剛那個寬葉匙羮藤真夠讓我郁悶的。
云南有一種叫滇橄欖的小果子,它并不是真正的橄欖,而是葉下珠科(曾被劃在大戟科中)葉下珠屬植物,學名余甘子。
哪有什么“甘”呀?吃起來完全不甜嘛,是一種……奇怪的苦瓜+ 青蘋果+ 生柿子+ 醋+ 鹽的味道……哎呀,我太會形容了,真佩服我自己。
你吃了余甘子,過一會兒再去喝水,會感覺水變甜了喲。
嗯,真的呢!
這主要是果實中的單寧和鞣花酸在起作用,它們可以影響味蕾對味道的感知,特別是對苦澀味的感知會減弱,讓你喝白水都能像在吃糖一樣甜。
這個我喜歡,麻煩給我來一大箱。
知道多一點
不但滇橄欖是假橄欖,連“葉下珠”這個名字也是個假名字。所謂葉下珠,就是葉片下面長著珠子一樣的果子。但是注意了,那一片片羽毛狀的大葉子,其實是一根根枝條,所以它們的果子仍然是長在枝條之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