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一諾
“獨上蘭舟”,出自宋代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關于“蘭舟”的解釋,有學者認為詞中的蘭舟代指臥床。那么,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一探究竟。
“蘭舟”,詞典中釋義有二:1.船的雅稱;2.床的雅稱。
關于釋義一,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記載,木質堅硬而有香味的木蘭樹是制作舟船的上好材料,詩家遂以木蘭舟或蘭舟作為船的美稱。
關于釋義二,目前尚無證據可考。既無證據,何來“床”義一說?原來問題出在李清照的這首詞上。有不少人認為,“獨上蘭舟”表達的是上床就寢的意思。因前句“輕解羅裳”與“獨上蘭舟”在句意上關聯緊密,被誤解成就寢的標志;而且情境也合,表現出詞人孑身獨處、思夫心切而又輾轉難眠的情景。果真是這樣嗎?我們來回看原文: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p>
此詞是李清照前期作品,寫于婚后不久。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她于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嫁與趙明誠?;楹筘鴥樯鹾V,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不久,明誠離家遠行。因思念甚切,寫下此詞。南宋黃升在《花庵詞選》中將此詞題作“別愁”。筆者以為,“別愁”是這首詞的主題和情感基調。
下面就結合這一主題,從三個方面來闡釋“蘭舟”在詞中的含義。
一、“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并非是解衣就寢。
“裳”,裙。“羅裳”,是絲綢制的裙子。最初的“裳”與“裙”并不是同一個概念。在古代,“裳”是與“上衣”相對的[1],指的是遮蔽下體的衣裙。漢以前稱“裳”;漢以后則多稱“帬”[2],也寫做“裙”。南北朝以后,“裙”才成為女性專屬服裝,“裳”由此成為“裙”的雅稱。到了宋代,受理學影響,女子穿褲必須以長裙遮蓋。宋代女子下裝一般由裙、褲、襪組成,裙的尺寸長過褲,行動不甚方便。所以,“上蘭舟”時先“解羅裳”,駕起船來才能夠輕巧便利。說到這里,讀者可能會說“詞無達詁”,焉無“床”義一說。對此,筆者再作幾點補充。
1.古詩詞中直接使用“上床”二字的并不鮮見。如宋·呂本中“欲下床。卻上床。上得床來思舊鄉(xiāng)”,宋·朱敦儒“飯飽茶香。瞌睡之時便上床”。李清照實在沒有必要再造出個新詞來。
而且,通過檢索發(fā)現,目前已知公開傳世的作品以“上蘭舟”入詞的僅有六例:宋·晏幾道“約開萍葉上蘭舟”,宋·賀鑄“便蘭舟獨上”, 宋·李石“行客上蘭舟”,宋·周必大“醉上蘭舟”,宋·辛棄疾“且莫上蘭舟”,元·趙孟頫“扶上蘭舟人欲醉”。但這六例中沒有一例可意解為“床”。
2.從常識上講,解衣和上床是個連續(xù)動作,言上床即可,解衣就是廢話了。李詞用筆儉省,不能不知。
3.一般說來,將“解衣”、“上床”同時聯綴入詞,似有不雅,有違和感。封建時代的女子表達情感是很間接含蓄的。最多是“半夜涼初透”[3]、“被冷香消新夢覺”[4]。或許,一直接,就顯得輕薄和淺俗了。
綜上所述,“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的意思表達在于“輕裝出游”,而非“解衣就寢”。而且,“輕解”二字可表現出詞人經常泛舟的嫻熟架式和即將登舟的輕快心情,能更好地表達主題。
二、將“蘭舟”釋義為“船”,符合詞人當時的內在情感和生活實際。
李清照不僅才情過人,而且愛好廣泛,雖是溫婉女子卻有著男兒的豪氣和情懷。日常生活中除讀書寫詩外,“打馬”[5]、飲酒、泛舟等樣樣不在話下。打馬,如:“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飲酒,如:“東籬把酒黃昏后”“沉醉不知歸路”“濃睡不消殘酒”;泛舟如:“興盡晚回舟”“也擬泛輕舟”。
李清照經歷過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這樣的生活經歷,使她的詞作,裝載著滿滿的情愁、家愁及國愁。南渡前,多寫閨中生活、夫婦別離,抒發(fā)閨怨閑愁、相思情愁,詞風清純真摯;南渡后,多寫物是人非、國恨家愁,詞風悲切沉郁。
顯然,《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是南渡前的作品??梢韵胂?,在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疏的秋天。新婚的丈夫久出不歸,詞人望穿秋水,“無計可消”,那將是怎樣的一種愁?
解下羅裙,輕裝登舟。往昔,紅蓮初開,湖光瀲滟,槳聲、水聲、歌聲,嬉笑聲,聲聲入耳。如今,荷盡香殘,秋冷水涼,落花飄零,水自長流。想到夫君未歸,音信杳無,詞人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心頭沉重,愁上加愁……
李詞善用比興,手法奇巧。這首詞移情入景,借景抒情,通過對各種景色的描繪,表達了一個初婚少婦內心深處無法抑制的情思。這里將“蘭舟”釋義為船,非常切合詞人當時“寓情于蘭舟”的內在情感和“泛蘭舟以遣愁”的生活實際。
三、將“蘭舟”釋義為“船”,詞的意象會更加豐富,意境也更加開闊。
對意象的塑造是詩詞創(chuàng)作常用的手法。李詞特別重視意象的塑造和開掘,極善以物傳情、以“象”達“意”。
前面已經說過,這是一首傾訴相思之苦的詞。為表現相思之“意”,詞人潛心造“象”,以“紅藕、玉簟、涼秋、蘭舟、錦書、雁字、明月、西樓、落花、流水、眉頭、心頭”十二種事物為意象,層層鋪陳,營造了與詞人身份、性格、心理、情感相一致的意境:
“紅蓮衰敗,香氣殘存,光滑如玉的涼竹席,透出深深的秋意。輕輕的脫下羅裙,換上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散散心吧。仰頭凝望遠天,云中雁陣聲聲、結伴而回,可誰在托它捎來書信?倚樓相盼,月已西斜,夫君的錦書遲遲未到,相伴的只有這凄冷的月光灑滿西樓?;?,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p>
不難看出,整首詞由“紅藕香殘玉簟秋”一句領起全篇,營造了一種凄涼孤美的意境,為主題的表達做好了環(huán)境氛圍的鋪墊。
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地點由戶外到戶內,視野由低到高再到低。讓我們感到,詞人之所以“獨上蘭舟”,是因為“云中錦書”。為覓錦書,佇立舟上,目隨雁陣,愁上“眉頭”。最終,鴻雁飛過,天色已晚,詞人才不得不下船回家。回家后,卻又獨倚西樓,望月思人,愁緒再次襲上“心頭”,情感表達水到渠成。
后面幾句直抒胸臆,以眼前看到的“花自飄零”一景作比,直寫寂寞寥落之感,“才下”、“卻上”將相思之愁推向高潮。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
1.從意象上看,“蘭舟”釋義為“船”,比“床”顯得更加起伏跌宕、搖曳生姿。
(因排解愁緒)登舟見荷→(因期盼錦書)仰首雁月→(因花落水流)低頭遐思。這些相連的事件形成了意象的關聯、組合和映照,使詞的意蘊豐富而開闊。
而且,整首詞從秋日泛舟寫到月照閨樓,說明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出外還是回家,詞人無時無地不在思念著心上之人,相思之情表現得更加濃烈和淋漓盡致。
2.從意境上看,“蘭舟”釋義為“船”,使整首詞意境開闊,充滿想象,意蘊深刻。
(1)以船的美稱“蘭舟”入詞,不僅開拓了詞的內涵,還會使讀者產生豐富的想象。尤其是“獨上蘭舟”一句,暗含了對往昔生活的追憶。昔,成雙成對,今,孑然一身;昔,幸??鞓罚?,孤獨落寞。今昔形成巨大反差,有很強的時空感,使詞在意境上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和升華。
(2)“獨上蘭舟”與“紅藕香殘”、“雁字回時”、“花自飄零”等意境貫通呼應,視角多變,意象鮮明,畫面感強,更增添了詞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給人以更高的美學享受。
注釋:
[1]《毛傳》:“上曰衣,下曰裳。”
[2]“帬”:“裙”的古體字
[3]出自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4]出自李清照《念奴嬌·春情》
[5]打馬:古代博戲名。李清照 《<打馬圖經>序》:“打馬世有二種:一種一將十馬,謂之關西馬;一種無將,二十四馬,謂之依經馬。流傳既久,各有圖經?!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