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鴿
沒有哪一次像這次,迫不及待地要去讀完一本純粹的教育理論的書籍。這種非讀不可的意愿應(yīng)該源于林莘老師的一堂課。這是最近去常州學習時聆聽到的一節(jié)課,題為《景陽岡》。
不同于往常的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教師用輕巧的點撥代替了喋喋不休,學生在默默地,專心致志地,或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中,在一種毫不需介意的輕松關(guān)系中,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其狀態(tài),真是好極了。一堂課,讓我開始真正相信,如果用恰當?shù)姆绞綄W習,兒童在課堂上生長出的智慧以及他們相互間產(chǎn)生的學習力量的確是無窮的。同時我也看到了長期被神話的“學生主體性”在這節(jié)語文課上是如何落地生根的,更感受到課堂除了知識、人文,還有更重要的是素養(yǎng)。“傾聽”的重要性通過老師的引導不僅讓學生明白了,也讓聆聽課堂的我銘記。
而后得知,林莘老師帶著她所在的學校已經(jīng)開始了課堂革命,其理念大多來源于佐藤學教授。曾經(jīng)我對他略有耳聞,但沒有系統(tǒng)地讀過他的書,其實一本都沒有。
回來迫不及待地找書讀,書是朋友送的,因為將想法發(fā)了朋友圈,當晚就有人送來。是周六的晚上,那一夜讀至凌晨四點半。合上書的一刻倒是想起有人傲慢地說過:沒有過一整晚讀書經(jīng)歷的人,不算讀書人?,F(xiàn)在我也可以偽裝讀書人了,而且是從一本理論專著開始的。
這是一本很好看的教育專著,其實更像一本可以放在案頭的工具小冊子。佐藤學用最簡單,也是最有實效的方法——近二十年走進2000多個教室,觀察、思考,和老師們一起研究,并長期地跟蹤指導,從而總結(jié)出對教育教學指導有落地意義的理論。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批判皆能言中當下教育的實質(zhì)問題,就像剖開華美的外層,將病的、爛的、缺的一一指給你看,讓你去對照反思。
“主體性”神話
書中寫到:主體性神話,是在將教學中的“自學自習”理想化,將“自我實現(xiàn)”或“自我決定”等理想化之后,產(chǎn)生出來的,即讓“自學”“自習”“自我實現(xiàn)”或“自我決定”,均體現(xiàn)獨立自學之理想,但是,在教材、學生,教師等同時介入的教學過程中,單將其理想化是不行的,學生自立、自律的學習,必須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在與教材、教室中的學生以及學校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中來加以認識,學習只有在教師、教材、學生、環(huán)境的相互關(guān)系中,才能夠得以生成、發(fā)展,兒童的主體性不是和這一切毫無關(guān)系而獨立起作用的,學生的需要、愿望、態(tài)度,也不是在這些關(guān)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
我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上而下的傳達聲音時,往往忽略了其背后糅雜、沉淀、厚重的內(nèi)容,貼標簽是常用的學習方式,少了冷靜的追根溯源。上公開課,磨課的過程是最好的說明。備課前理念擺正: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于是乎在這樣的指揮棒下,似乎老師不能開口,不能發(fā)問,不能說“我們來看看這一段文字”。教師長久地被認為占據(jù)了課堂的話語權(quán),而導致學生只能被牽著走,在大呼實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課改新時代,噤若寒蟬的教師已經(jīng)變得不會說話,不敢說話了。
是這樣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嗎?用什么使得真正的主體性實現(xiàn)呢?是能力。思維、言說、分析、合作、探討、互動、交流……擁有了這樣的能力,課堂不用老師教自然也會異彩紛呈。這倒讓我想起某部熱播劇中的橋段:四方館內(nèi)諸子百家圍繞一個主題引經(jīng)據(jù)典,思想碰撞,高談闊論,好不痛快。后上網(wǎng)一查,這取自同時期的齊國,確實有這么一處百家爭鳴之地,實名稷下學宮。侃侃而談,觀點不一,有理有據(jù),表達清晰,動人心魄,這也是我們語文課堂的愿景,但只是努力的方向而已,要到什么樣的年齡,學至什么樣的階段,那時會在何處學府,小學階段的教師不得而知。盡管“不得而知”,但我們依舊在努力。
這樣的努力,絕非摒棄教師的作用,相反,要求教師把學置于教學的中心,能從個體出發(fā),經(jīng)過與同伴的合作,再返回到個體,組織這樣的學習,絕非輕而易舉的事。這也是我看林莘老師的課最為激動的地方。課堂的提問并不多,但極具“侵略性”:有獨到見解,讓人豁然開朗;師生對話亦是如此,讓問題不斷深入,甚至讓他無路可逃。在種基礎(chǔ)上組織的小組合作、探討才是有價值的。學生的注意力才是高度集中的,思維活動才能達到更高的層次。
此時想到聽過的一個笑話,一位工人師傅聽過專家好評如潮的公開課后,氣憤不已地說:“我辛苦掙錢送孩子進學校,是讓他來聽老師講課,是來學知識的,不是來參加鬧哄哄,聽人鬧哄哄的。有這閑工夫,不如自己在家看書呢?!?/p>
“潤澤的教室”
在讀這本書之前,得承認我的確固守著一種觀念:好的課堂必須是熱鬧的,是小手高舉的,學生是能出口成章,表達清晰的。林莘老師的課開始動搖了我的觀念,她讓我看到學生在課堂上的另一種可能,是指向“人”的長久發(fā)展的,指向未來生命狀態(tài)的,教師應(yīng)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間潤澤的教室”。
佐藤學在書中這樣描述:潤澤的教室盡管我很難給任職的教師一個最準確的定義,但是我對它的理解是,與之相對而為另一個極端的教室,是由那些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關(guān)系。是那些僅僅是白熱化的發(fā)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的不斷叫著,是的是的,高高的舉手的架勢,或是那些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筆直的教室,這些一定不屬于潤澤的教室。在潤澤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輕松自如地構(gòu)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構(gòu)筑著一種基本的信賴關(guān)系,在這種關(guān)系中,即使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夠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得到承認。
讀到這段文字,一直頗為課堂自得的我瞬間冷靜下來。解答的第一個問題便是:為什么越到高年級,課堂越冷清。原來長期緊張的氣氛帶給孩子的是膽怯,壓抑。我們期許課堂的發(fā)言“話說得清楚一點,聲音再大一點,再清楚一點”,我們完全忽略了“在教室里慢慢思考問題,或用不明確語言描述進行思考的學生”。潛意識里,對這樣的學生是貼上理解遲緩,發(fā)言不積極的標簽的。我想起給每一屆學生寫的評語,往往在最后都會希望,下學期一部分人要踴躍發(fā)言,發(fā)言的聲音要響亮。
一段時間我很怕上公開課,因為有人來聽,課中回憶教案大過關(guān)注學生。我希望學生和我配合著完美演繹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旁人看我輕松教學,其實我心有戚戚焉,我知道我的課堂和學生是隔著的。當反思過自己的教學技藝,教學語言,教學手法而不得時,我陷入過長時間的懊喪中。如今心有頓悟,原來問題的關(guān)鍵出在教育理念上。教師太過焦慮,從而關(guān)注點僅在教案,在預設(shè)的標準答案上,在接下來教師要接的那句話上,忽略了學生,忽略了他們的表情、動作、吞吐的言語,以及這背后隱藏的思考……這樣的課已經(jīng)失去價值了。endprint
此刻我真想趕緊到課堂上去,和他們慢一點,輕一點,深入一點,從互相傾聽開始,培育屬于我們的潤澤的教室。
“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
教育中有些話題離一線教師是很遙遠的,這遙遠更多來自心理的距離。比如“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這是佐藤學在書中反復使用的詞語。從“教師”到“教育專家的教師”這將是一個怎樣的努力過程?因為有了“專家”一詞,一般人看來就是遙不可及了。
讀這本書時,適逢全國課博會在我市舉辦,會上臺灣李玉貴老師帶來的一節(jié)《明鑼移山》引起不小的震動。她顛覆了我們公開課的模式,呈現(xiàn)的是一堂呼喚心靈安靜,教導耳朵傾聽,學會用口表達的,慢的、潤澤的語文課堂,讓人如沐春風。李玉貴老師的教學思想深受佐藤學的影響。不過要把理念付諸于實踐也絕非易事,曾經(jīng)她把自己每天的課錄下來,做家務(wù)時回放給自己聽,琢磨哪些地方可以改進,長此以往才有了今日課堂上理念和實踐的完美融合。這就是教師自覺的“靜悄悄的革命”,這樣的革命來自內(nèi)心,通向成長。
如果你問佐藤學,如何能成為“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他給你的回答同樣是樸實而具體的:“開放自己的教室”讓大家互相聽課;“一年一所學校只有3-5節(jié)研究課是肯定不行的”;“開放自己的教室,不要把那么多的時間放在教學之前,而是應(yīng)該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上課之后進行討論,這種討論,并不是單一的評價,你上得好還是不好,而是關(guān)注這一堂課當中學生在哪些地方的學有困難,那么他們又從中通過學獲得了哪些樂趣,諸如此類。這樣才能達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談?wù)撨@節(jié)課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xiàn),并通過相互交談,讓學生學習時的具體樣子重新浮現(xiàn)出來,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教師所期待的?!?/p>
摘錄了這么長的一段話,緣于太喜歡了。我們畏怯開放自己的教室,因為作為人的本能是抗拒批評的,那如果當指出的問題落實到實處,從學習的角度大家一起研究討論問題,這種教學研究方式,不是使教師處于警惕和緊張的狀態(tài),而是放松和學習的狀態(tài),有那么兩三次后相信教師就會非常歡迎了。每個老師都有上好課的欲望,那就從改變自身做起,打開教室的門,歡迎同行者走進來,以這樣的方式一起前進。
想起一件事:一次學校內(nèi)小范圍座談,說到老師們的備課筆記問題,“自上”的檢查要求是每篇備課筆記上都要有些反思。為了迎合,多數(shù)老師東抄一句,西拿一句。其實還不如不寫?!笆前?!”有老師說,“其實我更愿意敞開教室的大門,讓大家走進來,一起聽課,一起探討,一起解決問題。我沒有那么做,因為沒有人這么做,我不愿意做第一個。”
第一個“打開教室的門”的確很難,這首先得有決心從改變自己開始。不過一旦開始,課堂就會發(fā)生改變,課堂中的“人”就會改變。
我不怕改變,相反倒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從心中升起:從打開我的教室開始吧……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李 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