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奕
江城生活
武漢屬于古楚國的地域,真正建制在西漢,發(fā)展起來又是在三國時的東吳——著名的黃鶴樓也是那個時候豎立在蛇山山頭的。在孫權(quán)的時代,武昌和當時的南京成為長江邊上的兩大重鎮(zhèn)。但是,長江對于兩座城市意義卻大不相同。對于南京而言,長江是一道分隔南北的天險;而對于武漢來說,長江更像是城市里縱橫交錯的血脈。
武漢的城市面積很大,三鎮(zhèn)之間又隔著大江,所以城市內(nèi)的交通很花費時間。據(jù)說在早先還不堵車的年代,武漢人民是平均每天花費在公共交通上時間最多的中國城市居民。武漢話里有個很形象的詞叫“過早”,就是在外面匆匆忙忙地吃一頓早飯的意思。在武漢的公交車上,經(jīng)常能看見捧著熱干面吃的乘客。在搖晃的汽車上站著,既要能保持平衡,又要享受美食,還不能把食物撒出來,確實是需要一定技巧的。雖然吃得匆忙,但絕對不差。從熱干面到豆皮,從面窩到米粉,花樣繁多。有空去戶部巷轉(zhuǎn)一轉(zhuǎn),一個上午下來,連中飯也吃飽了。
作為一個在武漢生活過的南京人,我一直覺得,武漢和南京很有淵源。三國時期的民間童謠《吳孫皓初童謠》有一句:“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當年吳主孫皓想要將吳國的首都從南京遷到武昌,民眾怨聲載道,說寧可在南京喝水,也不愿意到武昌吃魚。后來毛澤東化用了這句話,寫下了著名的“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于是很多外地的游客來到武漢,點名要吃“武昌魚”。
其實,從生物學上來講,并不存在一種叫武昌魚的類別,這兩句詩里說的不過就是武昌的魚。所以你到了武漢,在那些飯館菜單上寫著的武昌魚,其實就是普通的長江鳊魚罷了。
火爐城市
一提到武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詞就是“熱”。評選中國的“火爐”城市,榜單里無論如何也少不了武漢的名字。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學界就戰(zhàn)后建都的問題展開討論。在權(quán)衡北京、南京、武漢、西安等各大城市作為首都的利弊時,就有學者提出:武漢的夏季太過炎熱,甚至到了不利于辦公的地步。
人人都知道武漢的夏天熱,可到底有多熱?你不來親自體驗一下是不會知道的。我在武漢上學時,有一年夏天特別熱,一夜熱醒七八次,涼席都是燙的。每次醒來都要去沖一把涼水澡,不然沒法再睡下。那種溫度的夜晚,熱得連蚊子都沒有。
作家池莉在她的散文《武漢的夏天》里,也寫過一個生動的故事:在那個空調(diào)還是稀罕物的年代,一個北方人夏天去武漢出公差,由于夜里太熱,難以入眠。輾轉(zhuǎn)反側(cè)之后,找來一根繩子,一頭拴在江邊鐵錨上,一頭拴在自己脖子上,然后坐在江水里打了一夜的盹,第二天一早就倉皇北逃。
現(xiàn)在空調(diào)普及,晚上算是可以安眠了。但是白天在市區(qū)室外,可能比過去更熱。當頭的烈日,再加上空調(diào)外機呼呼吹出的熱風,讓你覺得眼前的城市是眩暈的,炙熱得仿佛隨時會蒸發(fā)掉。
這么熱的天氣對武漢人的性格有沒有什么影響?有一些理論認為,炎熱的地方,人們會變得懶散。武漢這個地方號稱九省通衢,生活節(jié)奏非??欤錆h人非但不懶散,反而可以說十分勤勞。如果非要說武漢的天氣對武漢人的性格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那么應該就是武漢人火爆的性格吧。
武漢大學
武漢高校林立,是中國的教育重鎮(zhèn),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武漢大學。
武大的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自強學堂,直到1928年,也就是武漢三鎮(zhèn)合并的第二年,才改名為國立武漢大學。
1929年,武漢三鎮(zhèn)又分開治理,所以,武漢作為一個行政單位在1949年以前僅僅存在了短短兩年。而在1929到1949這二十年間,武漢大學可能是唯一以“武漢”命名的國立機構(gòu)。換句話說,武漢大學存在的時間比武漢市還要長得多。
現(xiàn)在在街道口的一條不寬的馬路上,仍然矗立著刻有“國立武漢大學”幾個字的牌坊。據(jù)說當年在全校抗美援朝動員大會上,歷史學家吳于廑將“國立武漢大學”的校牌倒過來,作了以“學大漢武立國”為題的精彩講演,讓全體武大師生深受鼓舞。
武大的櫻花是全國聞名的,每年櫻花開放的季節(jié),校園里都人滿為患,其中不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他們專程坐火車來到武漢,據(jù)說就是為了一睹武大櫻花的芳容。
其實,除了櫻花,武漢大學的建筑也是獨樹一幟,那是一種拜占庭和中國傳統(tǒng)建筑相結(jié)合的風格。如果你到武漢來,一定要抽空去武大看一看,看看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看看這座見證了武漢百年風雨的老校園,說不定你就會從這里讀懂武漢,愛上武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