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
“如果那個男孩愿意考我女兒的研究生,我們是可以考慮見面的......”在北京天壇公園的相親角,一位白發(fā)蒼蒼、身形佝僂的父親語出驚人。說起女兒,這位父親十分自豪,女兒今年29歲,12歲就考入北大,之后留學美國,現(xiàn)在北大當老師。這些基本信息都被制作成一份“簡歷”放在地上,過往的家長如果感興趣,就可以與他相互交換兒女信息,看對方是否“匹配”。不過,他女兒的擇偶條件很特別:對方須是滿足丟了飯碗的講師、不上講臺的程序員、福利院孤兒、非“雙一流”高校助教條件之一的男性??此畠旱恼掌?,面容清秀、身材勻稱,學歷、工作都不錯,這樣的擇偶條件似乎不符合傳統(tǒng)的“門當戶對”。對于女兒的選擇,父親非常無奈。因為女兒出生時自己年齡已偏大,所以對她的婚事十分著急,奈何女兒不急,多次“拉鋸戰(zhàn)”后,才有了父親替女兒來相親角的一幕。
和相親角的其他家長們一樣,這位父親每周行程滿滿:周一、三、五上午,天壇公園;周四下午,陶然亭公園;周六下午,玉淵潭公園;周日下午,中山公園。這些公園的固定時間地點,到處是替兒女相親的家長身影。他們相互不熟悉,但在他們面前都有一張A4紙打印的“簡歷”,寫著兒女的基本情況,但大多都沒有名字和照片,只有年齡、籍貫、身高體重、工作、房、車等信息。從遠處看,一長溜A4紙放在地上,看上去如同勞務(wù)市場一般。有的家長坐在簡歷后的小馬扎上,等待“挑選”;有的家長則“主動出擊”,挨個查看別人家的情況。如果遇到感興趣的,家長們就會站起身來聊,單刀直入,戶籍地往往是最先被問到的,緊接著就是問房產(chǎn)、單位等情況。如果是“京戶”“城區(qū)有房”“公務(wù)員”,那一定會用更大的字體描出,因為這些都是加分項。有些情況也會用更隱晦的方式體現(xiàn),如“短婚”代表結(jié)婚時間不長即離異、“未育”則代表離婚無子女。感覺一系列硬標準條件符合的家長們,才會從手機里或是隨身攜帶的布兜里翻出兒女照片,彼此留下聯(lián)系電話。除了戶口、工作,年齡和屬相也是家長們考察的重點。一份簡歷上寫著“男孩,78年生,屬馬,碩士,世界500強工作”,有女孩家長來詢問,雙方開始聊得挺順利,但說到女孩屬牛時,男孩家長連忙擺手,“牛馬相沖,萬萬不行”。
“京戶”鄙視“外地”,“三環(huán)有房”鄙視“五環(huán)有房”,甚至“屬馬”鄙視“屬牛”,在相親角里,有最冷酷的鄙視鏈,也有最熱忱的父母心。小馬扎、保溫杯和布袋子,幾乎是家長們的“標配”。相親是場“持久戰(zhàn)”,家長們都做好了長期耗的準備。從早7點,家長們就帶著“標配”來到相親角,將簡歷鋪在地上開始“選擇”和“被選擇”。即使相親會只有半天時間,家長也會多待幾個小時。附近若有快餐店,午餐就用快餐解決掉。如果沒有,漢堡或饅頭包子,和著保溫杯的水,就把午餐對付了。與兒女早點結(jié)婚的期望相比,午餐根本不值得一提。偶有年輕人從眼前走過,只要看上去符合預(yù)期,家長就會直直地盯著年輕人看三四秒鐘,從馬扎上欠起身來,語氣輕快熱情地問上一句:“姑娘多大啦?想找什么樣的?”
然而,在家長熱衷相親的背后,是兒女的一百個“不愿意”。在這個極少有年輕人露面的地方,一位年輕時尚的姑娘引起了我的注意。姑娘青春靚麗,不少家長都駐足和她聊天。聊天中姑娘坦言,自己是“被逼來的”,父親和長輩就在一邊陪同?!叭绻寖鹤又懒?,他是鐵定要跟我翻臉的。”另一位家長說。看到地上有一份男孩簡歷,寫明是在某單位工作,我有點好奇,估摸著有可能認識,便與這位家長聊了起來。本想進一步了解,家長卻變得警惕,“如果有合適的姑娘,可以介紹一下,但如果認識我兒子,請千萬不要告訴他,我是背著他來的,他自己是一萬個不愿意我替他來相親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