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雨
東盟峰會10日將拉開帷幕,外界普遍分析認為相關國家將淡化南海爭議,以柔軟態(tài)度面對中國,美媒也承認北京在東南亞日漸受到尊敬。日前還有報道說,明年東盟將與中國舉行首次海上聯(lián)合演練。
前幾年,東盟個別國家與中國的關系因南海爭端一度陷入低潮。然而去年菲律賓新政府上臺后,中菲關系迅速峰回路轉(zhuǎn),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也更進一步。另外,其他幾個周邊國家與中國近來也出現(xiàn)矛盾緩和、關系回升態(tài)勢。
這一系列事件看似偶然,但背后存在一些內(nèi)在必然性。不管哪個國家,不管是什么政治傾向的政府執(zhí)政,它都要服務于自己的國家利益。有時一些政府對國家利益的判斷不夠準確,導致政策和手段出現(xiàn)失誤和偏差,但在經(jīng)過曲折和碰壁后,它一定會做出回調(diào)。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菲律賓。自2012年開始,中菲矛盾比較尖銳,但杜特爾特積極調(diào)整對華政策后,兩國迎來了柳暗花明。這種變化的根源并非有些人所謂的中國強權壓服了小國,也不是領導人“親華”或者“討好中國”,真正的邏輯是,阿基諾與中國對抗嚴重損害了菲自身利益,菲律賓國內(nèi)稍微清醒一點的人都意識到,這條路走不通,而改善對華關系有利于它的國家利益。因此,在權衡過去得失、吸取既有教訓的基礎上,新領導人必然要改換政策。
40多年前尼克松大幅調(diào)整對華政策,打開美中關系大門,后來幾十年實踐證明,尼克松的做法受到兩黨各屆總統(tǒng)的高度贊賞和認同。
大國尚且如此,更何況中小國家。跟中國有矛盾時,它們必然要盤算,到底是改善和穩(wěn)定與中國的關系對自己更有利,還是把對華關系搞砸了更有利。從冷戰(zhàn)到冷戰(zhàn)后這些年都反復證明了這個道理。
中國一直主張對話不對抗,這實際包含幾層涵義:我們追求對話,但決不乞求對話,更不懼怕對抗。當我們以最大努力推動對話時,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物質(zhì)準備,防止對抗強加在中國頭上。中國用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外交行動使對方認識到,與中國對話,大門敞開,路子會越走越寬,最后促成雙贏;而與中國對抗就會走進死胡同,死磕到底必輸無疑。面對這樣的中國,該如何選擇,答案不言自明。中國的這種原則策略給推動矛盾轉(zhuǎn)圜創(chuàng)造了比較好的條件。
這兩年,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變化對地區(qū)各國和世界形勢都有啟示性的借鑒意義。當今時代,各國利益交織越來越密切,特別是各方安全需求越來越不可分,對抗的成本和代價越來越高,對話所能帶來的利益也越來越明顯。各國之間,無論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如何不同,無論國家之間利益糾紛如何敏感、復雜,對話不對抗都是時代的大潮流。堅持對話與合作,雙方會雙贏,多方會共贏。而一味對抗下去,最后不會有真正的贏家。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過去20年經(jīng)久不息的“中國威脅論”越來越?jīng)]有市場了。因為中國這幾年用各種努力尋求對話,這是粉碎形形色色“中國威脅論”最有力的證明。當然,一些人隨之又不甘心地拋出了“中國霸權論”和“中國強硬論”的新帽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捍衛(wèi)自身利益時展現(xiàn)出的對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最終也會使它們像不著邊際的“中國威脅論”一樣失去市場?!?/p>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