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彩虹 ,劉 靜 ,李奇峰 ,馬鎮(zhèn)江 ,李小龍 ,張 琦
(1.隴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甘肅 隴南 742500;2.甘肅省人民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3.隴南市武都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甘肅 隴南 742500;4.宕昌縣人民醫(yī)院,甘肅 宕昌 748500)
甘肅省隴南地區(qū)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調查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焦彩虹1,劉 靜2*,李奇峰3,馬鎮(zhèn)江4,李小龍1,張 琦2
(1.隴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甘肅 隴南 742500;2.甘肅省人民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3.隴南市武都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甘肅 隴南 742500;4.宕昌縣人民醫(yī)院,甘肅 宕昌 748500)
目的 了解甘肅省隴南地區(qū)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析糖尿病危險因素。方法 在甘肅省隴南地區(qū)隨機選取居住5年以上的受試者2 246例,除已確診糖尿病患者外,均進行葡萄糖耐量試驗。結果 甘肅省隴南地區(qū)20~74歲成年人標化后的糖尿病患病率為9.2%,標化后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14.0%。隨著年齡的增長,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上升,差異有顯著性(P<0.05)。糖尿病知曉率為5.5%(13/238),糖尿病前期知曉率為10.5%(36/344)。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年齡、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腰圍、高脂血癥為糖尿病危險因素(P<0.05),活動量大為保護因素(P<0.05)。結論甘肅省隴南地區(qū)居民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較高,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知曉率低。
糖尿??;患病率;危險因素;橫斷面研究
糖尿?。―iabetes mellitus,DM)是繼腫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1]。
近30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增長迅速,從1980年的低于1%[2]上升至2010年的11.6%[3]。糖尿病的急、慢性并發(fā)癥,尤其是慢性并發(fā)癥累及多個器官,致殘、致死率高,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IGR)則是處于糖代謝正常與糖尿病之間的異常狀態(tài),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4],IGR與DM患病率的增長趨勢相似。為全面掌握甘肅省隴南地區(qū)糖尿病流行現(xiàn)狀,預防和干預糖尿病,并為制定相關衛(wèi)生政策及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我們于2013年3—12月在隴南地區(qū)開展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人群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相關危險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選取2013年5—10月甘肅省隴南地區(qū)20~74歲,當?shù)厣?年以上的居民2 246人,其中男1 054人、女1 192人。研究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調查人員由甘肅省人民醫(yī)院和隴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醫(yī)護人員組成,經(jīng)系統(tǒng)培訓考核合格后展開調查。統(tǒng)一設計調查問卷,內(nèi)容包括人口學特征(年齡、性別)、現(xiàn)病史、家族史等。體格檢查包括身高、體重、血壓、腰圍等。實驗室檢查包括空腹血糖(F P G)、血脂。除確診糖尿病患者外,其余調查對象均行糖耐量試驗(O G TT)。
診斷標準:采用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 O)公布的DM診斷標準,即空腹血糖(F P G)≥7.0mm o l/L或餐后2 h血糖(2h PP G)≥11.1mm o l/L或既往有糖尿病史者。IGR為糖尿病前期,包括IFG、IGT和IFG合并IGT(IFG+IGT)3種情況。IGR采用2013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 D A)公布的診斷標準,IFG:5.6 mm o l/L≤F P G<7.0 mm o l/L 且 2h PP G<11.1mm o l/L,IGT:7.8 mm o l/L≤2h PP G<11.1mm o l/L且F P G<5.6 mm o l/L。體重指數(shù)(BMI)<25 k g/m2為正常體重,25k g/m2≤BMI<30 k g/m2為超重,BMI≥30 k g/m2為肥胖。活動量大:體力勞動或每周至少3次體育運動;活動量?。阂攒嚧剑o坐工作,無運動;活動量適中:介于兩者之間。吸煙:每天均吸;偶爾吸煙:近一個月內(nèi)每日吸煙平均不足1支;不吸煙:從不吸煙和已戒煙。飲酒:不論飲白酒、黃酒、啤酒,以飲乙醇量<6 g/d為不飲酒,≥6 g/d為飲酒。糖尿病知曉率是指被診斷為糖尿病的篩查對象在本次測量血糖之前即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者(明確診斷)所占比例。
應用Epidiata 3.1軟件錄入調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多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本研究共調查2 246人,其中男1 054例,女1 192例,平均年齡(46.2±15.5)歲,男性平均年齡(45.7±17.2)歲,女性平均年齡(48.7±13.0)歲。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見表1。男性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于女性,差異有顯著性(P<0.05)。
表12 246例受試者DM和IGR患病情況
隨著年齡的增長,DM、IGR患病率上升,差異有顯著性(P<0.05)。DM患病率在40歲以后上升明顯,IGR患病率在30歲以后上升明顯,見表2。
表2 各年齡組DM和IGR患病情況比較[n(%)]
腦力勞動組DM患病率顯著高于體力勞動組,差異有顯著性(P<0.01),而兩組 IGR患病率則無顯著性差異(P>0.05)。文化程度與DM、IGR患病率密切相關,DM、IGR患病率隨文化程度上升而降低,不同文化程度組的DM及IGR患病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 3。
表3 勞動強度、文化程度與DM、IGR的關系[n(%)]
2.4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知曉率
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的238例糖尿病患者中,有13例調查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有225例為新發(fā)現(xiàn)糖尿病,糖尿病知曉率為5.5%。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的344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中,有36例調查前知道自己血糖異常,有308例為新發(fā)現(xiàn)病例,糖尿病前期知曉率為10.5%。
2.5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相關危險因素
對年齡、性別、BMI、生活水平(人均收入)、文化程度、吸煙、飲酒、活動量、血脂異常、糖尿病家族史等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肥胖、老年、男性、糖尿病家族史、血脂異常是DM及IGR的危險因素(P<0.05),活動量大為保護因素(P<0.05),見表 4。
表4 糖尿病相關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糖尿病是一種遺傳和(或)環(huán)境因素綜合所致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已成為目前全球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有研究證實,早期干預可以有效延緩和逆轉糖調節(jié)受損向糖尿病發(fā)展[4]。近年來,我國各地區(qū)相繼進行了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為制定早期干預措施提供了有力依據(jù),但甘肅省的相關數(shù)據(jù)少之又少,隴南地區(qū)更未見報道。
此次調查顯示,甘肅省隴南地區(qū)成人標化后的糖尿病患病率為9.2%,男性為11.0%,女性為8.3%,男性患病率明顯高于女性。糖尿病前期標化后的患病率為14.0%,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已與國內(nèi)部分城市接近[5,6],且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明顯高于糖尿病患病率。大量研究顯示,對糖尿病前期人群進行生活方式干預,不但可降低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風險[7],而且臨床試驗終止后該獲益仍可持續(xù)數(shù)年[8]。
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與國內(nèi)外其他研究結果一致。40歲之后糖尿病患病率上升明顯,30歲之后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長升明顯,提示應對30歲以上中青年進行糖尿病早期篩查,減少漏診。老年人容易患2型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胰島素作用減低而導致糖代謝和脂代謝紊亂,從而導致血糖升高,胰島細胞負擔加重,最終發(fā)生糖尿病[9]。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運動量的減少,體內(nèi)脂肪組織、肌肉組織的比例發(fā)生明顯變化,也會影響葡萄糖的利用[10],從而提高老年人群的患病率。
與多數(shù)調查結果一致,腦力勞動者DM患病率高于體力勞動者,這可能與腦力勞動者體力活動少而長期處于精神應激狀態(tài)有關。文化程度低者DM和IGR患病率高,可能與其自我保健意識差而熱量攝入過多有關,而文化程度較高者能更好地掌握預防保健知識,合理膳食,主動預防疾病。
甘肅省隴南地區(qū)居民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知曉率僅為5.5%和10.5%,明顯低于國內(nèi)其他省水平,未診斷的糖尿病比例明顯高于其他發(fā)達地區(qū)。文化程度是影響居民糖尿病知曉率的主要因素。文化程度越高,糖尿病知曉率越高。89.5%的人不知道自己處于糖尿病前期,提示我們應加強對DM的重視和防治力度,加強社區(qū)DM知識宣傳,尤其是在老年人群和高危人群中加強DM、高血壓、血脂紊亂等知識的普及,增強老年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識;大力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增加體力活動,消除肥胖、血脂紊亂等DM高危因素,做到早預防、早干預,切實做好糖尿病一級預防工作。
本調查針對DM和IGR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老年、男性、DM家族史、超重或肥胖、腰圍、血脂異常、活動量少是DM的主要危險因素。超重或肥胖者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明顯較高,肥胖者體內(nèi)脂肪細胞儲存過量,血脂升高,有毒性的神經(jīng)酰胺、長鏈脂酰輔酶A及神經(jīng)鞘酯類堆積于肌肉、肝臟、胰腺和動脈等處,導致胰島素受體數(shù)量與活性降低,從而降低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引發(fā)2型糖尿病[11]。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肥胖對糖類、脂肪、胰島素代謝異常的影響尤以腹型肥胖者最為顯著,腹型肥胖是糖尿病危險因素[12]。另外,遺傳也是公認的成人糖尿病危險因素。DM患病率與性別的關系尚不明確,不同地區(qū)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往往大相徑庭。本次調查顯示,男性DM及IGR患病率高于女性,可能的原因有:(1)男性以腹型肥胖為主,女性以周圍型肥胖為主,腹型肥胖更容易引發(fā)DM;(2)女性在絕經(jīng)前有性激素保護,DM發(fā)病風險低。本次調查證實,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發(fā)生除與以上因素相關外,還與高脂血癥、文化程度、生活習慣有關。其中,年齡、性別和家族史、文化程度屬于不可控因素,體重、生活習慣為可控因素。
總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在甘肅省隴南地區(qū)成年人中普遍流行,IGR患病率高達14.0%,預示我們需加強糖尿病防治工作。更為嚴重的是,大多數(shù)糖尿病患者未被確診。糖尿病在甘肅省已成為一個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需要合理配置醫(yī)療資源,制定相應戰(zhàn)略,開展糖尿病三級預防,盡量減少糖尿病新增病例數(shù)。
[1]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8):2-42.
[2]全國DM研究協(xié)作組調查研究組.全國14省市30萬人口中DM調查報告[J].中華內(nèi)科雜志,1981,20(15):678-683.
[3]Xu Y,Wang L,He J,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AMA,2013,310(9):948-959.
[4]Yeboah J,Bertoni A G,Herrington DM,et al.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diabetes mellitus and cardiovascularevents in an adult population:MESA (Multi 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J].J Am Coll Cardiol,2011,58(2):140-146.
[5]龍慧英,李志紅,李曉萍,等.青海省糖尿病流行病學現(xiàn)患調查[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5,32(9):1146-1148.
[6]田曉琴,趙力敏,趙鳳叢,等.新疆3 293例城鄉(xiāng)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調查[J].新疆醫(yī)學,2010,40(10):11-13.
[7]Gaede P,Lund-Andersen H,Parling H H,et a1.Effect of amultifactorial intervention on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J].Nengl JMed,2008,358(6):580-591.
[8]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esearch Group.10-year follow-up of diabetes incidence and weight loss in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Outcomes Study[J].Lancet,2009,374(9702):1677-1686.
[9]Wang C P,Lorenzo C,Habib S L,et al.Differential effects ofmetformin on age related comorbidities in oldermen with type 2 diabetes[J].JDiabetes Complications,2017,31(4):679-686.
[10]Diederichs C,Berger K,Bartels D B.The measurement of multiple chronic diseasesa systematic review on existing multimorbidity indices[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2011,66(3):301-311.
[11]Ibrahim N,Moy FM,Awalludin IA,et al.The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pre-diabetic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body mass index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a semi-urban community in Malaysia-a cross sectional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14(14):298.
[12]Goossens G H.The role of adipose tissue dysfun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besity-related insulin resistance[J].Physiol Behav,2008,94(2):206-218.
(?通訊作者:劉靜)
R587.1
A
1671-1246(2017)19-0129-03
注: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160108,81360131,81260136);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1208R J Z A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