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佳 劉夢
(1.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2.河南廣播電視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課程的設計與制作
——以《詩詞鑒賞》課程為例
史文佳1劉夢2
(1.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2.河南廣播電視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網絡課程作為支撐網絡教育的資源及環(huán)境載體,對網絡教育的有效開展作用重大。隨著國家對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的重視,各地區(qū)、各高校紛紛興起了網絡課程建設的熱潮。然而筆者通過對《詩詞鑒賞》類網絡課程的調研發(fā)現,其并不能滿足現有學習者的需求。本文從這類網絡課程存在的問題出發(fā),以《詩詞鑒賞》網絡課程的學習者為調研對象,并以中山大學網絡教育學院《詩詞鑒賞》課程為例,探索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課程的設計與制作。
以學習者為中心;網絡課程;設計與制作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絡教育隨之興起,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與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相比,它不受時空的限制,是實現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最佳途徑。網絡課程作為支撐網絡教育的資源及環(huán)境載體,對網絡教育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自2000年5月開始,教育部正式啟動“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到2003年又提出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以提高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并計劃五年內建設15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并在網上免費開放,以實現精品資源共享。于2008年興起,在2012年達到發(fā)展高潮的MOOC也是網絡課程發(fā)展的新形式。各地區(qū)、各高校紛紛興起了網絡課程建設的熱潮,網絡課程資源建設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及廣泛的關注。
網絡課程的學習者相對于課堂教學的學習者有很大的差異。一門網絡課程的學習者人數往往多于課堂教學的人數。這些課程可以被重復使用,因而學習者人數也會越來越多。面對如此眾多的學習者,如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從而使網絡學習更有效,是網絡課程建設過程中值得考慮的問題。
在前期的調研中,筆者對中山大學網絡教育學院的《詩詞鑒賞》網絡課程以及國家精品課程網上的7門詩詞鑒賞類網絡課程進行反復學習、分析,并對網絡課程的管理老師及主講老師進行訪談,通過調研筆者發(fā)現目前這類網絡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網絡課程缺少教學系統(tǒng)化分析及設計,基本是實體課程的整體搬家。課程的學習資源主要以教師上課的課堂實錄視頻為主,并輔以課件和文檔類的資料。課程并未真正與網絡結合,而僅僅是形式上的網絡課程。
(2)網絡課件的設計及制作并沒有考慮網絡學習的特點和網絡學習者的特點,也沒有對網絡學習者的需求進行分析。通過調研,筆者發(fā)現《詩詞鑒賞》網絡課程的學習資源主要是授課教師的課堂實錄視頻,視頻的教學對象是普通全日制本科生,他們的前置性知識及能力大都相差不大,而網絡課程的學習者多是在職人員,他們來自不同的職業(yè),前置性知識及能力差異顯著,學習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網絡課程設計及制作中,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特點及需求,同時結合課程內容,設計出既滿足學習者需求又不偏離課程內容的網絡課程。讓學習者在工作之余,能夠系統(tǒng)高效地掌握所學知識,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
(3)學習者被動學習,學習積極性不高,網絡課程利用率低,使用效果不佳。在對網絡課程管理老師的訪談中得知,《詩詞鑒賞》網絡課程的利用率并不高。網絡學院學生訪問率最高的時間集中在學期開始和學期末,學期開始主要是為了看一下課程的大體內容,學期末則為了了解考試的內容,而學期中間則很少有學生訪問。通過對這些學生的訪談,筆者發(fā)現《詩詞鑒賞》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開放,理解起來也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老師的講課視頻時間太長,很多內容學生并不感興趣,不能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因此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
本文正是從以上存在的問題出發(fā),以《詩詞鑒賞》網絡課程的學習者為調研對象,并以中山大學網絡教育學院《詩詞鑒賞》課程為例,探索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課程的設計與制作。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對外界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處理和意義構建的過程。隨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蓬勃發(fā)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受到廣泛關注。2002年,美國學者韋默出版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給教學實踐帶來的五項關鍵變化》一書,該書詳細探討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及由此帶來的包括師生權利、教學內容、學習責任、教學目標和評估過程的變革?!耙詫W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為大家接受的定義是麥庫姆斯和惠斯勒(1997)提出的:他們認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方面重視學習者的獨特性(包括他們的天賦、能力、情感因素、學習進度、學習風格、發(fā)展階段以及其他一些學術和非學術的特征及需要);另一方面關注學生學習(學習中最有效的知識、知識的獲得以及在促進所有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和學習成就上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所有教學決策的形成和來源應基于上述兩個方面。”在本文的研究中,“以學習者為中心”包括以下三方面:學習者應參與到網絡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在網絡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學習者的需求應受到重視;在進行網絡課程的學習時,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及需求自主選擇所學內容。
網絡課程簡單來說就是用于網絡教育的課程,它既具有一般課程的性質,同時又有網絡的特點。所以網絡課程就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既包括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也包括網絡教學的支撐環(huán)境,其中網絡教學支撐環(huán)境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工具、教學資源以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
教學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化的過程,其中的每個要素對于有效學習都很重要。教學系統(tǒng)化設計可以說是有效教學的藍圖,對網絡課程的設計與制作具有指導作用。教學系統(tǒng)化設計不僅強調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進行分析,更要對學習者進行分析,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學習偏好和態(tài)度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及教學評價。通過系統(tǒng)化教學設計可以使教學活動的各環(huán)節(jié)達到最優(yōu)化。例如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及課程性質設計相應的教學評價,通過評價得到反饋并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進行強化及改進,從而優(yōu)化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由此可見,在網絡課程開發(fā)之前必須進行系統(tǒng)化的教學設計,本次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借鑒了迪克和凱里教學設計的系統(tǒng)化方法模型,該模型主要包括分析、設計、開發(fā)、評估四個階段,共十個步驟。圖1為迪克和凱里教學設計的系統(tǒng)化方法模型。
圖1 迪克和凱里教學設計的系統(tǒng)化方法模型
對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課程來說,首先要了解學習者的需求。本文通過問卷法和訪談法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進行充分調研,共發(fā)放問卷70份,回收69份,有效問卷69份。
通過問卷調查,筆者發(fā)現《詩詞鑒賞》網絡課程的學習者其學習需求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的。因此網絡課程的學習目標就不能定位單一,應該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將學習內容進行分類,使不同學習者可以快速找到符合自己學習需求的學習內容。根據問卷的統(tǒng)計結果,我們可以將學習者對學習目標的需求概括為以下四個維度:
(1)深入了解某一詩人或詞人;(2)學習更多的歷史文學知識;(3)深入了解詩詞釋義、詩詞流派、格律及詩詞中的意象;(4)學會自己創(chuàng)作詩詞。
因此,在設計制作時,我們要根據學習者的需求對資源進行分類并設計不同的學習模塊,讓學習者在進入課程學習界面時,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
通過對學習者學習目標的調查分析,我們明確了學習目標主要有四個方面,那么我們在分析課程教學內容時,應該以此為標準進行再一次細分,對學習內容進行設計。在舊的網絡課程中諸如詩詞全文、作者簡介、歷史文化背景、重點字詞釋義、詩詞譯文、詩詞風格類型等教學內容,主要包含在教師的教學視頻中,并沒有進行系統(tǒng)化的單獨呈現,學習者必須通過觀看教師的講課視頻來進行學習,無法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系統(tǒng)化的學習需求。筆者通過問卷對學習者關于學習內容的需求進行詳細調研,根據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學習者在學習時,教師的講課視頻是必備的,但同時上述學習內容也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一些文學常識及擴展性知識。因此,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不能僅僅提供老師上課的視頻,還應該提供迎合學習者口味的學習內容。
在調查學習者基本特征這一維度中,筆者從學習者的性別、年齡、學歷、職業(yè)、學習動機、學習偏好及學習風格來進行調查。根據問卷的調查結果,筆者發(fā)現參與網絡學習的學習者群體差異比較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者年齡差異比較大。這一特點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
(2)學習者的學歷水平不同。與在校生相比,參與網絡學習的學習者學歷水平參差不齊,他們的前置性知識及自主學習能力有所不同。
(3)學習者職業(yè)分布不同。參與網絡學習的學習者大都是在職人員,他們從事不同的職業(yè),平時工作繁忙,工學矛盾比較突出,他們非常希望網絡課程的學習內容系統(tǒng)、精簡、聚合、高效。
(4)學習者學習動機不同。有的學習者進行網絡學習是因為職業(yè)需要,有的是出于自身興趣或者對網絡學習的方式感興趣,還有的學生是為了拿文憑,學習動機的差異會直接導致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差異,并對教學評價的選擇產生影響。
(5)學習者的學習風格相對比較獨立,他們喜歡聚合性、系統(tǒng)化、多種媒體形式相結合的信息呈現方式及寬松、自主、個性的學習環(huán)境。
通過對中山大學張老師的訪談及問卷調查,筆者將該門課程的學習目標分解為三個維度:(1)知識與技能方面:掌握有關詩詞的基本文學常識;(2)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對流派、意象、格律等方面的深入學習學會鑒賞和創(chuàng)作詩詞;(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通過對古典詩詞的學習,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通過前面的調查分析,筆者了解到參加該網絡課程的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需求并不相同,為了讓學習者對所學內容有一個深刻全面的意義建構,該課程在教學策略上選擇隨機進入式教學策略。隨機進入的教學思想最早由皮亞杰提出,其宗旨是提高學習者的理解能力和遷移能力,它強調學習者是課堂的主人,學習者既可以通過不同方式重復學習同一個知識點,強化學習效果,達到全面而深刻的掌握;也可以選擇不同的路徑學習不同的內容,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這與之前的網絡課程是不同的,之前的網絡課程對重點知識的講解只是簡單的重復和鞏固,整個課程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課、學習。
《詩詞鑒賞》網絡課程是一門通識課程,學習者的學習目的主要是以欣賞和簡單的創(chuàng)作為主,考慮到學習者的特點,本課程允許學習者自主選擇評價方式,既可以采用課程考試的評價方式,也可以采用提交結課論文和創(chuàng)作作品的評價方式。
根據前面的分析,對《詩詞鑒賞》網絡課程的內容結構進行設計,如下圖2所示:
圖2 《詩詞鑒賞》網絡課程的內容結構設計導圖
(1)課程學習首頁
在課程學習首頁,選擇了大多數學習者比較感興趣的四個維度進行設計,將教學內容分為格律、詩人、流派、意象四大模塊。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盡量選擇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詩詞,并且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在學習內容的呈現形式上,盡可能采用文本、圖片、視音頻及動畫等多種媒體呈現形式,以滿足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課程學習首頁如下圖3所示:
圖3 課程學習首頁
(2)格律模塊的內容設計及呈現
格律模塊的內容設計按照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七言律詩和詞牌名進行分類,學習者通過學習各種類型的典型篇目來了解詩詞中的格律。格律模塊的內容設計如圖4所示:
圖4 格律模塊內容設計圖
學習者選擇格律隨機入口后,會看到按格律類別劃分的一個視頻列表,如圖5所示,學習者可以選擇相應的類別進行學習。
圖5 格律模塊界面及學習內容部分截圖
(3)詩人模塊的內容設計及呈現
詩人模塊的內容設計如圖6所示:
圖6 詩人模塊內容設計圖
當學習者點擊進入詩人模塊進行學習時,會看到以詩人名字為子模塊的列表,如圖7所示。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機進入學習。
圖7 詩人模塊界面及學習內容部分截圖
(4)流派模塊的內容設計及呈現
本課件將詩詞流派分為三類并設置成子模塊,以便讓學習者能夠系統(tǒng)地了解詩詞的流派。流派模塊內容設計如圖8所示:
圖8 流派模塊內容設計圖
學習者進入詩詞流派子模塊,就可以看到詩詞流派的圖文列表,如圖9所示。學習者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類別,進入后就可以看到這一流派的代表作,并對該作品的釋義以及此流派的寫作特點進行學習,學習者在頁面底部可以看到課程推薦的其它作品,點擊相應的鏈接就可以進行詳細的學習。在學習內容的呈現上,不僅有文本詳細講解,還會提供相應的圖片及詩詞朗誦、詩詞講解的微視頻。
圖9 流派模塊界面及學習內容部分截圖
(5)意象模塊的內容設計及呈現
筆者在問卷調查中了解到,有很多學習者想要系統(tǒng)地學習詩詞中的意象。這對提高學習者的審美、鑒賞能力及后期的創(chuàng)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意象模塊的內容設計如圖10所示:
圖10 意象模塊內容設計圖
當學習者進入到意象模塊的子模塊中,可以看到意象的圖文列表,如圖11所示。學習者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就可以進行相關的系統(tǒng)化學習。同時,在頁面的下方可以看到對應意象的詩詞篇目,這樣學習者可以結合詩詞篇目來深入理解所學內容。
圖11 意象模塊界面及學習內容部分截圖
以上是以四個模塊為例做出來的Web形式的網絡課程實例。在研究中,筆者發(fā)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課程的設計與制作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首先,在設計之初要對學習對象的特點及各種需求進行調研。其次,根據調研結果對網絡課程進行教學分析及設計。之后,要根據教學設計進行內容結構的安排,并開始準備網絡課程所需要的各種資源。最后,根據之前的設計方案將學習內容、資源跟技術進行整合。另外,課件制作完成并投入使用后還需要根據學習者的反饋對各環(huán)節(jié)進行優(yōu)化及改進,才能使網絡課程的建設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1]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EB/OL].http://www.jingpinke.com/.2014-12-18.
[2]王洋.創(chuàng)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基于上海農林職業(yè)技術學院的經驗[J].科教導刊,2015(10):177-178.
[3]林君芬,余勝泉.關于我國網絡課程現狀與問題的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01(1):55-59.
[4]汪雙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設計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
[5]陳春蕾.《多媒體課件制作》網絡課程中“內容組織方式”部分的設計與開發(fā)[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6][美]瑪麗愛倫·韋默著.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 給教學實踐帶來的五項變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7]蘇達根,張志杰,鐘明峰.以學為中心的網絡課程設計——以《土木工程材料網絡課程》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07(11):49-51.
[8]趙娜,劉卓.基于學習者的網絡課程設計與應用調查[J].中國遠程教育,2010(6):50-53.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Learner-centered Online Course——Taking Poetry Appreciation as an Example
Shi Wenjia1Liu Meng2
(1.Zhengzhou University ofAeronautics,Zhengzhou 450046,Henan;2.Henan Radio&Television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6,Henan)
Online course is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arrier to support network education,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education.As the countr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course and resourc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sprung up the high tide of online-course construction.However,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Poetry Appreciation online course,it is found that it can't meet the learners'learning needs.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online course,taking the online learners of Poetry Appreciation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and taking Poetry Appreciation course of School of Network Education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learner-centered online course.
learner-centered;online course;design and production
G642.3
A
1008-6609(2017)08-0064-05
史文佳(1988—),女,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教學軟件開發(fā)與應用、教學與教育信息化、多媒體應用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教育大數據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