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鵬 鄭秀樁 高 瑩 黃培良
某院胃病臨床用藥分析
葉俊鵬1鄭秀樁1高 瑩1黃培良2
目的 通過對某院胃病治療用藥情況的調查統(tǒng)計,總結基本用藥規(guī)律和用藥特點,為胃病治療提供用藥依據。方法 統(tǒng)計分析處方中患者的基本情況,采用限定日劑量劑量(DDD)、用藥頻度(DDDs)及日均費用(DDDc)為指標判斷胃藥使用的合理性。結果 在胃病治療中以質子泵抑制劑(PPIs)和抗酸類藥物為主要治療藥物,多采用二至三聯合用藥治療,中西藥有機結合,患者經濟負擔適中,同時能與時俱進,加入溶血栓藥物和各類氨基酸治療方法,以提高療效,減少復發(fā)率。結論 該院胃病治療用藥基本合理,分析結果符合現代用藥指南,本研究調查結果為醫(yī)院指導用藥提供依據。
胃??;用藥分析;用藥頻度;合理用藥
胃病,是許多與胃部有關疾病的總稱。它們都具有相似的臨床癥狀,多數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或者疼痛、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佳。患有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多數會在進食后或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如濃茶)后感到胃部疼痛不適。胃病的診斷多數分為兩類,一種是以胃動力不足、胃腸功能減弱為主要誘因的胃炎型;另一種是以胃腸功能過于亢奮,導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過旺為主要誘因的消化性潰瘍型。根據發(fā)病機制可分為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等。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胃部疾病發(fā)病情況的統(tǒng)計結果得出:胃病在人群中發(fā)病率高達 80%,并且按照7.43%的年增長率迅速增加[1]。根據《2012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年鑒》的統(tǒng)計“在我國具有高發(fā)病率的十種疾?。?)”中,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居第二位。近幾年,胃病患者的發(fā)病平均年齡趨向年輕化,同時中年患者占據比例也逐漸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胃部等疾病問題越發(fā)突出。本研究通過數據分析某院門診藥房胃病處方統(tǒng)計,了解用藥規(guī)律和用藥特點,為胃病治療提供用藥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某院門診藥房2015年7—12月含胃病的處方2256張作為半年的抽樣量進行分析,每月定量收集1 d的(500±50)張門診處方,依此類推。對處方中患者的性別、臨床判斷和用于治療胃病的藥物種類、名稱等進行記錄整理分析,對2012—2015年治療胃病藥物藥物分類利用 EXCEL表格進行匯總處理,并利用限定日劑量劑量(DDD)、用藥頻度(DDDs)及日均費用(DDDc)等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1.2 研究方法 依照《處方管理辦法》附錄的“處方評價表”對某院門診藥房半年的處方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包括患者的平均年齡分布范圍、性別分布比例、不同種類藥物在處方中的使用頻數等;用相應公式如DDDs、DDDc等對某院胃病治療對處方進行數據分析,評價其用藥的合理性。
2.1 處方基本情況
表1 2256張?zhí)幏街懈黝愇覆∷急壤⑿詣e及年齡分布
2.1.1 性別分析 從表 1中的分析結果得出,各類型胃病患病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根據訪問了解總結出一個典型的特點:相對于男性患者來說,女性患者多數只要胃部稍有不適,就愿意及時就診,一旦醫(yī)師確診后,能自覺遵照醫(yī)囑,按時用藥,并愿意服從醫(yī)師開具為期幾個療程的治療;男性患者更多是在疼痛爆發(fā)期才去就診,甚至不按時按量服用醫(yī)師開出的藥物,多數患者在自身感覺良好時就不再接受治療。
2.1.2 年齡分析 胃炎和消化性潰瘍這兩類胃病的高發(fā)率平均年齡階段在50~70歲,這與筆者預期設想的結果不相符,經查閱相關文獻[2-3],總結出導致高發(fā)率平均年齡偏高這一現象的原因其一是胃泌素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它刺激壁細胞分泌胃酸,容易誘發(fā)胃功能性疾??;其二是老年人隨年齡增長,開始出現牙列缺損,咀嚼食物不夠充分或者是未經咀嚼就吞入胃中,從而增加了胃的負擔;于此同時,老年人由于味覺下降,食道和胃黏膜慢慢萎縮,蠕動功能變差,偏愛進食一些刺激性食物或長期飲用濃茶、咖啡、酒等都能誘發(fā)胃腸功能疾??;其三是老年人有較多的空閑時間,倘若感覺到身體有所不適就會及時就醫(yī),相比之下,青少年及青壯年因學習、工作較為繁忙,多數是等到胃病發(fā)作期難以忍受才會就醫(yī),因此導致本次門診處方統(tǒng)計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率在老年期居高。
2.1.3 胃病類型分析 由表 1得出,位于各類消化道疾病發(fā)病率第一的是胃炎,其中慢性胃炎的發(fā)病率占總胃炎的68.8%。胃炎與感染幽門螺桿菌(Hp)有密切關系[4],如果Hp沒有得到根治,就會導致該病反復復發(fā);之二是演變:由于急性胃炎的遺患,未能完全根治,慢慢演變成慢性胃炎,需要長期定時就醫(yī)服藥;之三是服用刺激性食物或者藥物損傷胃黏膜從而誘發(fā)胃炎。
2.2 藥物利用度的調查總結 由表2得出,該院門診以質子泵抑制劑(PPIs)為主要胃病診治用藥,其連續(xù)4年銷售金額均居第一位,占總體藥物銷售金額的50%以上。分析結果與文獻報道相似[5]。中成藥的銷售金額在逐年上升,可以看出在治療胃病的同時,患者也看中采用中藥進行養(yǎng)胃,中西醫(yī)有機結合可以大大增加治療效果;促進胃動力藥在 2014—2015年排行第三,成為胃病治療藥物的主導;H2受體阻斷劑由于存在消化系統(tǒng)、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較多不良反應,因此逐漸被質子泵抑制劑取代,有文獻指出因其價格低廉,仍有部分患者使用H2受體阻斷劑[6]。
各類胃病藥物DDDs統(tǒng)計得出,PPIs、抗酸藥、胃黏膜保護劑連續(xù)3年排行前三位,說明這3種藥物是胃病治療的常用藥物,PPIs的DDDs基本穩(wěn)定。其中,DDDc最高是PPIs(13.67元),最低是H2受體阻斷劑(2.79元),PPIs的日均消費較高,患者的經濟負擔較重。見表3。
表2 2012—2015年治療胃病藥物的銷售金額、構成比及排序
表3 2012—2015年治療胃病藥物的DDDs、構成比及DDDc
PPIs在世界藥品市場用于治療胃病用藥中銷售金額近幾年來一直保持第一,H2受體拮抗劑已逐步被其所取代。新一代拉唑類藥物具有更好的療效、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勢,日常使用數量逐步超過奧美拉唑的使用總量。該院在治療胃病用藥時,主要采用的是拉唑類+抗酸類+胃黏膜保護劑為主;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是促胃動力藥物的首選,在經濟上符合用藥指南。
目前,臨床常以抗Hp、抑酸藥及胃黏膜保護劑為首選藥物,并伴用解痙藥、促動力藥為輔助治療的思路作為各類胃病的治療方案。通過這些常規(guī)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療效,且治療速度快,但也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停藥后疾病容易復發(fā),其誘發(fā)因素有不合理的飲食、不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緊張的情緒等等。胃黏膜血液循環(huán)對于維持胃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血流量及血流狀態(tài)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形成與發(fā)展有直接影響;活血化瘀藥物為防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途徑之一,可以改善胃黏膜微循環(huán)狀態(tài),增加胃黏膜血流[7]。還要進食一些軟而易消化的食物,在溶解血栓的同時改善血液循環(huán),并且及時補充多種氨基酸,因為氨基酸具有加快消化道表皮細胞自我再生的功效,有助于胃腸道吸收更多營養(yǎng)物質,使修復過程更加快速[8]。
胃病是上消化道系統(tǒng)中具有高病發(fā)率的疾病,在診治過程中要先明確診斷胃病類型,分析其誘發(fā)原因。不論是何種胃病均要從根本病因入手治療為主,適當增加其他輔助藥物進行治療。如以Hp感染引起的胃炎為例,在治療時應增加抗菌藥物阿莫西林,以殺滅Hp為主導治療方案;消化性潰瘍多數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增加所誘發(fā),因此在治療中應以PPIs為主。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對于一般胃炎在未診斷是否有Hp感染前,無需使用殺Hp的藥物,更不需要使用對Hp感染無效的其他抗生素,應以使用抗酸藥、抑酸藥或者胃黏膜保護劑為主導治療。在聯合用藥時,要注意考慮到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禁止重復用藥;在聯用藥時,在確保有良好治療效果的前提下,使用藥品越少越好,必需時可錯開服藥時間。做到安全、有效、適當、經濟的使用藥物,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9]。
本研究經過調查統(tǒng)計,該院胃病用藥符合規(guī)定,沒有出現濫用抗生素的情況,同時在用藥的選擇上能夠站在患者角度考慮,提供多種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效果,符合經濟要求,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程海英.愛護關照自己的胃[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04-09(6).
[2]吳本儼.年齡與胃酸分泌[J].國外醫(yī)學(老年醫(yī)學分冊),1995, 16(5):201-203.
[3]賈春玲.口腔健康狀況與慢性胃疾患關系的調查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
[4]高仕霖,張連峰,時永全.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胃外疾病研究進展[J].中華消化雜志,2016,36(1):65-67.
[5]徐成恒.我院用于治療胃病的藥物利用調查[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1,20(9):476-478.
[6]貝世芳.我院門診抗消化性潰瘍藥物處方分析[J].世界臨床藥物,2010,31(2):102-104.
[7]王茵萍,潘華峰,李任先,等.活血化瘀藥物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粘膜血液循環(huán)的影響[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3,14(1):67-69.
[8]陳建雄,陳賽里.胃病治療新概念[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0,8(3):25-26.
[9]羅景嚴.胃藥的使用分析 852例[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 2012,14(32):16-17.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10.007
1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藥學部,廣東廣州 510080
2潮州市中心醫(yī)院,廣東潮州 5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