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生
摘要:指出了進行小綠葉蟬對藜蘆堿的抗藥性試驗是為了進一步推廣藜蘆堿在茶葉上的應用。為了研究茶小綠葉蟬對藜蘆堿的抗藥性,在安溪茶園選址進行了試驗,選擇5個時間點研究了0.5%藜蘆堿可溶劑液對茶小綠葉蟬的防效以及茶小綠葉蟬對0.5%藜蘆堿可溶劑液的抗性系數(shù)以綜合判斷藜蘆堿是否能在茶園茶小綠葉蟬防治中大面積推廣。結果表明:0.5%藜蘆堿可溶劑液對茶小綠葉蟬的防效很好,藥后3 d防效在84.72%以上,藥后7 d防效在77.47%以上,茶小綠葉蟬對0.5%藜蘆堿可溶劑液的抗性系數(shù)均在1左右,說明茶小綠葉蟬很難對藜蘆堿產(chǎn)生抗藥性,藜蘆堿目前可在茶園茶小綠葉蟬的防治中大力推廣。
關鍵詞:茶小綠葉蟬; 藜蘆堿; 抗藥性; 抗性系數(shù)
中圖分類號:S4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8003503
1引言
茶小綠葉蟬屬同翅目葉蟬科,以成蟲或若蟲刺吸茶樹嫩葉嫩梢汁液,影響茶樹正常的營養(yǎng)和水分輸送,使茶樹芽葉生長受阻,是福建省普遍嚴重危害茶樹的主要蟲害,危害極大,若防治不及時,則會造成茶葉產(chǎn)量下降,品質變差。目前防治小綠葉蟬仍以化學農藥為主\[1\],化學殺蟲劑的長期使用使小綠葉蟬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抗藥性\[2,3\],使不少藥劑的防效降低甚至失去防治效果,并且化學農藥的長期不合理使用,造成茶葉農藥殘留超標的現(xiàn)象頻發(fā),因此,對無公害茶葉的呼聲越來越高。藜蘆堿是環(huán)保型植物源農藥,是建立生態(tài)茶園,發(fā)展無公害茶葉產(chǎn)業(yè)的主流用藥之一,具有無公害、廣譜、害蟲不易產(chǎn)生抗藥性等特點。用植物源農藥代替純化學農藥對茶葉病蟲害進行防控,不僅能有效控制蟲害的發(fā)生與危害,并且不會造成茶葉農殘超標\[4\]。因此,用0.5%藜蘆堿可溶劑液對茶小綠葉蟬進行防治,取得顯著效果。為驗證茶小綠葉蟬在長時間使用藜蘆堿防治過程中是否會對藜蘆堿產(chǎn)生抗藥性,在安溪茶園做了藥效對比試驗,旨在為該類藥劑在綠色防控中是否能長時間大面積推廣提供可靠依據(jù)。
2材料與方法
2.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為安溪高建發(fā)茶葉莊園,地處安溪縣境中偏南部丘陵地區(qū),位于安溪縣虎邱鎮(zhèn)雙格村仙腳印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園區(qū)內土壤肥沃,以紅壤土為主,海拔850~930 m,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1940 mm,年日照時數(shù)1778.6 h,良好的光、熱資源對發(fā)展名優(yōu)茶生產(chǎn)十分有利。試驗地從2014年起就開始使用馥稷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0.5%藜蘆堿可溶劑液防治茶小綠葉蟬,符合此次抗藥性試驗要求。
2.2試驗材料與方法
2.2.1試驗作物
鐵觀音。
2.2.2試驗藥劑與使用器械
試驗藥劑為馥稷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0.5%藜蘆堿可溶劑液,使用器械為瑞普背負式電動噴霧器(3WBD-16)。
2.2.3試驗設計與處理
試驗設兩個處理區(qū),每個小區(qū)350㎡。除試驗時間外,此片區(qū)域其余時間防治茶小綠葉蟬均用0.5%藜蘆堿可溶劑液。根據(jù)馥稷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內部技術人員在各主要產(chǎn)茶區(qū)做的藜蘆堿對茶小綠葉蟬的藥效試驗得知,在藜蘆堿600倍(100 mL/畝)施藥一次對茶小綠葉蟬的防效率效果最佳,藥后第三天防效高達92.80%,藥后第七天防效為83.6%,其防效高于或接近普通使用的常規(guī)化學農藥,因此我們設定藜蘆堿600倍(100 mL/畝)一次用藥為防治茶小綠葉蟬的最佳使用劑量。具體設計與處理見表1。
2.2.4試驗方法
每次施藥前先調查百葉蟲口數(shù),調查完后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對茶樹葉片均勻噴霧,用藥量為100 mL/畝,施藥時天氣晴朗,沒有不良天氣影響。
2.2.5調查、計算方法
施藥前在早晨露水未干的時候調查蟲口基數(shù),每個小區(qū)采取5點取樣法,每個點檢查20張葉片,每個處理區(qū)取100張葉片檢查并記錄蟲口數(shù),施藥后第3 d、第7 d采取同樣方法調查活體蟲口數(shù),根據(jù)前后調查的蟲口數(shù),計算防效率和抗性系數(shù)。試驗期間需仔細觀察藜蘆堿處理區(qū)茶樹的生長狀況,記錄是否出現(xiàn)藥害現(xiàn)象。計算公式如下:\[5\]
防治效果(%)=\[1-
空白對照藥前活蟲數(shù)×處理區(qū)藥后活蟲數(shù)空白對照藥后活蟲數(shù)×處理區(qū)藥前活蟲\]×100;
抗性系數(shù)=抗藥性昆蟲的致死中量正常昆蟲的致死中量
根據(jù)上述公式,進行轉換推導,將達到正常防效的致死量作為正常昆蟲的致死中量,將抗藥性昆蟲防效率達到正常防效率所需的致死量作為抗藥性昆蟲的致死中量。假設用0.5%藜蘆堿可溶劑液600倍施藥一次防治茶小綠葉蟬得到的防效(藥后第3 d為92.8%,第7 d為83.6%)的致死量(100 mL/畝)為正常防效率的致死量,由此可推導出:
抗性系數(shù)=正常防效率抗性防效率
3實驗結果與分析
3.1實驗結果
3.2藜蘆堿處理作物觀察
用0.5%藜蘆堿可溶劑液600倍施藥于鐵觀音上,整個試驗期均未出現(xiàn)藥害現(xiàn)象,說明藜蘆堿對處理作物安全。
3.3防效及抗性系數(shù)分析
0.5%藜蘆堿可溶劑液600倍(100 mL/畝)施藥一次,藥后3 d防效都在84.72%以上,由表2可看出,防效并不隨著時間的遞增而遞減,而是呈現(xiàn)降-升-降-升的不規(guī)律性,和設定正常防效率92.8%相比,兩次防效低于設定防效,分別為2016年4月22日的88.75%和2016年9月20日的84.72%,其余時間段的防效均高于設定的正常防效;藥后7 d防效均在77.47%以上,且只有2016年9月20日的防效77.47%相對于設定的正常防效83.6%低,最高的防效并不是在最初的用藥時間段,而是在2017年4月30日,為87.28%,防效也并不隨著時間的遞增而遞減,說明0.5%藜蘆堿可溶劑液防治茶小綠葉蟬的效果很好,防效隨著時間的推移并未下降,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茶小綠葉蟬對0.5%藜蘆堿可溶劑液很難產(chǎn)生抗性。endprint
由表2看抗性系數(shù)的變化,不管是藥后3 d,還是藥后7 d,抗性系數(shù)均在1之間波動,抗藥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此抗藥系數(shù)的計算方法和傳統(tǒng)抗性系數(shù)計算方法有很大區(qū)別,傳統(tǒng)抗性系數(shù)是由昆蟲的致死中量來推導計算的,本試驗是由整體的防效來推導的。雖然有本質區(qū)別,但得出的抗性系數(shù)相差不是很大,因此,本次試驗默認的由防效率來推導得出的抗性系數(shù)幾乎等同于由致死中量推導計算出的昆蟲的抗性系數(shù)。故得出茶小綠葉蟬對0.5%藜蘆堿可溶劑液較難產(chǎn)生抗藥性。
針對此次試驗出現(xiàn)防效及抗性系數(shù)未隨著時間的遞增而呈現(xiàn)有規(guī)律變化的情況,可能原因為調查誤差、人為噴藥操作誤差和茶小綠葉蟬遷飛危害三者共同影響導致,出現(xiàn)的誤差在合理范圍內,對此次試驗結果的影響很小,可忽略。
4結論與討論
從目前的實驗結果來看,茶小綠葉蟬對藜蘆堿很難產(chǎn)生抗藥性,在建立生態(tài)茶園中可大力推廣藜蘆堿,但此次試驗也有不足之處,比如試驗的年限是否足夠長,在其他基地試驗是否可以產(chǎn)生同樣效果。且此次用的藜蘆堿為馥稷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并不承諾其他廠家所產(chǎn)的藜蘆堿有等同效果,總體來說,茶小綠葉蟬對藜蘆堿的抗藥性研究有待進一步發(fā)展,并且需依托病蟲測報,集成各種先進綠色防控技術,并用其他類型植物源農藥如苦參堿、蛇床子素等來對茶小綠葉蟬進行交替防控,以延緩茶小綠葉蟬抗藥性的產(chǎn)生。本次試驗對其他茶葉抗藥性昆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并且能夠加快藜蘆堿在茶葉上的推廣,促使茶葉產(chǎn)業(yè)向綠色標準更進一步發(fā)展,保障人們舌尖上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熊興平.假眼小綠葉蟬防治研究進展\[J\]. 茶葉科學技術,2003(4):1~5.
\[2\]彭萍,徐澤,侯渝嘉,等.啶蟲脒防治茶園害蟲藥效試驗\[J\].中國茶葉,2006(2):24~25.
\[3\]王念武,徐金漢,陳崢,等.不同茶園假眼小綠葉蟬抗藥性比較\[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04,33(2):169~173.
\[4\]周順義,尹健,馬俊.幾種植物源農藥防治茶樹主要害蟲的藥效\[J\]. 北方園藝,2011(11):128~130.
\[5\]張澤溥.昆蟲抗藥性的生物測定統(tǒng)計法\[J\].植物保護,1982,8(1):35~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