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張武
一篇網(wǎng)紅帖讓“中年油膩男”成眾矢之的。“相由心生”,在身材臃腫、樣貌油膩、品味陳舊的背后,是掩不住的“中年危機”。相對于較少涉及中年危機題材的華語電影,好萊塢電影相關題材卻不少:從凱文·史派西在《美國麗人》中飾演的撩妹大叔,到比爾·默瑞在《迷失東京》里扮演的過氣影星,好萊塢電影一直在努力塑造不同類型的“中年油膩男”。
從身材臃腫到精神頹廢
上周末,喬治·克魯尼執(zhí)導、以美國上世紀50年代小鎮(zhèn)為背景的新片《迷鎮(zhèn)》在北美首映。該片中,馬特·達蒙詮釋了最新的“中年油膩男”形象(下圖):事業(yè)成功、大腹便便、腹黑無賴,因為一個小心思最終釀出悲劇。為了詮釋出角色人到中年特有的油膩感,在《諜影重重》里帥氣逼人的馬特·達蒙增肥后以肥碩的身軀騎著比例不對稱的單車出現(xiàn)在銀幕上,令人眼前一亮。美國《綜藝》認為馬特·達蒙對角色的理解有獨到的一面,“他塑造了一個迷人又腹黑的無賴”。
除了外形上的臃腫,很多好萊塢電影也展現(xiàn)出“中年油膩男”精神上頹廢的一面。在2004年的奧斯卡熱門電影《杯酒人生》中,保羅·吉亞瑪提飾演的中年男子,妻子和他離婚一年,自己對教育工作毫無熱情,人也長得缺乏顏值,但卻熱衷隨時撩妹,除了對酒有一番自己的見地,這個角色幾乎一無是處。但在亞歷山大·佩恩導演的鏡頭下,這個角色卻在片中大放異彩。有評論認為,正是這個發(fā)人深省的立體角色,幫助導演佩恩將一個關于美酒、男女之愛的中年危機故事,表現(xiàn)得豐富而微妙。盡管角色自始至終都沒有改掉揮之不去的油膩感,但最終完成角色成長,與前妻的現(xiàn)任丈夫和睦相處。
《美國麗人》中的“高級油膩”
好萊塢電影一直有反思中年危機和中年形象焦慮的傳統(tǒng)。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中年油膩男”逐漸完成從配角、反派,到主要角色的轉(zhuǎn)變。這種地位上升的背后,也折射出美國社會和好萊塢的心態(tài)變遷——那些整日坐在椅子上奮
筆疾書的中年編劇們,敢于正視自己日益肥碩的腰圍。在2000年奧斯卡獲獎影片《美國麗人》中,凱文·史派西扮演的萊斯特給所有美國中年男人上了一課。凱文·史派西用幾近沒有表情的表演,依靠臉部表情細微的變化,例如嘴角的抽動或頭微微歪向一邊,演繹出肉體頹廢之外的另一種油膩感:中年人的自大。角色最后慘死的結(jié)局也為美國中年人敲響警鐘。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年油膩男”都是萊斯特這樣的自大狂,好萊塢銀幕上還有另一種“油膩”:自卑。2003年,一部只拍攝27天、耗資僅400萬美元的小成本影片一經(jīng)推出即獲得包括奧斯卡、金球獎在內(nèi)的全球多項影評人獎和提名,被譽為“有詩意而具深度的獨立電影”,這正是索菲亞·科波拉導演的《迷失東京》。擅演喜劇的演員比爾·莫瑞在片中飾演逐漸過氣的好萊塢影星(上圖),他以一種冷幽默演繹出人到中年風華漸逝,這種困境因處于東京這個異鄉(xiāng)而更加激化。
如何去油膩
大多數(shù)以“中年油膩男”為題材的美國電影,都遵循好萊塢電影劇本“套路”:無論這些中年男開始表現(xiàn)有多糟糕,最終都要完成一場自我救贖。在尼古拉斯·凱奇出演的黑色喜劇《天氣預報員》中,角色一開始是標準的“中年油膩男”:他坐在快餐店,腦海里充滿周圍的絮叨,最終對著鏡頭說“我就是垃圾食品”。影片后段,這個一蹶不振的角色為了女兒“絕地反擊”,背著弓箭上班播報氣象新聞,最終贏回自己的生活。在榮獲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家庭喜劇片《窈窕奶爸》中,羅賓·威廉姆斯扮演的卡通配音員丹尼爾被妻子掃地出門后,失去對孩子的監(jiān)護權,為了能多看到孩子,他男扮女裝化身為英國老奶奶去前妻家應征奶媽,最終在笑料百出中重拾家庭溫暖。
到底如何避免成為油膩的中年男?其實最難的從來不是肉體層面的減重,而是在精神層面正視中年危機。好萊塢電影提供的藥方是:從自我反思開始,通過不懈努力完成從肉體到精神的“脫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