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李錚
射覆漫談
——射覆的流程及衍變
文 | 本刊記者 李錚
射覆與投壺、流觴一樣,都是我國傳統(tǒng)的游戲活動。然而相對于流觴以及投壺,人們對于射覆的印象總是十分模糊的,到底什么是射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活動,其游戲的過程與特點又有哪些?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天津市孫子兵法研究會榮譽會長李海濤,請他為我們詳細解讀射覆的歷史。
記者:李商隱《無題》詩中有“隔岸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請問這其中的“射覆”是什么意思?
李海濤:射覆,最早是把某物覆蓋起來讓他人猜的一種游戲,“猜”,古人稱之為“射”,所以猜所覆蓋的物品也叫射覆,它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高雅而有趣的活動,主要流行于宮廷貴族以及文人雅士之間。射覆和先秦時期的占卜有關(guān),具體說來,射覆可以由兩個人進行,也可以由多人進行,多人進行需分組。射覆活動進行時,一方藏東西,稱為“覆”,而另一方負責猜,稱為“射”,射者猜中則為勝?!段饔斡洝防锏纳涓埠汀都t樓夢》《三國演義》的也不一樣,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是射覆的衍變造成的。射覆的歷史比較久遠,具體年代已不可考?,F(xiàn)在有據(jù)可查的最早關(guān)于射覆記載是在《漢書 · 東方朔傳》里。東方朔是正史中最早記載的射覆高手,漢武帝把物品藏在容器下,讓大臣們猜,大臣們都猜不中,這時東方朔卜了一卦,并根據(jù)卦象說:“(所藏的東西)是龍而無角,是蛇又有足,還善于爬墻,不是壁虎就是蜥蜴?!睗h武帝看被東方朔猜中,就賞賜他十匹帛。三國時期的管輅,也是射覆的高手,《三國志》里也記載著管輅射覆的故事,其情節(jié)和《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大致相同,管輅通過射覆,不但猜中了其中的物品,而且還通過射覆幫助別人找到了丟失的東西。雖然記載有些夸大,但是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早期的射覆,其基本過程就
記者:您剛剛說射覆和古代的占卜有關(guān)是什么意思?
李海濤:射覆最早應當是古時數(shù)術(shù)家為了提高自己的占卜技能而進行的一種游戲。早期的射覆,人們在猜之前,往往要先占卜一卦,然后根據(jù)卦象來判斷所猜的東西到底是什么。這種通過卦象就能判斷所猜之物的方法,其可信度并不大,猜中的概率也極低。
記者:我也查閱過部分資料,發(fā)現(xiàn)《紅樓夢》和《三國演義》里都有對射覆的描寫,可是為什么這兩處對射覆的描寫不一樣?
李海濤:不僅《紅樓夢》和《三國演義》里有關(guān)于射覆的描寫,《西游記》中師徒四人在車遲國和羊、虎、鹿三個妖怪斗法,隔板猜物,也是射覆。但是是覆者先將東西覆蓋,而射者對此進行卜卦,并根據(jù)卦象進行猜測。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唐朝,到了唐朝,射覆逐漸衍變得更具娛樂性,衍化出一種新的形式——娛樂勸酒游戲,其大致方法是:預先將一物品或?qū)懞米值募垪l藏在倒扣的杯碟中,口頭念出或?qū)懗鲆欢坞[語,讓人猜射,猜不中則罰酒。
例如,如果所覆之物為蟬,覆者則可說一句隱語“居高聲自遠”,這是唐代虞世南詠蟬詩中的一句,若射者能解其中意味,則可再說出一句與蟬相關(guān)的事物或詩句,即為射中,射者勝。
唐玄宗時,唐玄宗已寫好即將任命的宰相的姓名,恰逢太子李亨入內(nèi),玄宗隨即用金甌(金制的容器)蓋上姓名,對太子說:“這是我即將任命宰相的姓名,你知道是誰嗎?如果猜中了,我賜酒給你喝。”太子李亨拜了一拜,說:“莫不是崔琳、盧從愿吧?”唐玄宗說:“你猜中了。”說著,移開金甌,露出二者姓名,并賜太子酒。這是把射覆和酒聯(lián)系起來的最早記載。
而李商隱的“分曹射覆蠟燈紅”指的仍然是以猜物為主的射覆,雖然射覆的過程與漢魏時有所簡化,但組織形式更加完備。參加者人數(shù)不拘,一般以20人為一組。所謂“分曹”就是分組的意思,每組設一個監(jiān)令,觀察依令行飲的次序。按照當時縣令為“明府”的習慣,監(jiān)令被稱為“明府”。
宋、元、明、清時期,正史中幾乎沒有關(guān)于射覆的記載,反而是一些個人筆記和當時的小說中記載了一些對于射覆的描寫。
記者:您能具體說說嗎?
李海濤:雖然唐代以后關(guān)于射覆的記載比較少,但仍有蛛絲馬跡可尋。清同治年間,有一個叫俞敦培的人,他寫了一本書,名字叫《酒令叢鈔》,這本書里記載了三百多種酒令,其中就有對于射覆的描寫,不過他記載的射覆,也叫作“射雕覆”。這個“射雕覆”怎么進行呢?根據(jù)他書里的記載來看,上一個字為雕,下一個字為覆。比如覆者想覆的是“酒”字,那么他就可以說“白”(白酒),而射者如果說的一個與酒相關(guān),且第一個詞也是酒字,但又沒說出“酒”,而只說了一個字,比如“杯”(酒杯),那么便為射中,其中的“白”字就是雕,而“酒”就是覆。這個射覆,猜的雖然是酒,但是卻是根據(jù)“白”字猜出。這種射覆,現(xiàn)在我們看起來有點像成語接龍,比如龍騰虎躍、躍馬揚鞭這種首尾相接的形式。
這種射覆的玩法,與《紅樓夢》中的射覆頗為相似,但是《紅樓夢》中的射覆顯然難度更大。比如李紈和邢岫煙之間的射覆:李紈看見席上有“樽”,所以用宋蘇轍《九日三首》之一的“瓢樽空掛壁”中的“瓢”來隱寓“樽”字。岫煙用唐劉希夷《送友人只新豐》的“愁向綠樽生”里的“綠”字射樽。
顯然,這種射覆絕對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嘗試的,需要有極高的文學素養(yǎng)。從記載上看,《紅樓夢》中的“射覆”從來沒有作為一種酒令單獨流行過,它與漢唐流行的射覆游戲都不太相同,有人推測可能是作者杜撰的。不過《紅樓夢》和《酒令叢鈔》中關(guān)于射覆的描寫,可以說是宋元明清時期關(guān)于射覆最為詳細的描述和記載了,其他關(guān)于射覆的記載少之又少。
記者:為什么后世對于射覆的記載會越來越少呢?
李海濤:唐以后,射覆作為一種貴族以及文人雅士之間的游戲,已經(jīng)逐漸式微。其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射覆的本身。第一,射覆可以說在古代一直是一種只有文化人和宮廷貴族才能夠玩的游戲,而一般平民對于這項活動難以參與其中,這就大大限制了射覆的流傳范圍。第二,射覆雖然可以不分場地、不限物件,但是射覆衍化成酒令之后,它的活動空間也相對地減少,只能適用于酒桌上。第三,射覆這項活動要求參與者有極高的文化素養(yǎng),且射覆時雙方一射一覆往往猜測過程繁雜冗長,洪昇在《長生殿》中就曾經(jīng)借楊貴妃之口說射覆這一活動“絮煩煩”,因此這也造就了射覆這種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的局面。第四,隨著射覆的娛樂性功能的逐漸消失,當時的很多人都認為射覆已失去了它作為一種游戲的作用,清代學者章學誠就在其《文史通義》中說“射覆之學雖極精能,其無當于實用也”。《紅樓夢》中的薛寶釵更是說射覆“失傳”已久??梢娫诓苎┣凵畹哪莻€年代,了解射覆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因此,我們大致可以斷定,在清代,已經(jīng)很少人會再去進行射覆這種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