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艷 蘇靖凱
107例肝移植術后留置中心靜脈導管病人的護理及監(jiān)測體會
●毛海艷1蘇靖凱2
目的:通過研究我院肝移植術后病人留置中心靜脈導管尖端細菌定值情況,提高我院對移植術后留置中心靜脈導管病人的護理及監(jiān)測水平。方法:抽取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肝移植術后病人107例,留取中心靜脈導管尖端5cm送檢驗科做細菌培養(yǎng),分析各類護理操作與細菌定值相關性。結(jié)果:107例病人中培養(yǎng)出細菌例16數(shù)例。其中革蘭陽性細菌68.75%,革蘭陰性細菌18.75%,真菌12.5%。從病原菌分布來看革蘭陽性菌占主要優(yōu)勢,表皮葡萄球菌檢出率最高。結(jié)論:加強護理人員培訓,規(guī)范護理操作流程,加強局部護理和檢測,從而降低導管尖端細菌定值和導管相關性血液感染的發(fā)生率,減少移植術后感染相關并發(fā)癥。
肝移植;中心靜脈導管;細菌培養(yǎng)
感染是肝移植術后最嚴重并發(fā)癥之一,是患者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別器官捐獻開展以來,公民逝世后供肝移植數(shù)量逐年上升,肝移植術后感染較前例數(shù)增多,且病情復雜。肝移植術后感染主要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感染。肝移植術后細菌感染主要發(fā)生在2周內(nèi)。中央靜脈置管術廣泛用于肝移植術后,成為移植術后病人監(jiān)護及治療的重要手段,但其侵入性的操作增加了細菌入體的機會,給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帶來較大困難。我院2007年開展肝移植術至今,對肝移植病人中心靜脈導管置管術后病人局部定值菌進行監(jiān)測,現(xiàn)將護理體會總結(jié)如下:
1.1 對象
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進行肝移植術并施行中心靜脈導管置管術病人107例,拔出導管取尖端進行細菌培養(yǎng)。其中男性94例,女性13例。拔管前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發(fā)熱。
1.2 方法
用安爾碘消毒置管部位,拔管后用無菌剪刀剪取導管尖端5cm放入無菌試管送檢驗科進行細菌培養(yǎng)。
1.3 護理與監(jiān)測
(1)無菌敷料覆蓋穿刺部位,病房保持清潔,每天用紫外線消毒。
(2)換藥時絡合碘消毒以穿刺點為中心,半徑為6cm的皮膚兩遍,消毒后穿刺點留置絡合點紗布,再覆蓋無菌干燥敷料隔日換藥一次。研究表明,無菌紗布2d更換1次,透明薄膜和藥物涂層裝置5d~7d天更換1次,還應根據(jù)敷料脫落、潮濕、污染等問題予以更換,如果傷口有滲血,應首先紗布敷料。
(3)肝素帽每天更換一次,更換敷料時避免將導管脫出。術后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侵入性操作頻繁,為預防感染,將病人置于單人房間,并采取保護性隔離措施,以降低繼發(fā)感染幾率。
(4)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置管局部有無紅,腫,熱,痛等感染現(xiàn)象,監(jiān)測病人體溫和血常規(guī),根據(jù)培養(yǎng)結(jié)果,遵醫(yī)囑使用抗生素。加強護理技術和責任心,由??谱o士每天評估置管病人的情況和感染風險,認真填寫深靜脈導管每日評估表。
2.1 根據(jù)檢驗科檢驗報告回饋
107例病人中培養(yǎng)出細菌例16數(shù)例。其中革蘭陽性細菌68.75%,革蘭陰性細菌18.75%,真菌12.5%從病原菌分布來看革蘭陽性菌占主要優(yōu)勢,表皮葡萄球菌檢出率最高。
2.2 中心靜脈置管培養(yǎng)出的細菌和構(gòu)成比
病原菌 檢出例數(shù) 構(gòu)成比(%)表皮葡萄球菌 7 43.75金黃色葡萄球菌 2 12.50人葡萄球菌 1 6.25糞腸球菌 1 6.25大腸埃希菌 1 6.25銅綠假單胞菌 1 6.25鮑曼不動桿菌 1 6.25白色念珠菌 2 12.50
導管相關性感染(CRS)是肝移植術后常見的醫(yī)院內(nèi)感染,Javis等報道美國醫(yī)院每年有20萬人發(fā)生血流性感染,多數(shù)與應用靜脈導管技術有關,CRS正日益受到重視[1]。本組資料總結(jié)107例肝移植患者術后CRS的發(fā)生情況,最常見的致病菌是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這可能與大多數(shù)CRS的皮膚微生物遷移有關[2]。細菌來自皮膚穿刺處周圍,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能產(chǎn)生一種多糖,使細菌本身緊緊黏附于導管,同時保護細菌本身不被吞噬。定植的細菌沿導管周圍的纖維蛋白鞘蔓延人血引起感染。本組資料中肝移植術后CRS的感染率為14.95%,較普通ICU患者發(fā)生率高。文獻報道,普通ICU中心靜脈導管CRS的感染率為3%~6%,置管時間是引起CRS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3]。長期留置導管者,由于多次使用接頭,易發(fā)生細菌從接頭處侵入導管內(nèi)表面并定植,細菌生長繁殖后進入血液。短期留置導管者多與皮膚插管部位的細菌定植有關,細菌在導管外表面繁殖生長,而長期留置導管者則與細菌導管內(nèi)表面定植繁殖有關。術后盡早拔出中心靜脈導管以減少感染的發(fā)生已形成共識[4]。肝移植患者圍手術期多種因素會引起白細胞減少。主要有:繼發(fā)于肝病時所致的門脈性脾腫大、脾功能亢進;肝病患者感染肝炎病毒后引起造血功能障礙;肝病時因免疫反應而產(chǎn)生抗自身白細胞抗體;術后他可莫司、嗎替麥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劑應用可引起骨髓抑制、巨細胞病毒感染等。白細胞減少可導致患者發(fā)生反復感染。有研究認為中性粒細胞減少會使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性增加1倍[4]。因此對術后白細胞減少應引起足夠重視,尤其是使用嗎替麥考酚酯等藥物的患者應反復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一旦發(fā)生白細胞減少首先應停用對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藥物,必要時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以及嚴格隔離、預防感染、輸新鮮血液、營養(yǎng)支持等。Child—Pugh分級反映了患者術前的肝功能狀況,術前肝功能差的患者行肝移植手術后早期肝功能也較差,這部分患者免疫力更低,對各種病原體的易感性均增加,容易發(fā)生血流性感染。因此對術前肝功能差的患者手術后更應積極預防感染,加強支持,使之順利渡過肝功能恢復前的危險期。
有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導管和不同的插管部位也是影響CRS的重要因素[5]。單腔導管較雙腔、三腔導管CRS的發(fā)生率低;三種不同插管途徑以股靜脈插管最易發(fā)生感染,頸內(nèi)靜脈插管次之,鎖骨下靜脈插管發(fā)生感染的可能性最小。并且采用浸透銀的皮下套囊,使用消毒劑(洗必泰及磺胺嘧啶銀)或抗生素(米諾霉素和利福平)包裹導管,也能減少CRS的發(fā)生。由于本組患者均使用同一型號導管,插管部位均為頸內(nèi)靜脈,故這兩個因素沒有納入本研究中。另外,臨床工作中注意無菌操作,每次操作接頭及更換敷料時認真洗手消毒也是預防CRS發(fā)生的重要措施。綜上所述,CRS在肝移植術后感染率較高,最常見的致病菌是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革蘭陽性球菌,置管時間、術后白細胞減少和術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級是影響肝移植術后CRS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針對這些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將有助于降低CRS的發(fā)生率[6]。
根據(jù)中心靜脈導管尖端細菌定值情況,認真總結(jié)中心靜脈導管護理要點,盡量避免或減少中心靜脈導管置管術引起的細菌感染。因此做好無菌操作,從源頭上減少感染發(fā)生,是預防感染的重中之重。隨著中心靜脈導管在臨床應用的不斷加強,新技術,新業(yè)務的廣泛應用,通過對導管操作流程的完善,使用過程的監(jiān)測,導管的護理和管理,加強醫(yī)護人員的培訓,有效降低導管尖端細菌的定植和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發(fā)生。
(作者單位:1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三醫(yī)院移植醫(yī)學研究院;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三醫(yī)院檢驗科)
[1]Casey AL,Elliott rI’S.Preven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infection[J].Update Br J Nurs,2010,19(2):78-80.
[2]彭小英,曾迅,王麗.腫瘤患者中心靜脈置管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及預防口[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z1):129-130.
[3]陳軍軍,吳丹,田永明.中心靜脈置管前checklist對預防中心靜脈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效果評價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4):67-68.
[4]Lunen MP,Dolllan RM,Kankotia R,et a1.BacteriophageK antimicrobi technique for treatment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centIm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bc—tion:A leporine mod-el e cacy analysis[J].J Vasc In—tenr Radiol,2014,25(10):1627-1632.
[5]陸娓娜.腫瘤科中心靜脈導管感染危險因素的預防和護理叨[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2,50(3):119-120.
[6]丁留敏,張偉.中心靜脈置管后集束護理對預防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田[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1):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