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網絡當做負面新聞放大器
朱春陽
在網民們把負面信息作為調侃社會問題的情緒來傳播的當下,專業(yè)媒體需要對負面信息背后的社會問題予以關注,進而推動問題的解決,提高民眾的生活舒適感。
又是一個“十一”假期。我提前回到老家,遇到好久不見的老友,他計劃10月1日這天出發(fā)去外地度假。
我調侃他說,你這個假期恐怕要在高速公路上耗掉一天了!然后我就把微信上面關于高速公路擁堵的相關圖片和段子不斷地轉發(fā)給他,勸誡他老老實實待在家里。但因為事前約好了,他和他的親友兩家人第二天還是硬著頭皮上路了。
原計劃要走一天的路程,結果比平時還要快很多,半天就到了。
后來他告訴我,自北向南的高速公路(大廣高速)的確擁堵嚴重,但自南向北的高速公路卻是一路暢通的。網上大家競相傳播的是擁堵的一側,而對面通暢的一側卻很少見傳播。由此,朋友感慨網絡有意放大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負面消息,是負面信息的放大器。
但僅僅網絡是負面信息的放大器嗎?中國古諺有“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其實負面消息被優(yōu)先傳播并非是互聯(lián)網時代的獨創(chuàng),只是社會既有傳播偏好的放大而已。
就當下中國社會傳播網絡帶來的變化而言,中國網民和世界網民相比也表現(xiàn)出對負面信息傳播行為的偏愛。2010年,美國尼爾森公司發(fā)布的一份關于亞太各國網民用戶習慣的報告中稱,在整個亞太地區(qū),只有中國網民發(fā)表負面評論的意愿超過了正面評論。約有62%的中國網民表示,他們更愿意分享負面評論。而全球網民的這一比例則為41%。
因此有專家稱,中國不少網民患上了“壞消息綜合癥”。在此次“尼爾森調查”之后,《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進行了針對性再調查(共有11928人參與調查)。
其中對于尼爾森的結論“中國網民最喜歡在網絡上發(fā)表和分享負面信息”的看法調查結果為:41.3%的中國網民明確“認同”,41.9%的網友認為批評性言論更有價值;35.6%的網友認為負面評論多表明中國網民維權意識增強。此外,33.6%的網友表示發(fā)表過批評意見;64.3%的人認為原因是“網絡適合發(fā)泄情緒”;59.5%的人表示是“網絡之外的現(xiàn)實渠道不通暢”。雖然上述調查只是將網民發(fā)表“負面評論”的習慣局限在商業(yè)消費領域,但是,我們也能從中看到網民正變得越來越挑剔,越來越有維權意識和批判精神。
就新聞專業(yè)機構而言,真實公正客觀全面地呈現(xiàn)世界是新聞專業(yè)主義的核心規(guī)范。但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互聯(lián)網時代,社交媒體平臺上,人際之間、群體之間的傳播則更多強調了新聞信息“反常”的特性,并借此表達社會情緒。
例如,“十一”假期期間曬得最多的除了高速公路擁堵信息外就是景區(qū)人口爆滿,無論是西湖、長城,還是泰山,在網絡空間傳播的景象都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哪里還有一點點假期休閑徜徉美景的幸福感呢?假期中,我看到朋友圈有人曬游長城的照片,稀稀拉拉的人群,并沒有被瘋轉的圖片中呈現(xiàn)的可怕場面,我還忍不住調侃她是不是到了一個“假的”長城景區(qū)。
在這一切曬照片的同時,隱含的其實是對現(xiàn)實出行管理方案的調侃與無奈,是對社會問題的一種夸張式的放大。因此,與其說互聯(lián)網是負面信息的放大器,倒不如說它是我們尋找社會問題的一枚放大鏡,負面信息或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廣為傳播的負面信息背后的社會問題的冷漠和麻木。
因此,專業(yè)新聞機構,也就是官方媒體團隊,在眾聲喧嘩時代的作為就在于,在網民們僅僅把負面信息作為調侃社會問題的情緒來傳播的當下,專業(yè)媒體需要對負面信息背后的社會問題予以關注,進而推動問題的解決,提高民眾的生活舒適感,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
(責任編輯 /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