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來就有自己別具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然而,在現(xiàn)當代中國,西方文論在中國成為強勢話語,反襯的是中國本土話語的失落和中國文論的失語。如何建設中國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重建中國文化自信,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大任務。因此,反思當代西方文論話語的弊端,是真正展開中國與西方文論對話,融入國際話語體系,甚至超越西方文論話語體系,建設中國當代文論話語的一條可行而且必要的路徑。當代西方文論話語是中國文論走向國際學術前沿的重要參照系,對其弊端的反思,很可能成為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設的助推器,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中國文論話語的基本特征,以及重建適應時代需求的世界性文論話語體系。
【關鍵詞】當代西方文論 話語規(guī)則 話語權 中國話語建設
【中圖分類號】I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2.015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蓖瑯拥兀膶W理論的發(fā)展也有其歷時性的規(guī)律。由于思想和語言氛圍的差異,中國和西方在歷史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學理論體系;它們之間的異質性集中體現(xiàn)在思維方式和言說規(guī)則方面,準確地說,就是兩者均憑借自身的話語基底營造了一片獨特的天地。當今學術界流傳的話語(discourse)概念,筆者曾將之界定為:“在一定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歷史中形成的思維、言說的基本范疇和基本法則,是一種文化對自身的意義、建構方式的基本設定,它包括了術語概念層、話語規(guī)則層和文化架構層由表及里的內容。”(曹順慶,2001)它的意義已然超越最初的語言學層面,而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權力關系,成為與思想信仰、價值追求、世界觀、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關系相交織的術語。話語權是一種具有較強隱蔽性但又無所不在的真實權力,誰熟悉其中的規(guī)則,并擁有對“真理”的發(fā)言權與書寫的權威性,即意味著誰就可以制定規(guī)則、維護權威、決定真理、書寫歷史甚而壓制他者。就文學理論而言,同樣也有其典型的話語生成和言說規(guī)律,縱觀其發(fā)展脈絡,可以發(fā)現(xiàn),任何一種文學理論的發(fā)展背后都隱藏著圍繞話語權的爭奪和相應的話語體系的不斷更新。當一種文學傳統(tǒng)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而斷裂,或是對自身文論話語體系的認識不明晰的時候,本土的文論話語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外來話語的沖擊。如果一味地引入外來話語而忽視本土話語的特點,就會很容易患上“失語癥”,造成學術文化的病態(tài)現(xiàn)象。我們須覺察到,西方文論話語被生搬硬套到中國文學之后,也會帶來很多問題。各種牽強的挪移和明顯的不適應促使我們不得不反思中西文學和文化的差異以及西方文論話語是否有其內在的缺陷。這樣辯證的反思可以讓我們合理地過濾掉西方話語的偏激成分,建立起超越西方、符合本土語境的新話語。
當代西方文論話語的弊端
西方文論話語的創(chuàng)新性的確有諸多值得學習之處,但也不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存在重大缺陷的。無論是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現(xiàn)象學、闡釋學、接受理論,還是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精神分析理論、后殖民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等,都具有這種鮮明的創(chuàng)新性和偏頗的片面性。“片面的深刻”,正是對西方文論現(xiàn)狀的論斷。限于篇幅,我們姑且以西方新歷史主義的話語特點為例剖析之。
新歷史主義的一大核心觀點是: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而非信史!按照新歷史主義的觀點,歷史的留存需要依賴文本的書寫,歷史在時間中行進,文本亦隨之而拓展,但是歷史文本的建構過程充斥著大量的選擇、涂抹、虛構甚至重構;不同時期的書寫者基于同一段歷史材料又會進行一次次的重構。歷史雖是文本要表現(xiàn)的對象,但并不為后者所完全依循,歷史的意義在文本的闡發(fā)中被廣泛地敞開。由此,歷史的觀念就在這意義的變動不居中獲得開放性,歷史注定不可能是絕對客觀的信史。盡管歷史文本會憑借搜集得到的歷史材料加以發(fā)揮,但是這種發(fā)揮和加工與文學文本一樣都有很多虛構的成分。歷史文本反映的只是書寫者當時的時代所認為的歷史模樣,與真實的歷史不免會有出入。新歷史主義這一觀點,既有重要的創(chuàng)新意義,也有偏激的悖謬弊端。
反觀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觀,劉勰指出,“紀傳為式,編年綴事,文非泛論,按實而書”,反對“述遠則誣矯如彼,記近則回邪如此”(《文心雕龍·史傳》)的做法。不過,在新歷史主義者看來,那只是編纂歷史的人們對歷史如實書寫的一種愿望而已,在歷史文本的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書寫者常常要受意識形態(tài)因素的影響,有的還受自己的主觀情感左右。傳統(tǒng)的信史觀在新歷史主義的質疑下動搖了,新歷史主義這一觀點,確實可以用來解釋一些歷史現(xiàn)象。例如,漢代班固說《史記》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善,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贊》)。也就是說,《史記》所記錄的史事,是真實而客觀的,沒有因個人情感而歪曲史實。作者注重史德,不拘于儒家教義的約束,對史實總是細加考證,秉筆直書,不妄加贊美,也不隱其惡行。真的如此么?事實上,《史記》并非完全的信史:例如,《史記》沒有墨子傳,這就是個明證。作為“儒墨顯學”的墨家,居然《史記》未予立傳!這個中原因非常值得探討。又例如,孔子作《春秋》,同樣不是信史,并且有很多孔子自己主觀的東西進入史書。晉杜預將孔子編《春秋》的原則歸納為“發(fā)傳之體有三,為例之情有五”,形成了以“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為典型特征的春秋話語??鬃拥拇呵锕P法并不是純客觀的“述”,諸如“鄭伯克段于焉”,明明是“鄭公”,孔子卻寫成“鄭伯”,此類主觀的論述不少,在所謂“一字寓褒貶”中貫穿了儒家的一套倫理道德規(guī)范??磥恚瑲v史真的是敘事文本,虛構的成分往往難以避免,內容的扭曲、錯漏也是常態(tài)。新歷史主義的這一觀點的確很有創(chuàng)新性,有一定的說服力,但也有不足和弊端。
新歷史主義的一大弊端是:意義闡釋的無限開放性。語言第一位以及把闡釋置于歷時性的維度下的認知使意義闡釋的可能性被過度地敞開。關于語言和意義的第一性問題是中西文論最根本的異質性所在。西方新歷史主義所持的重要觀點是:“思想依舊是語言模式的囚徒(thought remains the captive of the linguistic mode)?!保ê5恰烟?,2004;Hayden White,1973)沒有語言,思想就沒法把握住棲息在其認知領域的對象的輪廓。語言是能指的符號,其所指的意義世界是無限寬廣的,歷史文本的書寫者與歷史檔案及過往的歷史文本對話的過程是一個意義獲取的過程,是一種主觀與客觀融合的體驗。因為所指的不確定性,所以任何一種解釋都會帶上主觀色彩,存在絕對客觀的解釋的神話也就被打破了。懷特承認:“歷史事實是構造出來的,固然,它是以對文獻和其他類型的歷史遺存的研究為基礎的,但盡管如此,它還是構造出來的:它們在文獻檔案中并非作為已經(jīng)包裝成‘事實的‘資料而出現(xiàn)?!保ê5恰烟兀?004)凡是基于歷史文本的“別解”,哪怕千差萬別,都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獲得合理性。此外,新歷史主義者還受到接受學的啟發(fā),他們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中重視考量文本的外部因素,認為文本同樣還有歷史性,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語境會賦予文本新的意義成分。時代在變遷,意義闡釋也會隨之變動。正如有的學者總結的那樣,新歷史主義認為“歷史是一個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壓縮的歷史。歷史和文本構成生活世界的一個隱喻。文本是歷史的文本,也是歷時與共時統(tǒng)一的文本”(朱立元,1997)。由此可見,新歷史主義綜合了多種學說的思想,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研究范式。它雖然無法道出完全真實的歷史,卻可以提供多維度的歷史闡釋。但從另外一方面看,它過分強調歷史只不過是作者自我塑造歷史觀念的產(chǎn)物,是意識形態(tài)對塵封的僵死的史料進行選擇、編織、虛構、闡釋和重塑的結果,而忽略了闡釋的度以及歷史本身的客觀規(guī)律性??梢哉f,新歷史主義打開了一扇創(chuàng)新的大門,卻也打開了一個悖謬的潘多拉盒子:在新歷史主義看來,好像歷史只是一坨泥土,任憑人們捏來弄去;好像歷史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今天穿花衣服,明天穿白衣服。歷史真的可以任人亂講嗎?
中國文學史中的話語權爭奪
筆者認為,歷史絕對不是一個任人捏來弄去的東西,盡管后人對過去發(fā)生的事情的書寫和闡釋總是帶有個人的主觀性,會打上當代人的烙??;歷史也絕對不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有自身的規(guī)律,是不以個人的意志改變的。新歷史主義把歷史的闡釋權交由歷史書寫者,它允許書寫者根據(jù)時代的特點和個人的主觀性書寫,承認一千個書寫者有一千種歷史可能,但卻沒有給予歷史自身的規(guī)律以足夠的重視。在總結西方新歷史主義的特點和缺憾的基礎上,我們認為:歷史的書寫背后有一個強大的力量在制約著人們書寫,制約著歷史學家的寫作,這個強大的力量就是話語權的操控。任何歷史都不可能是作者隨心所欲的書寫。
筆者認為,一切歷史都是話語權控制與斗爭的歷史。以中國為例,中國文學史就是一部話語權爭奪與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歷史,由此觀點深入探索,可以解除許多學術困惑,甚至是千古疑難問題。例如,自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始,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的主流就是儒家話語的映照和延伸,其他話語的間歇性凸顯之時便是儒家話語權被削弱之時。在中國文學史上,《詩經(jīng)》是古代文人學習詩歌創(chuàng)作的寶典,《毛詩序》更是將儒家話語嵌入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鑒賞中,這一經(jīng)典和序對后世文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毛詩序》將“詩言志”的傳統(tǒng)加以發(fā)揮,還要求“發(fā)乎情”,須“止乎禮義”。詩是用來表達作者之“志和情”,“志”是主要的,“情”為次且要符合禮義規(guī)范。為此,《毛詩序》刻意扭曲《關雎》之意以顯封建統(tǒng)治者之志、扼制個人私情的做法建立了一套話語,這一標準確立后,歷代不斷有文人站出來維護其權威,同時也有愈演愈烈的批判。晚清梁啟超曾經(jīng)譏諷《毛詩序》之內容“令人捧腹噴飯之資料不可一二數(shù)”,并斥其為“千余年共認為神圣不可侵犯之寶典,真不可思議之怪象矣”(梁啟超,1936)。后人的質疑和譏斥實為對這一話語權威的挑戰(zhàn)。《詩經(jīng)》和《毛詩序》另一大影響是確立了四言詩的典范和詩歌文體的至上地位?!对娊?jīng)》的句式以四言為主,西漢文人取效之,五言詩并不被正統(tǒng)認可。于是才會有劉勰說的“辭人遺翰,莫見五言”(《文心雕龍·明詩》)以及鐘嶸所述“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詩品序》)的現(xiàn)象。非文人不會寫五言詩,大抵是專于摹仿四言詩,而不屑于向民間流行的五言詩親近。待東漢末年禮樂崩壞之時,五言詩創(chuàng)作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出現(xiàn)了像《古詩十九首》這樣文人創(chuàng)作的精品,并得到了認可和極高的評價:“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保ā段男牡颀垺っ髟姟罚┩瑯拥兀睹娦颉氛f詩可以“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以及孔子的“興觀群怨”說等,把詩的地位放到了文體金字塔的頂端。其他如詞、戲曲、小說等文體雖然得到很多文人的青睞和辯護,但始終未能完全動搖詩的地位,不過它們在不同朝代的興盛也反映了詩文正統(tǒng)話語權的松動。另外,前文提及的司馬遷未在《史記》中給墨子立傳,說明《史記》的信度也是可疑的。封建社會撰史的原則是“立義選言,宜依經(jīng)以樹則;勸戒與奪,必附圣以居宗。然后詮評昭整,苛濫不作矣”(《文心雕龍·史傳》)。司馬遷視“禮樂”為大宗,而墨家重視自然科學技術和工商業(yè)發(fā)展,推行“非命、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等非儒甚至反儒思想,若將之記錄進《史記》,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同樣也會遭到朝廷中儒士的肆意攻擊。這表面上看是司馬遷個人主觀意愿使然,實際上依舊是儒家話語潛在操控的結果。
從以上數(shù)例可知,儒家話語可謂是主導了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發(fā)展。然而,儒家話語獨霸的局面在現(xiàn)當代則被徹底顛覆。典型的例子如古代的白話文學被遮蔽,文人寫了《金瓶梅》這樣優(yōu)秀的白話小說都不敢署真名;而今,由于話語權的變更,白話詩歌又成為正統(tǒng),各類現(xiàn)當代文學史教材將當代人創(chuàng)作的文言文學、傳統(tǒng)舊體詩詞通通拒之門外。今日殘缺的中國文學史背后凸現(xiàn)的是一種全面掃除傳統(tǒng)文化的“革命”話語權,即凡是打倒中國傳統(tǒng)的都是革命的,否則即是反動的。舊小說和舊體詩在革命話語的壓抑下成了反動、過時的東西,成了難登現(xiàn)當代文學史殿堂的封殺對象。由此,中國文學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從文言話語霸權轉變?yōu)榘自捲捳Z霸權。(《白話話語霸權與文言話語霸權——對中國文學發(fā)展史的反思》,《江漢論壇》,2014年第1期)總之,中國文學的承傳、嬗變與論爭從根本上講都是圍繞話語權展開的,是各種話語此消彼長的一個映照,而不是史學家、文學家或者任何個人所能夠完全左右的。以上例子充分說明,歷史絕對不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有自身的規(guī)律,是不以個人的意志改變的??梢哉f,學術話語權是考察中國文學史最基本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維度,也是糾正西方新歷史主義弊端的一個重要的學術觀點與話語建構,更是一個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新起點。
中國文論話語在當代的失落與重建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問題時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F(xiàn)在國際輿論格局總體是西強我弱,別人就是信口雌黃,我們也往往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話語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不少方面還沒有話語權,甚至處于‘無語或‘失語狀態(tài),我國發(fā)展優(yōu)勢和綜合實力還沒有轉化為話語優(yōu)勢?!保ㄖ泄仓醒胄麄鞑浚?016)此外,習主席于2016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也強調:“發(fā)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睂τ谥袊膶W而言,重建中國文論話語就是響應時政號召、符合時代需求的重要任務。
當前的現(xiàn)狀是,“失語癥”依舊是困擾中國文論多年的癥結。筆者1996年于《文藝爭鳴》上發(fā)表《文論失語癥與文化病態(tài)》一文,提出了“失語癥”這一引起廣泛討論的概念。筆者尖銳地指出,在當代中國,我們之所以沒有自己的理論,在國際學界很難發(fā)出屬于我們自己的聲音,其基本原因在于我們患上了嚴重的失語癥?!八^‘失語,并非指現(xiàn)當代文論沒有一套話語規(guī)則,而是指她沒有一套自己的而非別人的話語規(guī)則?!保ú茼槕c,1996)我們沒能依靠自己的話語體系發(fā)出聲音,于是自然而然地轉向西方,借助別人的話語規(guī)則來言說我們自身。許多學者在接觸到西方文化與文論之后,為其嚴密的科學性所吸引,禁不住地去努力追隨和摹仿,甚至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西方理論在很多人眼里成了放諸四海皆準的普適性理論,曾經(jīng)流行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用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生搬硬套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例子不勝枚舉,還有的學者嘗試過用西方的理論來解讀和規(guī)范中國古代文論。因為認同并依照著這樣做的現(xiàn)象很普遍,慢慢地這也就成了習慣,殊不知如果不把西方理論與中國現(xiàn)實的文化土壤相結合而盲目地套用,這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困惑。我們不僅沒能充分理解西方理論的內涵,而且這種邯鄲學步的做法反倒會束縛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對西方理論的盲從也會不自覺地貶低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疏遠它的結果就是對它的陌生感加劇,漸漸地對中國古代文論的解讀能力也隨之減弱。文化虛無主義盛行的背后反襯的是文化自信的缺失;文化上自甘卑微,就更不用說去端正文化價值判斷和提升理論創(chuàng)造力了。失語癥的問題與西方話語的大量引入和我們自身話語的失落有關,這在過去已經(jīng)凸顯,時至今日仍然是一個要害問題。要改變這個現(xiàn)狀,就必須加快中國文論話語在當代的重建步伐。建立適合我們的文論新話語,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要重視西方理論,謙虛地學習和借鑒西方話語保持生機的經(jīng)驗是中國文論在當代發(fā)出聲音的一條路徑。譬如英語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語,原因就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其一,從19世紀至今兩百多年的時間里,英國和美國相繼在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多個主要方面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強國可以憑借實力來主導世界語言的選擇,這是外在原因;其二,英語在由中古英語發(fā)展成今天的現(xiàn)代英語的過程中,就一直在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語言和地方性的方言,它的開放性也使其能成為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英語并不天然等于世界語,它的世界語身份的確立過程實則為英語國家話語權占據(jù)中心地位的過程。它的地位的鞏固需要經(jīng)濟基礎的支撐和政治上層建筑的推導,它內在的包容性又可以帶來新鮮的元素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外部的強勢因素固然重要,語言本身的簡單性和邏輯性在向外敞開吸收的過程中得到強化,而且后者顯然更為根本。世界上單就簡單性或邏輯性而言比英語更好的語言也不少,但是能像英語這樣綜合此類特點,并得到外部因素的順勢助力的就不多見了。中國文論要獲得新生,同樣需要保持理論的開放性,不斷創(chuàng)造新概念、新范疇。當然,我們在引進及應用西方理論的時候,還要注意它的適用性、異質性及變異性。
第二,要準確把握中國文論話語的基本特征。中國文論提取自中國文學又反過來指導中國文學,是中國文學的元語言。它有自己獨特的話語體系,是各種話語斗爭、融合的結晶??傮w而言,中國文論話語的基本特征有二,即以“無”為核心的意義生成和話語言說方式,例如虛實相生,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以及儒家“春秋話語”的意義建構方式和話語模式。意義的生成方式反映了中國文論的基本特點,是話語規(guī)則之所在,它決定了文論話語的言說方式。言說的范疇是話語表層的東西,話語規(guī)則才是深層次的?!胺懂牽赡芩劳?, 而規(guī)則仍然存在,規(guī)則不會隨著范疇的過時而死亡?!保ú茼槕c,2008)范疇會因時而異,但規(guī)則貫穿于歷史長河中。我們今天一個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梳理出我們自己的話語規(guī)則,熟悉它、運用它、建設它、推廣它。
如果在不熟悉中國文論話語的基本規(guī)則的前提下,盲目地用西方理論的手術刀對中國文論一刀切,那么中國文化與文學理論就會變得面目全非,無法發(fā)揮出它在當今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評論中的元語言作用。只有當我們掌握了中國文論話語的基本規(guī)則再去與西方文論對話的時候,才能真正擁有文化自信去與西方理論平等對話,進而在“求同存異”中取得“異質互補”。我們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對于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而言,重建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是順應時代的潮流、符合時代需求的重大任務,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共同努力。
(四川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生韓周琨對此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Hayden White, 1973, 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曹順慶等,2001,《中國古代文論話語》,成都:巴蜀書社。
曹順慶,1996,《文論失語癥與文化病態(tài)》,《文藝爭鳴》,第2期。
曹順慶,2008,《中國文論話語及中西文論對話》,《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
[美]海登·懷特,2004,《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南京:譯林出版社。
梁啟超,1936,《飲冰室專集之七十二: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上海:中華書局。
中共中央宣傳部,2016,《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朱立元,1997,《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責 編∕樊保玲
Abstract: The broad and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has its own unique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long in the history. Howev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henomenon of lacking in our own discourse arises under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western discourse. It is an urgency to today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o consider the question on how to construct our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and regain cultural confidenc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reflecting on the defects of the discourse of modern literary theory is a necessary way to enter into a dialogu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join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and construct a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theoretical discourse system which surpasses the western one. Discourse of moder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s of reference value to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when it goes to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ront. Therefore, a reflection on the western theory might help us to better master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etical discourse, and reconstruct a new worldwide discourse system to cope with needs of the times.
Keywords: Moder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discourse rules, discourse power,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dis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