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適用話題]
信念 膽識 愛國
氣節(jié) 責任
[“書”材展示]
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迸e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蔽湓唬骸氨緹o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找陨砀嗖菀?,誰復知之!”武不應(yīng)。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女為見!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選自班固《蘇武傳》)
[ 運用方向]
1.威武不能屈。面對匈奴的利劍,你巋然不動;面對誘人的利益,你痛斥叛徒。蘇武,在四面無助的夷虜之地,用浩然正氣震懾了敵人。人若無膽,則一事無成;國若無有膽之人,則必受辱于他國。
2.選擇。刀劍即將揮斬頭頸,蘇武巋然不動;衛(wèi)律自言“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武清然一笑,鄙夷甚矣!他寧愿選擇在冰天雪地受盡苦凍饑寒,始終沒有動搖過內(nèi)心的選擇——為國家肝腦涂地。
3.愛國信念。蘇武,面對利誘不為之所動,面對威逼不因此屈服,只是為了心中那份愛國信念。他手持漢節(jié), 堅守著自己的愛國信念。
4.氣節(jié)操守。民族的氣節(jié)使他的靈魂不死,祖國的太陽在他的心中永遠不會落下,時間在流逝,流不去的是蘇武的氣節(jié)。
[ 習作片段]
在蘇武出使匈奴時,因隨行人員參與了匈奴人的叛亂而被扣留。在危難之中,蘇武處處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利益,既表現(xiàn)了對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決心,決不“屈節(jié)辱命”。
面對衛(wèi)律始而威脅、既而利誘的勸降,他從容處之。在受審前,他甚至以自刎來避免受辱;在審訊中,衛(wèi)律當場“劍斬虞?!币源嗣{迫漢使,副使張勝見此情景,投降了;而蘇武面對衛(wèi)律之劍,巋然不動。衛(wèi)律又以富貴勸誘,蘇武則直言怒斥,更以其破壞兩國和平的行徑斥之。
人們多以蘇武節(jié)操贊之,其實,蘇武更為人稱道的是他對國家安定的努力,他的出使是為漢胡和平,即使自己受到牽連,面對衛(wèi)律的“好心”勸誘,他仍一針見血地指出衛(wèi)律的險惡用心——“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這是一個堅守節(jié)操的志士,更是一個心懷和平的使者,一個把國家安定和平當成責任的戰(zhàn)略家……
[ 亮點評說]
片斷是一篇典型的任務(wù)驅(qū)動作文,先總述蘇武修好之愿和必死決心,再分述必死決心,然后把重點放在修好之愿上,顯得獨具匠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