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淑敏
內容摘要:其以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繽紛的畫面,創(chuàng)設了優(yōu)美的意境,表達了真摯的情感,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新的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詞,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古詩 文字形式美 畫面景象美 誦讀情感美 想象意境美
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以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繽紛的畫面,創(chuàng)設了優(yōu)美的意境,表達了真摯的情感,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新的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詞,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由此可見,古詩的審美教學具有它的特殊意義。
那么,在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用哪些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呢?下面我談談個人粗淺的幾點看法。
一.從語言文字入手,感知古詩的形式美
古詩本身就是一種最精練、最美的語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就必須結合古詩文字,引導學生感知古詩的形式美。
1.古詩文字的對偶美
古詩中的律詩往往要求很嚴,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給人強烈的對稱美。其他詩句雖然沒有作要求,但詩人為了詩歌的美,往往也會運用對偶,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倍鸥Φ摹督^句》“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毕襁@樣的句式看起來整齊美觀、節(jié)奏感強。
2.古詩語言的韻律美
作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古詩,詩人在作詩過程中努力尋求“平仄”相對和“押韻”,所以古詩內在韻律相通,富有音樂感,加強朗讀會給人特殊的美感。如:唐代詩人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凌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逼渲械?、2、4行的末尾字“間”、“還”、“山”,韻母中都有“an”,這就是古詩中的押韻。押韻使詩句富有音樂美感,詩句充滿節(jié)奏感,讀來朗朗上口。
3.古詩文字的凝煉美
唐代司空圖在《詩品·含蓄》中說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彼^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說,而是簡練地勾勒幾筆,點到即止,即凝練。古詩詞雖字數少,文字凝練,但每一字都是經過詩人精心推敲的,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王安石最初用的是“到”,寫完后覺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詩意,然后改為“過、入、滿”,他又細想這些字都沒有表現出春天的景象,最后采用“綠”,既表達了春風來了,又表達出景物的變化,這下不僅有了春天的色彩感覺,還展現出了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二.從畫面入手,再現古詩的景象美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詩人寫作的一大手法,詩人直抒胸臆或極強的渲染環(huán)境表情達意。中國古代文人常常詩書畫皆通,蘇軾曾說過:“味摩詰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币虼耍虒W詩歌時展示有關圖畫,或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逼真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活生生的畫面,增強學生的美感。
1.再現畫面,感受美。
利用教學插圖或多媒體展現古詩相關畫面,讓學生直接去觀察、體驗、感知古詩詞的美。
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教學時,直接展示初夏時節(jié)荷塘的景色:小池中的泉水、樹蔭、小荷、蜻蜓等景物的展現,讓學生一目了然感受到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初夏景象。
2.繪制畫面,創(chuàng)造美。
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教學時,我們不能只讓學生理解詩句字面上的意思,要引導學生透過詩句繪制優(yōu)美畫面。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比娨痪湟痪?,合起來則是一幅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畫卷。其中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黃色的鸝,翠色的柳,白色的鷺,青色的天,白色的雪。教學時引導學生憑借些色彩絢麗的景物,根據生活經驗將它們遠近高低地組合,再添加上豐富的想象內容:藍色江水、褐色的船等。讓學生通過想象的畫面再次去感受圖畫中的美,與詩相互印證,以此獲得美感的愉悅。
三.從朗讀入手,感受古詩的情感美
新課標明確提出關于古詩文閱讀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對于誦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guī)》中說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說明書要多讀才能通曉其義。自古以來古詩學習,都是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配上婉轉的音樂,來達到這一目的,使學生獲得了美的享受,可謂寓教于樂,寓美于知。
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再以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jié)奏有感情地讀,也是一種“美”的意境,通過“美讀”使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表現出來,體會出來。如《登鸛鵲樓》,要激昂興奮地讀,《蠶婦淚》就應悲憤地讀。讀得其法,不但了解詩中之意,而且與作者心靈溝通了,發(fā)揮了動之以情的情感審美作用,這樣就會使學生身臨其境,活躍思維,通過聲覺形象步入詩的意境。
四.從想象入手,感悟古詩的意境美。
豐富的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就是對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小學生生活閱歷少,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去補充和創(chuàng)造,再現情境,去領悟詩的意境美。
如一位教師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中,抓住“故人西辭黃鶴樓”的“辭”和“孤帆遠影碧空盡”的“盡”,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設身處地地去感受詩人的情感,從而領悟詩的意境美。請看教學片斷一:
師:在這美好的春天里,一對兄弟般的朋友,一對朋友般的師生卻要離別了,(播放樂曲〈送別〉)站在黃鶴樓上,孟浩然舉杯告辭:他會想起什么?會對李白說些什么?李白又會說些什么?請同學們想象他們告辭的情景,同桌演一演。
(同桌表演)
師:哪對同桌愿意表演給大家看?
生甲:孟兄,我們在這黃鶴樓邊,一起踏春游玩,一起飲酒吟詩,一起談古論今,過得多么快樂??山裉炷鷧s要獨自離開,到千里迢迢的揚州了,我真是難過啊。
生乙:太白兄弟,黃鶴樓到廣陵,相隔一千多里路,今日一別,不知何日才能相見?
生甲:孟兄,干了這杯酒,“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生乙:太白兄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干了這杯酒,就此告別,保重!
請看教學片斷二:師:飲罷了送別酒,說完了送別話,離別的時刻還是來到了。李白站在江邊,看著朋友漸行漸遠,此情此景,凝聚成了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描繪的場面嗎?
生:孤孤單單的一艘船消失在碧藍的天空中,只看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從天邊流過。
師:那可是唐朝盛世啊!長江是當時的交通要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只(課件點擊:江上千帆)。為什么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師:是呀,這正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李白站在江邊,看著孤帆遠影碧空盡,“盡”指的是什么盡?我認為它有一個沒有“盡”,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嗎?
生:“盡”的是:船、帆、影。
生:不“盡”的是:李白與孟浩然的情感。
師:孤帆遠影早就消失在天邊,可李白還站在江邊,看著長江水滾滾東流不愿離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此時此刻,長江上流動的除了一江春水,還有什么?李白會想些什么?
在這兩個教學片斷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辭”、“盡”進行補白,通過引導想象,再現了一幅幅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一次又一次撥動學生的心弦。學生深入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既理解了詩意,又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語文教師要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以得當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美,學會欣賞美,提高審美水平,最終豐厚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管玉杰.古文教學新法[J],中學語文(下旬·大語文論壇),2008,(11)
2.龔睿.對當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5,(6)
3.朱靖.王慶華.讓古文教學煥發(fā)人文光彩[J].中國成人教育,2003,(4)
4.陳文哲.新課標下古文教學方向的轉變[J].語文建設,2004,(6)
5.王紅,謝雨語.談古文教學如何實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J].西藏科技,2009,(7)
6.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2002,.2,1
(作者單位:江西高安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