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星辰
李清照,作為中國宋代最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詩詞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文學(xué)史上將她的詩詞歸為婉約派,但她的詩詞也不乏充滿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情懷之作。本文就是通過她的這些詩詞,來說明閨閣之中的中國古代女詩人與男性詩人一樣,也時刻關(guān)注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在家與國的興衰成敗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思想意識,并將之滲透到了自己的詩詞創(chuàng)作之中,警醒后人。
一、命運多舛的人生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人物,系出名門,十六歲便名揚詞壇,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幸福的家庭,濃厚的文化氛圍,為她提供了抒情感懷、針砭時弊的空間。
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了門當戶對、情投意合的趙明誠,因二者有著對文學(xué)藝術(shù)共同的愛好,所以這一時期的李清照是幸福的,自然也就有了夫婦“相對展玩咀嚼”之景??上Ш镁安婚L,李家卷入朝廷黨爭中,李清照與趙明誠也是分分合合,最后屏居鄉(xiāng)里,雖無往日優(yōu)越生活,但夫妻二人相互扶持,也度過了一段平生少有的美好歲月。
直至金兵入侵,號角打破了升平,李清照的命運也開始隨著飄搖的王朝浮浮沉沉。她攜帶著少量珍貴古玩和文學(xué)論著顛沛流離,丈夫的去世、收藏珍品的丟失,像沉重的巨石般擠壓著那顆堅韌的心。待到戰(zhàn)爭平息,她依然想尋得歸宿,于是再嫁張汝舟,后又因丈夫家暴大膽離婚,但這一切磨難都沒有擊垮李清照堅強的意志。她在整理亡夫趙明誠《金石錄》的同時,還不忘作詞感嘆輾轉(zhuǎn)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身世,表達國破家亡的愁苦之情,最終李清照懷著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孤獨抑郁而終。
二、傳統(tǒng)女子的依賴性
亂世之中,李清照雖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男子氣概,但她也有作為女子溫文爾雅、嬌羞柔弱的一面?!俺S浵と漳海磷聿恢獨w路。”斜斜的夕陽映得水面微紅,四周彌漫著荷葉的清香,仍在低頭輕點水面的李清照,于沉醉之時突然醒悟。嬌嬌地拍拍自己的頭,慌忙劃著槳離開水塘。驚起的那一灘鷗鷺,像是她的無憂少女時代,猝然之間化為白點不可追尋了,和煦的春風(fēng),帶來了愛情的醺然。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仿佛可以看見李清照拉住夫君,硬纏著他買下花朵,還非要讓夫君比出自己與花朵美貌的高下來,她是嬌俏的,讓人疼愛的。她會依賴、會撒嬌,她不再只擁有“才女”這一單薄的人設(shè),也因此而變得更加多面而獨特。所謂“女為悅己者容”,面對丈夫,她會刻意精心打扮自己,只為在夫君面前得一份贊美;也會因夫君公務(wù)繁忙忽視自己而感到難過寂寞,“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她像是詩詞中的怨婦,日日吟誦著哀怨的詩句,托著滿載的相思之情,望穿秋水,甚至無心打扮?!叭螌殜Y塵滿”積得不僅是灰塵,更是她心中濃重的思念。這些詩句無不體現(xiàn)出李清照身為女人多愁善感的特性,詩人堅毅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柔弱的心,也渴望依賴別人。
三、閨閣女子的英雄氣概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兩句詩當屬李清照詩歌中頗具英雄氣概的詩句,如果不問出處,大概會以為此作出自男性詩人之手。從詩歌的意象構(gòu)成來看,其所體現(xiàn)出的意境完全超越了兒女私情,更多得是對國之將亡的憤恨與無奈,詩人無法道出自己此時的心情,事實上,從聽聞趙明誠棄城逃跑的那一刻開始,五味雜陳的情感便壟上心頭:既有對丈夫棄城而逃保全性命的慶幸,又有她對于丈夫的畏縮而感到失望的憤怒之情。她眼中的英雄,應(yīng)似項羽一般,擁有血性與骨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她不似一般閨閣女子,雖不能為國家建功立業(yè),但亦不愿依靠丈夫的榮光存活。詩人將這種英武的愛國情結(jié)寄托在丈夫身上,希望夫君能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為國效力?!熬湃f里風(fēng)鵬正舉。風(fēng)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南渡后的清照,在遭遇喪夫、文物散失、國破家亡等諸多打擊后,卻寫出了此生唯一的豪邁,這是為何?應(yīng)是她原有的巾幗性情罷了。南渡前,她是養(yǎng)在閨閣中不諳世事的少女,身居內(nèi)院,無法付諸于行動。自小飽讀詩書,有深厚文學(xué)素養(yǎng)的李清照,年僅十六便名揚詩壇,所書文章,令須眉羞慚,她一直在以古代女子所能做到的最高限度要求自己,盡其所能地沖擊當時對女子的不公標準。當這樣的她,聽聞懦弱的皇帝狼狽逃竄,踩著殘破的疆土,望著遍野的尸體,而遠處的硝煙正在升起,深感這片美好的土地生生變成了人間地獄時,她內(nèi)心的憤怒終于噴涌而出。對皇帝昏聵的批判,對權(quán)臣無恥行徑的怒斥,對殘忍金兵的憤恨……都出現(xiàn)在了這雙曾經(jīng)書寫風(fēng)花雪月、離愁別苦的素手之下,男子氣概顯露無疑。
四、掙脫女性枷鎖
宋代是理學(xué)盛行的年代,其中的三綱五常進一步強化了董仲舒的思想,禁錮了女子的思想,使其淪為丈夫的附庸。她們沒有自我意識,平生所求不過只是尋得一個好歸宿,安安穩(wěn)穩(wěn)呆在后宅,享盡余生榮華罷了。若是遇人不淑,便只能徒勞嘆息自身命運坎坷,上天不濟,從未想過要“離婚”,只因封建思想在她們心里已經(jīng)根深蒂固。而清照卻不同,飽讀詩書使得她相比普通女子對自身有更多的思考,具備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意識,更形成了敢愛敢恨的性格。趙明誠亡后,伶仃孤苦的她帶著少量的金石古董顛沛流離,長期的孤寂,讓她想要尋求一個可以相互慰藉的依靠。而此時張汝舟的出現(xiàn),恰恰彌補了詩人思想和生活上的空缺,在那個視貞潔如命的年代,清照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改嫁張汝舟。盡管這給她帶來了諸多非議,但她仍然無畏地去追逐自己的幸福。但不幸的是,李清照所托非人,張汝舟原本就是一個卑鄙小人,見從詩人身上得不到任何好處時,便對詩人拳腳相加,她在同友人的書信中寫道:“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彼龥Q意要與張汝舟魚死網(wǎng)破,以坐牢兩年、名聲敗盡為代價,守住了自己僅有的尊嚴,送張汝舟走向滅亡。幸運的是,得諸多力量相助,入獄九天后,清照便被釋放,盡管在此之后,她郁郁寡歡,但她可能從不曾后悔,以如此慘重的代價去換取自己的自由,掌握自己的人生。
中國古代的女詩人本就不多,像李清照這樣擁有如此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的,就更是屈指可數(shù)。后世人記住她,并不是因為她有波折起伏的婚姻生活,而是因為她寫下了那些體現(xiàn)時代和心境的詩詞佳作。透過這些詩詞,我們看到的是詩人思想意識的多面性,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思想意識的變化,更展現(xiàn)了詩人從閨閣女子,成長為具有獨立意識的成熟女性的心路歷程,對現(xiàn)代女性極具教育意義。
(成都石室中學(xué)北湖校區(q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