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茜 李花
立秋過后,天氣逐漸變得涼爽,但常女士卻開心不起來。最近一段時間,她老是覺得頸肩酸痛,有些頭暈,想著休息一下就好了,也沒太在意。直到出現(xiàn)惡心、嘔吐,甚至連路都走不了,她這才到醫(yī)院來就診。經過檢查,常女士被確診為頸性眩暈。醫(yī)生表示,最近眩暈高發(fā),尤其是頸性眩暈明顯增多,這主要與天氣轉涼頸椎病易發(fā)作有關。
頸性眩暈偏愛秋季
眩暈是很多疾病的常見癥狀之一,不過不同于頭暈、頭昏,眩暈發(fā)作時患者常常感到天旋地轉,周圍景物左右擺動,或上下浮動。而頸性眩暈顧名思義,眩暈的產生與頸部有關。頸椎結構不穩(wěn)定、頸椎間盤退變、頸部外傷、椎間孔狹窄等原因都可能引起大腦供血不足或感覺功能異常,從而導致頸性眩暈癥狀的發(fā)生。
秋季,頸性眩暈的患者明顯增多,與天氣轉涼有很大關系。人體的頸部、肩背部肌肉對溫度比較敏感,秋季多風且天氣偏涼,早晚溫差大,一不小心頸肩部就容易受到風寒侵襲,使得頸部肌肉、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從而誘發(fā)眩暈。
頸性眩暈常于頸部活動時出現(xiàn),特別是在猛然轉頭或過度后屈頸部時更容易發(fā)生。它的主要臨床癥狀除有頸肩臂疼痛、麻木外,還有頭疼、眩暈、惡心、嘔吐、視物模糊、血壓不穩(wěn)等。
保守治療為主
頸性眩暈的患者除極少數(shù)有明確手術指征,需要采取手術治療外,大多數(shù)人頸椎無器質性病變,僅有結構紊亂,建議以保守治療為主。
目前,西醫(yī)對于眩暈的治療,主要以服用控制眩暈發(fā)作的藥物和佩戴頸托加強頸椎穩(wěn)定性為主,對控制眩暈發(fā)作的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只能短暫地抑制癥狀,一段時間后就會再次發(fā)作。
而中醫(yī)對頸性眩暈的治療有獨特優(yōu)勢。中醫(yī)認為,頸性眩暈多由于頸部氣血瘀滯不暢所致,通過中藥湯劑的調理,可以起到祛風除濕、溫經散寒、疏通經絡的功效。另外,對于頸部疼痛劇烈或者遇寒加重的患者,在服藥的同時,配合拔罐、中藥熏洗、艾灸等中醫(yī)外治法,能一定程度地緩解頸性眩暈的癥狀。
預防頸性眩暈有方法
頸性眩暈發(fā)作時常對生活工作產生較大影響,而關鍵在預防,盡量做到以下三點:
1.注意頸部的保暖。外出時盡量避免受涼、吹風和淋雨,氣溫較低時最好不要穿低領服裝出門??照{溫度不要調得過低,避免在風口處直吹。天寒時,晚上睡覺時蓋好被子,尤其是兩邊肩頸部被子要塞緊,避免熟睡時受涼。
2.多活動頸部。對于長期伏案工作者,建議每30分鐘起身活動頸部。盡量不要突然扭轉頸部。中老年人要特別注意頸部的鍛煉,每天都應多次從各個方向活動頸部。
3.枕頭的軟硬度應合適。枕頭不可過高或過低,其高度最好是自耳到同側的肩外緣的高度,即側臥時正好保持頸部的固有位置,不傾斜。
(摘自《金陵晚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