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馨
提起臺風,大部分人首先想到它的災害性。隨著科技進步,人類抵抗風暴的能力不斷加強,臺風這種暴烈而壯美的自然現(xiàn)象,又是否可以被看作難得一見的風景供人追逐欣賞呢?
云朵之美 千姿百態(tài)
臺風漸漸逼近的時候,烏云從四面八方彌漫而上,封鎖了明亮的天空。在人們的眼中,與臺風的狂暴類似,“臺風云”似乎也是一種可怕的存在。
不過,臺風及其周邊存在著的并不是同一種云,更像是一個因為臺風而組成的“團伙”。
這個“團伙”囊括了云的不少類型。從水平方向來看,臺風外圍螺旋云帶中有淡積云、濃積云和積雨云;臺風的內(nèi)螺旋云帶一般包含濃積云和積雨云;臺風本體也叫“云墻區(qū)”,它由很多發(fā)展旺盛的積雨云組成;臺風眼區(qū)通常是晴空,或存在少量淡積云或層積云。從垂直方向來看,臺風中低層主要是各類積云,臺風頂層的輻散氣流中則是卷層云。
這些成員的脾氣秉性大相徑庭。譬如,與其他成員比,淡積云一般“比較溫和”,光是看云體就較松散,云頂向上凸起,有一個相對平坦的底部,這時對流相對較弱。但積雨云卻是個“有壓迫感”的家伙,人們常說的“烏云蔽日”指的就是它,積雨云內(nèi)對流活動旺盛,多下雷陣雨,還經(jīng)常伴有狂風等。
在這個團伙中,眾多積雨云組成的“臺風云墻”最為著名。臺風云墻又叫眼壁,其寬度為20公里到30公里,高度達15公里以上。云墻下經(jīng)常出現(xiàn)狂風暴雨,這里是臺風內(nèi)天氣最惡劣的區(qū)域。
云墻外是螺旋云帶區(qū),這里有幾條云雨帶呈螺旋狀向眼壁四周輻合,靠內(nèi)的由積雨云或濃積云組成,其下有大風大雨;靠外的部分一般由層積云或濃積云組成,風速不大,陣雨不多,但偶有龍卷活動。這條云雨帶寬約幾十公里到幾百公里,長約幾千公里,雨帶所經(jīng)之處會降陣雨,出現(xiàn)大風天氣。
到了臺風季,南海輻合帶也常常趁機北進,帶來的空氣富含水汽,也容易制造出豐富云彩。這個時候,云系十分豐富,除了積云外,各種云彩幾乎都會“登場”,有的潔白如絮,有的是烏黑一塊,有的是灰蒙蒙一片,有的發(fā)出紅色和紫色的光彩。
這里面,云的厚薄決定了顏色,我們所見到的各種云的厚薄相差很大,厚度可達7公里~8公里,薄的只有幾十米。有布滿天空的層狀云,孤立的積狀云,以及波狀云等許多種。很厚的層狀云,或者積雨云,太陽和月亮的光線很難透射過來,看上去云體就很黑;稍微薄一點的層狀云和波狀云,看起來是灰色,特別是波狀云,云塊邊緣部分,色彩更為灰白;很薄的云,光線容易透過,特別是由冰晶組成的薄云,云絲在陽光下顯得特別明亮,帶有絲狀光澤,天空即使有這種層狀云,地面物體在太陽和月亮光下仍會映出影子。
有時云層薄得幾乎看不出來,但只要發(fā)現(xiàn)在日月附近有一個或幾個大光環(huán),仍然可以斷定有云,這種云叫做“薄幕卷層云”。孤立的積狀云,因云層比較厚,向陽的一面,光線幾乎全部反射出來,因而看來是白色的;而背光的一面以及它的底部,光線就不容易透射過來,看起來比較灰黑。日出和日落時,由于太陽光線是斜射過來的,穿過很厚的大氣層,空氣的分子、水汽和雜質,使得光線的短波部分大量散射;而紅、橙色的長波部分,卻散射得不多,因而照射到大氣下層時,長波光特別是紅光占著絕對的多數(shù),這時不僅日出、日落方向的天空是紅色的,就連被它照亮的云層底部和邊緣也變成紅色了。由于云的組成有的是水滴,有的是冰晶,有的是兩者混雜在一起的,因而日月光線通過時,還會造成各種美麗的光環(huán)或彩虹。
海浪之美 波瀾壯闊
拿破侖說:我最愛海浪,因為它蘊藏著無比的威力,可以吞掉無數(shù)細小的沙粒,可以用柔軟的唇吻碎堅硬的巖石。我就要做那樣的海浪,把世界踏在腳下。
海浪通常指海洋中由風產(chǎn)生的波浪。主要包括風浪、涌浪和海洋近海波。在不同的風速、風向和地形條件下,海浪的尺寸變化很大,通常周期為零點幾秒到數(shù)十秒,波長為幾十厘米至幾百米,波高為幾厘米至20余米,在罕見地形下,波高可達30米以上。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看著千變?nèi)f化的浪濤,令人心曠神怡。
形形色色的海浪美如花。激流巨浪,怒濤駭浪,固然無比懾人心魄,而淺淺的徐徐的長長的彎彎的浪花飄帶也賞心悅目。這樣的細浪更為多見。大凡有沙灘之處,緩緩地伸進大海,那海浪不疾不急,以一條與海岸平行的白色浪帶慢慢朝沙灘推進,構成一道難得的風景線。海之藍,浪之白,沙之黃,伴以海浪扭動的曲線,加上沙灘上五顏六色的遮陽傘,別有風光。
“無風不起浪”和“無風三尺浪”的說法都沒有錯,事實海上有風無風都會出現(xiàn)波浪。通常所說的海浪,是指海洋中由風產(chǎn)生的波浪。包括風浪、涌浪和近岸波。無風的海面也會出現(xiàn)涌浪和近岸波,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無風三尺浪”的證據(jù),但實際上它們是由別處的風引起的海浪傳播來的。廣義上的海浪,還包括天體引力、海底地震、火山爆發(fā)、塌陷滑坡、大氣壓力變化和海水密度分布不均等外力和內(nèi)力作用下,形成的海嘯、風暴潮和海洋內(nèi)波等。它們都會引起海水的巨大波動,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海上無風三尺浪。
海浪是海面起伏形狀的傳播,是水質點離開平衡位置,作周期性振動,并向一定方向傳播而形成的一種波動。水質點的振動能形成動能,海浪起伏能產(chǎn)生勢能,這兩種能的累計數(shù)量是驚人的。在全球海洋中,僅風浪和涌浪的總能量相當于到達地球外側太陽能量的一半。海浪的能量沿著海浪傳播的方向滾滾向前。因而,海浪實際上又是能量的波形傳播。海浪波動周期從零點幾秒到數(shù)小時以上,波高從幾毫米到幾十米,波長從幾毫米到數(shù)千千米。
風浪、涌浪和近岸波的波高幾厘米到20余米,最大可達30米以上。風浪是海水受到風力的作用而產(chǎn)生的波動,可同時出現(xiàn)許多高低長短不同的波,波面較陡,波長較短,波峰附近常有浪花或片片泡沫,傳播方向與風向一致。一般而言,狀態(tài)相同的風作用于海面時間越長,海域范圍越大,風浪就越強;當風浪達到充分成長狀態(tài)時,便不再繼續(xù)增大。風浪離開風吹的區(qū)域后所形成的波浪稱為涌浪。根據(jù)波高大小,通常將風浪分為10個等級,將涌浪分為5個等級。0級無浪無涌,海面水平如鏡;5級大浪、6級巨浪,對應4級大涌,波高2米~6米;7級狂浪、8級狂濤、9級怒濤,對應5級巨涌,波高6.1米到10多米。endprint
海洋波動是海水重要的運動形式之一。從海面到海洋內(nèi)部,處處都存在著波動。大洋中如果海面寬廣、風速大、風向穩(wěn)定、吹刮時間長,海浪必定很強,如南北半球西風帶的洋面上,常常浪濤滾滾;赤道無風帶和南北半球副熱帶無風帶海域,雖然水面開闊,但因風力微弱,風向不定,海浪一般都很小。
雷電之美 無與倫比
電閃雷鳴的夜晚,可能多數(shù)人都不曾望向天空,以致錯過了那閃電之美。
說起雷電,大家已經(jīng)司空見慣了。其實,雷電蘊藏著許多科學知識。它就像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本書。等我們一起去閱讀它。那么,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它吧。
雷電是帶正電荷的陽離子團和帶負電荷的陰離子團,在高空中相撞產(chǎn)生的劇烈放電現(xiàn)象。對此現(xiàn)象,早在中國古代已有記述。殷商時代遺留下來的甲骨文中,已出現(xiàn)“雷”字。西周時代的青銅器上已有“電”字。東漢王充的《論衡·雷虛篇》中曾記載:“云至則雷電擊”。西漢《淮南子·墜形訓》中亦有記載:“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認為,電是一種激蕩的“氣”,雷電現(xiàn)象就是這兩種“氣”相互作用的結果。
然而,美國著名科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對雷電現(xiàn)象有過相關的研究。他在1752年做了一個最著名的實驗——“風箏捕捉天電現(xiàn)象”實驗。他用綢子做了一個大風箏,風箏頂上安裝了一根尖細的鐵絲,鐵絲和麻繩相連,麻繩的末端拴一把鑰匙,鑰匙放在萊頓瓶中。在一個雷雨天,他和兒子一起將風箏放到天空,一陣雷雨后,淋濕的麻繩上松散的細毛因帶電而四周豎立起來,靠近鑰匙的手和鑰匙之間產(chǎn)生了火花。雷雨云層中的電荷順著被雨淋濕的麻繩傳導下來,并收集在萊頓瓶中。這告訴我們雷電是一種大規(guī)模的放電現(xiàn)象。
好奇的朋友會問:“為什么閃電總是彎彎曲曲的呢?”大家都知道,兩塊帶有異種電荷的云團相撞便會形成閃電,這種大規(guī)模的放電產(chǎn)生的高溫使空氣迅速膨脹,水滴汽化而發(fā)出強烈的爆炸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電閃雷鳴”。而閃電為何總是彎彎曲曲的?美國國家氣象局的內(nèi)澤特·賴德爾認為,每當暴風雨來臨時,雨點即能獲得額外電子。電子是帶負電的,這些電子會追尋地面上的正電荷。額外的電子流出云層后,要撞到別的電子,使其它的電子變成游離的電子。因而產(chǎn)生傳導性軌道。傳導的軌跡會在空中散布著不規(guī)則形狀的帶電離子群中間跳躍迂回延伸,所以閃電總是彎彎曲曲的。
還有諸多形形色色的閃電,讓人大開眼界——
黑色閃電。最初是蘇聯(lián)著名天文學家契爾諾夫發(fā)現(xiàn)的。對于它的成因,科學家研究的結論:它是由分子氣溶膠聚集物產(chǎn)生出來的,是由于太陽、宇宙光、云電場、條形閃電等長時間作用與空氣產(chǎn)生。它常在樹上、桅桿上、屋頂上或金屬表面上,呈現(xiàn)瘤狀或團狀,當用物體接觸它時,物體便會燃燒或爆炸。
干閃電。云層中的空氣和水離子的湍流作用,會使大氣中形成干閃電。曾有記載,新加坡在過去40年里有一百多人遭到干閃電的襲擊而死去。即使空氣中沒有一點雨滴,也聽不到一點雷聲,也可能會有干閃電出現(xiàn)。一般地,只要在空中發(fā)現(xiàn)類似下雷雨的云層,在高空作業(yè)或野外空曠地區(qū)的人員應馬上回到室內(nèi),或尋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躲避,避免干閃電的襲擊。
海底閃電。這是蘇聯(lián)科學家在日本海海底發(fā)現(xiàn)的。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經(jīng)科學家反復試驗,最終認為:電荷源實際是來自陸地近海岸的空中,再經(jīng)巖石傳導,一直深入到海底。但隨傳導距離的增加,電量逐漸減少。因此,海底閃電的放電量一般是較弱的。由此看來,海底世界不同程度是與大陸世界息息相關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