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育剛
摘 要 隨著國有林場的發(fā)展,杉木造林工作受到廣泛重視。在造林期間,需要科學開展選種工作,積極應用先進的造林技術,提高杉木造林工作成效,滿足國家綠化與林木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需求,為其后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 杉木造林技術;應用原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S791.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4.023
在國有林場杉木造林期間,相關工作人員需要科學開展杉木造林工作,按照相關技術的要求營造國有林場,逐漸提高技術應用效果與可靠性,滿足其實際發(fā)展需求。
1 國有林場杉木造林現(xiàn)狀
當前,我國國有林場在實際發(fā)展的過程中,已開始建設杉木林場,對普通杉木與林場杉木良種進行改革,可以明顯提高其遺傳增益效果。第一代杉木遺傳增益效果為25%左右,第二代杉木遺傳增益效果為30%,第三代杉木遺傳增益效果為40%,組培苗的杉木遺傳增益效果為70%。因此,在實際發(fā)展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制定完善的造林技術方案,科學應用先進的技術形式,提高國有林場的杉木造林效果[1]。
2 杉木造林技術的應用措施
在杉木造林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應用先進的技術,提高造林工作成效,優(yōu)化其發(fā)展機制,達到預期的工作目的。
2.1 品種選育措施
第一,品種選擇。在選擇品種時,需要挑選增產(chǎn)效果較為明顯的樹種,通常情況下,需要利用方差分析方式對其進行處理。首先,需要選擇良家系的品種,根據(jù)相關要求,科學開展子代分析工作,利用試驗方式篩選優(yōu)良品種。其次,科學選擇良種源。相關部門需要全面分析樹種內在遺傳變異情況,在分析其差別的情況下,全面考慮其中的樹種選擇問題,提高林分的穩(wěn)定性與可靠性,保證在短期內取得良好的成效。同時,分析樹種耐低溫、高溫能力與抗病蟲害能力,從而選擇良好的品種。最后,在速生全場中選擇品種,盡量選擇生長量高、無病蟲害的樹種[2]。
第二,混合品種的選擇。需要對杉木樹種子代進行測定,將試驗結果作為基礎條件,科學選擇組合品種,從“三優(yōu)”種苗中選擇優(yōu)良單株樹種,在單系繁殖的情況下,科學開展測定工作。
第三,樹齡的選擇。通常情況下,在選擇杉木樹種的過程中,需要選擇造林之后3~8年的幼林,如果樹齡較大,會導致出現(xiàn)林分郁閉的現(xiàn)象,無法保證萌蘗條的生長。且在森林主伐之前與間伐之后,需要對其林分進行全面的處理,保證工作質量符合相關規(guī)定。
第四,優(yōu)株標準的明確。對于入選優(yōu)種而言,其選擇指標為3年與4年的幼林,樹種高度比林分平均樹高高出46%,胸徑與林分平均胸徑相比,高出26%。在選擇4~6年的幼林期間,需要控制樹種高度,使其比林分平均胸徑相比高出31%左右。在人工選種期間,需要保證樹種干體的圓滿性、樹冠較為濃密,且側枝較細,枝葉長度與密度較高,沒有病蟲害問題[3]。
2.2 繁殖技術的應用措施
第一,繁殖方式。技術人員可以選種嫁接、組培、扦插開展繁殖工作。對于嫁接方式而言,通常應用在種子園建設中,但在實際應用期間,其成本較高,樹木脆弱,不具備良好的抗風能力。組織培養(yǎng)可以加快繁殖速度,但是使用成本較高,在種苗移栽期間,易發(fā)生技術問題,無法保證繁殖工作質量。扦插方式可以用于繁殖多種樹木,通過位置效應與成熟效應方式,解決杉木繁殖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彌補傳統(tǒng)繁殖方式的缺陷。因此,在實際繁殖的過程中,需要科學應用扦插繁殖方式,提高其工作效果。
第二,建立采穗園。在建設采穗園期間,相關部門需要利用高干與矮干密植的方式對其進行處理。高干方式,就是在建設采穗園期間,將樹木高度控制在1.3~1.5 m,明確定植株距的規(guī)格,將其設置為0.5 m×0.7 m,密度為
1 200株/667 m2左右。矮干密植方式,是將采穗園的高度控制在0.5 m,密度為4 250株/667 m2。雖然高干建設方式比矮干密植建設方式單株萌芽條數(shù)量多,但是,在單位面積計算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矮干密植培養(yǎng)方式比高干方式的萌芽條數(shù)多出2.3倍。
2.3 扦插技術的應用措施
第一,圃地的選擇措施。在選擇圃地期間,需要將其厚度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保證土壤肥沃性與排水性,可以選擇靠近水源的土地,利用砂壤土開展扦插工作。
第二,采穗。在采穗工作中,需要選擇根莖萌芽條在6~9 cm的樹木,科學開展采穗工作,可以在萌條基部1 cm左右的位置處理。
第三,扦插季節(jié)的選擇。對于杉木扦插而言,可以在每年10月到次年1月、2月到3月、4月到5月。
第四,更新林方式。杉木具有較強的萌芽性特點,因此,可以利用萌芽的方式更新杉木林,降低成本,加快林場的建設速度。每年5—6月是杉木生長較為旺盛的時期,可以利用萌芽進行更新。在杉木采伐之后,伐樁上面會長出20~30根萌芽條,多的可以生長200根,如果不能及時地清理,將會生成叢狀,難以保證成林質量。因此,相關人員需要及時選留萌芽條,選擇一兩個較為健壯的萌芽條,其余的全部清理干凈。對于選留的萌芽條而言,需要科學開展培土工作,以便于生長新根。
2.4 造林方式
第一,單一造林方式??梢岳脝我坏脑炝址绞介_展相關工作,但此類方式會導致病蟲害蔓延速度加快,無法保證工作成效。
第二,搭配造林方式。需要將各類兩種混合在一起,選擇多基因類型的樹種,提高林分適應能力與穩(wěn)定性,但在不同種類的樹種生長期間,由于生長速度存在差異,會發(fā)生競爭問題,因此,需要制定針對性的造林管理方案。例如,利用塊狀的方式造林,對于不同適應能力的樹種而言,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對其進行處理,在提高單位產(chǎn)量的情況下,增強杉木栽培效果。
第三,實生苗造林技術。應當明確造林工作時間,通常情況下,將造林時間安排在每年的2月左右,可以全面提高樹木的成活率,由于春季的氣溫較低,水分蒸發(fā)量很少,且苗木處于休眠狀態(tài),在起苗工作中,不會出現(xiàn)過分失水的現(xiàn)象,且苗木的成活率較高。在造林工作中,應先做好扎根工作,促進葉子的生長,提高其抗旱能力,保證造林工作效果。對于冬季溫度較低的區(qū)域,應根據(jù)當?shù)貙嶋H氣候情況,合理選擇栽培時間。
第四,栽植工作方式。通常情況下,苗木栽植都會選擇穴植方式,穴洞的規(guī)格在30 cm×40 cm,深度控制為30 cm,保證穴洞底部的平整性,以便于對苗木進行栽植。同時,在苗木栽植期間,應當根據(jù)實際工作要求,創(chuàng)新實際工作形式,滿足當前苗木栽植要求。同時,在實際工作中,應做好山區(qū)土壤的濕潤工作,明確實際發(fā)展需求,建立健全栽植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栽植形式,保證苗莖的入土規(guī)格可以滿足實際要求,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工作可靠性。
3 結語
在我國國有林場杉木栽培期間,相關部門需要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科學開展種苗選擇與培育工作,利用先進的扦插技術開展造林活動,在不同基因類型樹種混合栽培的情況下,提高杉木的病蟲害防控效果。
參考文獻
[1]吳道忠,吳義達.杉木造林技術對于水土流失的作用分析[J].綠色科技,2013(12):131-132.
[2]潘永光.杉木育苗造林技術[J].農家科技(下旬刊),
2016(3):298.
[3]覃志平.杉木速生豐產(chǎn)造林技術[J].吉林農業(yè),2015(3):109-110.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