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
積極有效的互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然而在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由于諸多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師生間的交流,講授、灌輸成了教學的主要方式。課堂上依然是一些無效的互動,這樣的“動”非但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有時甚至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真正有效的互動應該建立在學生產(chǎn)生互動需求的基礎上,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溝通和經(jīng)驗的提升。學生在互動中不但獲得知識與技能,而且在互動中不斷生成智慧和人格。然而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依然是少數(shù)人動,多數(shù)人不動;學生動,老師不動;形式上動,本質上不動……表面上課堂氣氛十分熱鬧,但這樣的“動”非但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有時甚至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學生在互動中不但獲得知識與技能,而且在互動中不斷生成智慧和人格。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課堂互動的有效性呢?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我個人的看法。
一、平等、對話與交流是有效互動的基礎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不在是一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交流,不在是唯教師、唯教材而獨尊的行為。而是一種體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如:老師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中有這樣一個精彩的對話片段:在學生理解了軸對稱圖形后,教師出示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已經(jīng)學過的平面圖形,讓學生選一個說一說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當學生對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出現(xiàn)爭執(zhí)時,老師充滿期待地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道理。在學生各自表述了意見后,老師沒有給予肯定與否定,而是徑直走到一個學生的身邊說:“老師想跟你握握手,跟你握手并不表示我贊同你的觀點,而是你在課堂上發(fā)出了不同的聲音。如果課堂上只有一種聲音,那是多么單調!”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的爭辯更趨激烈。在結論漸趨明顯時,老師對出現(xiàn)錯誤的學生說:“你認為你的觀點怎么樣呢?”當學生說出如果這個平行四邊形不能裁剪,就不是軸對稱圖形時,老師懇切地說:“你的退讓,讓我們進一步接近了真理?!币陨蠈υ挌夥帐呛椭C的,場面是熱烈的。正因為有了這種平等的對話,我們看到學生的思維不斷延伸的軌跡。
二、 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的時空是有效互動的沃土
一個好的問題能給人以方向和動力,能讓人產(chǎn)生認知的不平衡,能讓探究者總是朝著問題所顯示的心理目標努力。因此,設計的問題應是能夠“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大問題,這種問題應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選擇性,它可讓學生對解決問題作策略的選擇,而不僅僅是對某一具體方法的選擇;可讓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作多種假設與猜測,而不僅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試就靈的驗證。當教師把關鍵性的大問題拋給學生,學生就可以放開手腳盡情地探索,使互動有了空間和迫切的需求。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已經(jīng)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生活中有時還需要我們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請你們拿出課前發(fā)的畫有平行四邊形的紙,誰能想辦法算出紙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的實踐活動:有的學生在畫,有的學生在量,有的學生在計算,有的學生在和同桌商量……這樣的互動就成了學生內(nèi)在的需求。而傳統(tǒng)的教學往往是:教師先在黑板上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告訴學生這節(jié)課要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并且提問“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可以沿哪條線剪開?”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這樣的導入,教師已經(jīng)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生只要執(zhí)行老師的命令,就能輕而易舉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沒有機會也不需要自己思考,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因此,也就不可能產(chǎn)生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實踐表明進行適當?shù)狞c撥、引導,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動中去,師生、生生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互動。
三、提高小組活動的質量是有效互動的重要途徑
合作交流是進行生生互動的重要途徑。但在實際教學中,小組合作的實際效果往往不是教師所期望的那樣,有時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如,在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時,一位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圓錐和圓柱形量筒三組,足夠的沙子和水。然后提出問題:“圓錐的體積與圓柱的體積有怎樣的關系呢?現(xiàn)在請同學們一起來分組探究吧?!睅追昼姾?,有的小組就高興地喊出來:“我們發(fā)現(xiàn)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 ?!敝螅@些小組的學生便開始做其他事,并沒有對另兩組材料進行探究。有的小組因分工不明確,活動效率不高,最后只好草草結束任務。由于學生缺乏合作、交流的基礎,致使活動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提高小組活動的質量,我們認為應注意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小組活動的目的和任務,并且組內(nèi)要有具體的分工;其次小組活動前應留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將自己的思維與同伴進行比較、辨別;再次學會合作后的反思與調整,能夠不斷地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準確性,做到修正錯誤,反思想法。
總之,有效的課堂互動離不開教師的引領和點撥,只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變興趣為動力,才能使課堂教學朝有效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