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要:說明文是說明事物的文體。作者在說明事物時往往通過因果、連鎖、比較、分合等邏輯關系來構思組篇,揭示事物間聯系規(guī)律,說明事物的特征、功用、成因、結構等,結構嚴密,邏輯性強,既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的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說明文
教學中,如何把握事物特征,在訓練語言能力和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發(fā)展智力呢?
一、創(chuàng)建情境,激發(fā)情感
興趣和愛好是小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設的各種教學情境,滲透的情感教育,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于這樣枯燥的說明文,我們尤其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導入新課時,首先運用現代多媒體電腦為學生播放有關大海的錄像,讓學生欣賞大海美麗的景色。在一個有靜、有動、有聲、有色的教學情境中,激發(fā)了學生對大海的探究的欲望,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接著,就及時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設計問題:如果有機會想不想去看一下大海?你能用一個詞形容你心中的大海嗎?讓學生大膽想象,大膽猜測,教師再不失時機地表揚激勵學生。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
二、朗讀品味,感受語言特質
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擔心學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課文,所以抓緊時間用來講解課文中所謂的知識點。這樣,只會剝奪學生主體參與的機會,往往事倍功半。學生對字詞的敏感主要是讀出來的,所以如果教師能通過恰當的語言進行引導,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領悟說明文語言的嚴謹、準確和科學性,效果比單純地分析課文要好得多。在學生初步了解了課文所用的說明方法后,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3自然段,從讀中感受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并布置朗讀任務:把特點通過讀表現出來。由于之前學生對文章的特點和表達方式有了初步直觀的認識。因此,學生在朗讀時已觸摸到文字的“溫度”,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讀中。在學生朗讀時,我又巧妙地對語言特點進行點撥。隨后,我還通過讓學生同桌互讀、互評的方式,通過師生合作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質,理解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一個數字、一個舉例、一個比方,都在學生在朗讀中成為他們對文字宣泄的載體。既讓學生感受了說明文語言的特質,也豐富了學生的語感。
三、比較品評,感知文體特點
說明文教學如何“識文辨體”,特級教師姜茗芳老師在執(zhí)教《太陽》一課所用得“比較法”則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課始,姜老師就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斷,教師滿懷深情地朗誦了這段優(yōu)美的文字后,讓學生暢談感受。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感受文字的優(yōu)美,同學們沉浸在文章優(yōu)美的“畫面”中。如此品味,實則在學生心中樹立了一面鏡子。接著,姜老師話鋒一轉:“那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太陽》,它的語言又會給我們什么感覺呢?大家走進課文好好地念一念,感受一下?!睂W生興致盎然地自由朗讀了課文之后不約而同地有了這樣的感受:整篇文章感覺硬梆梆的,很單調。于是,姜老師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感知《海上日出》是篇寫景散文,而《太陽》是一篇說明文,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姜老師開課即選了巴金的《海上日出》這樣的美文讓學生感受,通過與《太陽》的一番比較,引領學生發(fā)現兩者在體式和風格上的明顯差異。我在教學《太陽》時,也采取了姜老師的方法,通過兩篇不同文體的閱讀,沒有說教,也沒有灌輸,不經意的安排中,學生通過比較明白了:什么是科學家,什么是文學家;什么是科學小品文,什么叫真正的文學散文。
四、探究感悟,了解說明方法
說明文的教學不僅僅要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所了解,更主要的是通過對文本內容的學習,明白課文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說明介紹的,懂得如何閱讀這類文章,為寫作這類文章打下基礎。因此,了解說明方法應是說明文教學的根本?!短枴芬晃倪\用的說明方法很多,有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把太陽遠、大、熱三個方面的特點及其與人類的密切關系等方面的知識,說得既通俗又具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在教學中,辨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很容易,理解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則需要聯系所說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課堂上,我成功的扮演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引領學生探究、感悟,從語言文字中捕捉說明方法,了解說明方法。在梳理課文內容之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覺得課文哪些地方寫得不錯,就在那個地方打上一個五角星?!边@些教學步驟與手段將枯燥的說明方法的學習融化在語言文字中。學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的脈搏,將文中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及用詞準確的句子找出來,我隨機引導學生將說明方法提取出來,并由學生板書、小結。
五、回歸整體,品味語言
讓學生在理解內容、弄清思路、明確說明方法的基礎上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要求學生通讀全文,也可選取比較經典的段落讀,讓學生邊讀邊找出具有說明文語言特點的字、詞、句等,加以賞析。以《海的顏色》為例:作者經過觀察后得出一個什么結論呢?請大家輕聲朗讀第9自然段,說說你的看法,然后引讀,揭示首尾呼應的寫法,聯系上文體會它的好處。然后讓學生通讀全文,你發(fā)現這種說明文在寫法上還有什么獨特之處?這個活動要預留出比較寬裕的時間,讓學生靜思默想,細細品味欣賞。比如“關聯詞語”,在介紹渤海灣的海的顏色富于變化的時候,用了四個“因為”使說明的層次分明;比如,在說明語言上,“可能”這樣的詞語使語言嚴密準確,讓人感受到作者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通過回顧整體,在說明文的知識學習和運用上,我們就可以達到“窺斑見豹”的效果。
六、有效拓展,學會表達
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書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說明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本的特點,適度拓展,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活用說明方法,提升語言的表達能力。從科學知識維度出發(fā),從內容上關照,拓的是課本內容。通過實踐,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豐富更立體的感知。從語言學習緯度出發(fā),發(fā)展語言。
總而言之,說明文的教學是一個比較枯燥的內容,但也是一個相對容易的內容。只要我們深入鉆研文本,立足以學生為本,采用課堂教學方式,就會取得好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