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要: 文章通過分析了延安南泥灣紅色旅游資源現狀,從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等方面設計體驗式紅色旅游線路,提升其旅游內涵與形象。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Nanniwan, Yan'an, and designs the experiential red tourist routes from the six elements of tourism, including food, hotel, travel, tourism, purchasing and entertainment, to enhance its tourism connotation and image.
關鍵詞: 體驗旅游;紅色旅游;線路設計
Key words: experience tourism;red tourism;route design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2-0207-02
1 南泥灣紅色旅游資源節(jié)點選擇與搭配
1.1 南泥灣紅色旅游景點概況 南泥灣境內毛澤東視察南泥灣舊居、三五九旅旅部舊址、七一八團烈士紀念碑、七一九團烈士紀念碑、中央管理局干部休養(yǎng)所舊址、南泥灣墾區(qū)政府舊址、八路軍炮兵學校舊址、九龍泉和南泥灣大生產展覽室等景點。
1.2 南泥灣紅色景點空間密度 南泥灣主要的紅色景點共有11個,為桃寶峪、陽灣新村及老鎮(zhèn)、南泥灣墾區(qū)舊址、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三臺莊、太平莊、九龍泉、三五九旅旅部舊址、七一八團舊址、七一九團舊址、毛澤東視察南泥灣舊居。利用空間密度分析,南泥灣的內點狀要素分布密集程度??臻g密度可用公式表示:D=。
公式中n表示旅游景點的個數,a表示旅游目的地區(qū)域的面積。南泥灣主要旅游景點n=11,a=365km2,南泥灣紅色景點的空間密度為D=0.0301。而對比延安市紅色旅游景點空間密度分布D=,即D==0.01212(445處革命舊址中,列入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17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革命遺址9處,對外開放的只有20余處)。南泥灣紅色景點空間密度較高,呈高密度狀態(tài),但是旅行社的旅游行程中,游客在南泥灣停留的時間通常為1-2小時,具體游覽內容集中為吃飯及參觀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其余景點項目均不參與觀賞。
2 南泥灣紅色體驗旅游服務節(jié)點組織
2.1 紅色體驗型餐飲節(jié)點設計
2.1.1 紅色飲食體驗活動設計 根據陜北特有的美食及小吃,可設計出與之相關的體驗活動供游客參與及體驗,讓游客參與食品原料的種植采摘,參與菜肴的制作創(chuàng)新,在參與的過程中體味陜北尤其是困難時期南泥灣的飲食文化,烹飪炊器展示可向游客展示傳統(tǒng)的飲食器具,了解美食制作的器具。
2.1.2 紅色飲食場所設計 ①特色農家樂。由農戶自主經營,在農戶家中就餐,集約化經營。能和當地村民交流,品嘗地道的南泥灣鄉(xiāng)村美食。整體風格簡潔、樸素具有鄉(xiāng)土氣息,使用農戶家庭式餐具、木桌、木椅。提供各種陜北農家特色雜糧面食、農家小吃及農家肉類。②養(yǎng)生餐廳。室外盡量融于自然,如將餐桌擺放在瓜藤下或樹下,室內也多用鄉(xiāng)村植物裝飾,整體風格安靜、簡潔、有鄉(xiāng)土氣息。墻壁上裝飾養(yǎng)生飲食守則,餐桌上放置養(yǎng)生手冊,提醒游客慢慢品嘗養(yǎng)生美食。農家生產有機菜品、各種農家藥膳等。③紅色革命文化館。用革命的人物介紹、革命故事的畫報、戰(zhàn)車、車輪來裝飾餐廳。整體風格簡潔、紅色革命文化濃郁。主要以困難時期原始的菜色為主,粗糧中不加任何細糧,使游客體味革命時期的原始飲食狀態(tài)。
2.2 紅色體驗型住宿節(jié)點設計
南泥灣紅色體驗旅游住宿方式設計:①農家住宿——窯洞。村民利用自家窯洞中的空房經營民宿,可自主經營,也可在自家的土地上新建窯洞供游客住宿使用。依據不同的游客的需求,可裝修不同風格,豪華型、簡易型、民居型等。②紅色革命民宿。還原革命時期官兵的住宿風格,集約經營,除提供住宿服務外,還提供了紅色文化表演體驗項目。三弦講解革命抗戰(zhàn)歷史故事、真人演繹革命歷史故事等。③露營。按照革命時期軍隊分組方式劃分露營地,供游客開展紅色野營度假旅游活動。野營地選址于地勢相對較高地面相對平坦處,以原汁原味的草場作為營地,不進行任何人為的改造和建設。
2.3 紅色體驗型購物節(jié)點設計
2.3.1 紅色體驗旅游購物商品設計 游客在游覽過程中進行各項體驗活動,可找專門的跟隊攝影師,記錄下游客所有的體驗活動將其制成音像制品由游客帶回家中長久保存,或游客在體驗農耕過程中獲得的獎勵或產品,除了隨時消費外,可以帶一部分回家自己制作體驗等。旅游商品在包上突出紅色文化特色,經營過程中凸顯紅色文化內涵,售賣過程中通過服務人員傳遞給游客更多的人與人之間的紅色文化內容傳遞。
2.3.2 紅色體驗購物場所設計 土特產制作工坊式購物點,采取家庭式作坊生產手工制品以及土特產,游客不僅能夠在店內挑選自己心儀的旅游商品,還可以進廠參觀商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了解制作商品用到的原材料、生產過程、衛(wèi)生情況及食品性能等,通過制作工藝、過程展示及游客的直接參與,不僅可以提高陜北旅游經濟收入,亦可減少營銷費用,游客充當“活廣告”,產生高效連鎖效應。
3 南泥灣體驗型紅色旅游活動組織
3.1 體驗式農耕活動組織
①種地澆灌活動。學習種地,播種,下田插秧苗,包括農資準備、土地修整、澆水,給南泥灣當地的杏樹澆水,灌溉植物,學習農地田間管理,包括除草、追肥、中耕給、間苗、搭架。②走進菜園,趣味采摘。在適當的季節(jié)在植物生長成熟的時間,進行采摘比賽。③走進菜園,認識接觸自然。請專業(yè)的菜農向游客介紹蔬菜的播種,成長及收獲過程,請當地農民示范農作物的種植過程,游客們在管理人員的帶領下,親身體驗農作物的播種和采摘過程。endprint
3.2 體驗式文化學習活動組織
①學習南泥灣精神,觀看影視作品,學唱紅歌 乘車途中可以組織游客觀看南泥灣電影,了解南泥灣歷史文化。請當地居民教唱地道南泥灣紅歌,加深游客對南泥灣的印象。建設窯洞式大劇場,劇場內演出南泥灣紅色歌舞劇等。②創(chuàng)意特色手工活動 在不同區(qū)域請專職講解員進行藝術品歷史文化方面的講解,設置剪紙和泥塑專家坐席,游客觀摩制作過程,專家指導游客掌握制作要領,也可有償滿足游客的需求,制作出游客想要的作品。游客可在體驗室中自選購買材料,紙張和泥團,完成的體驗作品可以自行處理,為自己的旅行留下美好的回憶。
4 南泥灣旅游交通廊道設計
旅游交通道路不僅是游客出游的基本保障,更是作為一種旅游吸引物而存在,道路建設過程應做到旅游與交通的完美結合,不僅通過綠環(huán)填充道路內容,更應該講實用性和美觀性融合,除了必要的生態(tài)造景外,道路兩側應開發(fā)游客徒步游覽線路與景區(qū)內部景點連接貫通,建設旅游休憩設施等。彰顯沿線的紅色旅游文化,弘揚光輝革命傳統(tǒng)文化理念,遵循“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文化傳統(tǒng),通過文化墻和文化廣場等形式向游客展示紅色文化傳承。
5 南泥灣體驗型紅色旅游線路設計
5.1 南泥灣體驗型紅色旅游區(qū)域劃分 南泥灣紅色體驗游的線路安排,必須要打破傳統(tǒng)線路編排的方式,考慮游客的旅游舒適和體驗程度,選取一些有代表性又為游客所知的景點為核心,注入文化體驗內容,沿自然地理走向串聯各個景區(qū)景點及服務節(jié)點,可將南泥灣旅游區(qū)劃分為以下幾個文化體驗旅游板塊:
5.1.1 現代農業(yè)體驗區(qū) 在游客的現代紅色旅游當中,可在南泥灣有代表性的農場中,選取幾個作為游客旅游過程中的農業(yè)體驗區(qū),為游客提供體驗農活、插種水稻、種植各種農作物、采摘農作物等旅游體驗活動服務。南泥灣周邊有很多鄉(xiāng)鎮(zhèn)居民和農民用地,體驗區(qū)的選址可選核心景點周邊,南面可選擇南泥灣大生產展室對面的農田、九龍泉周邊的農田,北面可選擇桃寶峪中央干部休養(yǎng)所附近,東面可選擇陽灣的毛澤東舊居、三五九旅舊址、中央黨校農場以及七一九團舊址的附近農場或者七一八團馬場附近。
5.1.2 觀光游覽區(qū) 南泥灣的觀光游覽線路需要根據其現存革命舊址串聯起來,觀光游覽區(qū)主要可以分成三片區(qū)域:北區(qū)、東區(qū)、南區(qū)。北區(qū)以桃寶峪為主要核心旅游目的地,涵蓋其周邊區(qū)域;東區(qū)以陽灣為核心旅游目的地,向東涵蓋金盆灣、西北局農場大背溝舊址等區(qū)域;南區(qū)以九龍泉為核心旅游目的地,向南涵蓋周邊區(qū)域。
①北區(qū)桃寶峪——休閑度假區(qū)。北區(qū)桃寶峪主要景點為炮校紅樓、峪口學堂、山腰土窯、川道稻田以及中央管理局干部休養(yǎng)所。其景區(qū)特色及地理位置更適合游客休閑住宿,體驗南泥灣有特色的紅色住宿及飲食等文化。景區(qū)開發(fā)過程中可將北區(qū)作為休閑度假區(qū),倚靠舊址重新修繕住宿休閑場所,加固窯洞,人們可在此住宿休閑,也可將學堂等景點擴充增補,作為青少年教育基地,培養(yǎng)青少年艱苦樸素、積極向上的品質。 ②東區(qū)陽灣——體驗農耕區(qū)、戶外拓展運動區(qū)。東區(qū)陽灣主要景點有南泥灣墾區(qū)政府、七一八團馬場舊址等。南泥灣墾區(qū)政府舊址現建有南泥灣大生產展室,其周邊農田適合為游客提供體驗農耕旅游服務,七一八團馬場周圍可建現代訓練馬場、戶外拓展運動場地等,為游客提供騎馬和戶外拓展等旅游服務。③南區(qū)九龍泉——景觀游覽區(qū)。南泥灣有九龍山,九龍山下有九龍川,九龍川里有九龍,口吐清泉潤大地。南泥灣九龍山有九個泉眼,一年四季流淌著清澈的泉水,這是一條生命河、一條功勛河,世代滋潤著南泥灣肥沃的土地,她不僅是南泥灣汾川河的發(fā)源地,更是她養(yǎng)育了千千萬萬的八路軍將士。
5.2 可開展體驗型紅色旅游路段分析 根據南泥灣旅游景點分布及道路情況,景區(qū)內主要可形成三大體驗型紅色旅游線路北線、南線、東線。游客到達南泥灣都可以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紀念館為游客集散地,從這里出發(fā)沿北線到達桃寶峪、南線到達九龍泉、東線最遠可到達金盆灣。
5.2.1 北線 游客從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出發(fā)到桃寶峪,路程約5公里左右,若騎自行車,時速約為15公里/小時,大約20分鐘可到達目的地,若騎電動車,時速約為25公里/小時,大約15分鐘可到達目的地。由于線路較短,期間不必安排其他旅游吸引物,當為了保證游客交通過程中的安全,應在游覽路線中間位置設置游客服務中心,解決游客在路途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5.2.2 東線 游客從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出發(fā)到達金盆灣,路程約10公里左右,騎自行車約40分到達,騎電動車約半小時到達,沿途經過毛澤東舊居、七一九團舊址和七一八團馬場等,游客都可下車觀賞。
5.2.3 南線 游客從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出發(fā)到達九龍泉,路程約8公里左右,騎自行車約半小時到達,騎電動車約25分到達,沿路經過三臺莊、太平莊等地,游客可下車觀賞休息。
參考文獻:
[1]陳娟.色彩在旅游線路設計中的應用[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01).
[2]康福田,張晉燕. 我國旅游線路設計中的問題及對策[J]. 市場論壇,2013(04).
[3]趙綱.基于旅行社需求的旅游線路設計流程研究[J].旅游縱覽(行業(yè)版),2011(03).endprint